以前把蠟筆小新當小孩子的動畫片看,近日重新觀看,卻發現了很多不一樣的東西。碰巧最近又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發現美伢在動畫片的第一集就使用了非暴力溝通,並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劇情是:媽媽美伢在做菜的時候發現忘記買豬絞肉,並且醬油也用完了,自己走不開,同時也想鍛鍊一下小新,就讓小新去買東西。
使用非暴力溝通前:媽媽讓小新幫忙去買東西,小新模仿爸爸的語氣,拒!絕!了!
出師不利
使用非暴力溝通:先說明家裡有重要的客人要來,然後解釋自己要做菜無法抽身,說明自己的需求並發出請求-請小新幫忙買東西,小新愉快地答!應!了!
說明情況
發出請求
獲得正面回應
看到了美伢的做法,我想到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反思,原來我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不自覺地使用了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講到,非暴力溝通方式包括了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就是說,在與人溝通過程中,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表達分為四步:第一步,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客觀地描述出來,不評論、不判斷;第二步,體會並說出自己的感受;第三步,明確表達自己的需要;第四步,誠懇地向對方發出請求,越具體越好。作者馬歇爾盧森堡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溝通的目的是了解彼此內心深處的需要、傳遞愛和溫暖,所以這種溝通方式又叫「愛的語言」。書中介紹了影響溝通效果、蒙蔽了愛的四種方式: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對號入座總結了一下自己常犯的兩大錯誤。
老公睡懶覺的時候,我經常會說「都幾點了還不起床,你真是太懶了!」
半夜兒子尿床,我收拾殘局而老公紋絲不動的時候,我會抱怨他「只管自己睡覺,太自私了!」
兒子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哭鬧、打滾的時候,我又會說「你怎麼這麼任性!」
書中說,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我做出的每一個負面評價,實際上體現了自己某些需求沒得到滿足。評價自己的丈夫懶,往往是我已經起床做了很多事情,希望他能起床來幫忙;評價他自私,實際是希望他能體諒我的付出;認為兒子任性,其實是不想他通過那樣的方式表達自己意願、希望他能養成好習慣。
了解了非暴力溝通方式,我會試著去運用。下次老公睡懶覺的時候,我也許會說:「老公,我看你睡到九點鐘了還沒有起床,可能上班太辛苦了。我想給你們做早餐,但是兒子也需要人照看,你可以陪他玩一會嗎?」我想,結果可能 會大不一樣。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孩子身上我們往往能看到自己的問題。前幾天,兒子對爸爸說了幾句話,卻讓我感到十分慚愧。
某周六的早上,我們三人還沒起床。
兒子說:「爸爸,起床給嘟嘟煎蛋去!」
爸爸沒有回應。
過了一會,兒子又說:「你怎麼還不去呀,沒有聽到嘟嘟的話嗎?快去呀!」
又過一會,兒子說:「哎呀,怎麼還不去煎蛋吶,煩死了。」
兒子馬上滿三周歲,剛剛可以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從他的三句話中,我能聽得出這完全就是我平時跟老公講話的語氣。
第一句,發號施令;第二句,頤指氣使;第三句,牢騷滿腹。
書中說,以不恰當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願望更難得到滿足。即使他們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屈服於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很可能使他們心懷怨恨,並厭惡自己。
上面的觀點,我十分認同。可能正是因為帶有暴力的溝通方式,加上在家庭事務中日積月累的恩恩怨怨,我跟老公相處似乎越來越困難。我覺得他越來越懶、越來越叫不動,他覺得我要求太多、臉色太臭……更大的問題是,這種情況正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到了孩子。
感謝《非暴力溝通》,不僅讓我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還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初讀已是受益匪淺、感觸良多,我會再多讀幾遍並嘗試加以運用。相信它會改變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