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太史公自序有感,太史公對各家的看法

2021-01-09 健康減肥從我做起

沒有買書,用QQ閱讀,下載的電子書,免費的。

《史記》一打開是五帝本紀,然後我是先看的太史公自序,序一般都要先看,了解一下主人公的想法。

感覺好難,對於我們這種學歷來說好難啃,看了一兩個小時,才看了幾百字,而且少部分不認識字,一大部分不理解,還有一小部分靠才,只能懂為數不多的幾個字。只能理解很少一部分意思,只能大概的去看一遍,然後再去咬文嚼字。

由於上班時間比較閒,可以偷偷摸摸地摸一下魚。打發時間,學習一點東西。你怕是認識幾個字,知道了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成語,一個小故事,對我來說也是賺的,。自己的知識有積累了那麼一點點,又比別人多知道了一點點。

無數滴水可以變成小水窪,無數小水窪可以變成小溪。

今天知道了司馬氏是周宣王時候開始有的,然後從周惠王,周襄王開始離開大周。去到了晉國,一部分人離開晉國,去了趙國,魏國,秦國,以及中山國。有個在中山國還當了相國,名字忘記了。去趙國的也是當大官,名字忘記了。秦國的記得,非常出名,司馬錯,一代明將。果然那個時代家族是當官的,後輩都是當官的。

司馬談跟司馬遷是都是太史公,不是太史令,有很大區別。太史令是修史的,太史公不修史的,而漢武帝的時候沒有太史令這個官,只有太史公,應該相當於圖書館管理員吧,或者記錄員。

司馬遷

《史記》中覺得百家學說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救世立教,來達到太平盛世的目的。所以手段都不一樣,有的做錯了而有的做對了。

陰陽家的忌諱特別多,容易使人拘束,遇到事情不敢去大膽地做,遇到大事先來一卦,行不行看天意。但是順應四時,春耕秋收,有規律的生活勞作是值得肯定的,不能丟棄的。

儒家的知識太廣博了,窮盡人的一生都無法學盡。但是儒家的君臣父子,長幼分別,夫妻理解是不能丟掉的。

墨家以桐木做棺材,厚不過三寸,過於檢約,這難以令人遵從。但是他的務實節用,人人平等卻是不能丟掉的。

法家不分親疏遠近,一視同仁,這種嚴而少恩,不講感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但是不能長久。

名家以名稱糾察不清,以名稱決斷,而失去了真實性。

道家講究悟性自足,清靜無為,主張無為,而又無所不為,以虛無為根本,才能人盡其才。

還說身體不能過勞,精神寄託於形體,精神才是是生命的根本。

暫時就這麼多了,太多了記不住,每天學一點點,明天繼續。

相關焦點

  • 太史造句和解釋_太史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太史(tài shǐ)。 太史參考例句: 1、太史紫儀見楚煌默然不應,還道他委決不下。 2、於是我率大軍進城出榜安民,重賞太史慈及虞翻等。 3、四周湧上無數陸軍,將太史慈四馬攢蹄一般捆個結實。
  • 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
    武帝時,先後任太史令、中書令。 所著(史記》是記載從黃帝至漢代的紀傳體通史,包括本紀、表、書、世家和列傳五大部分,是一部體大思精、前無古人的偉大歷史著作。史記.太史公自序(選錄)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餘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
  • 《史記》成書後,太史公司馬遷,去向何處了?
    《史記.太史公自序》,自然不會有作者向去的記錄,奇怪的是,同為史官的東漢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對司馬遷的去向,也是語焉不詳,只以「遷既死後,其書稍出」,來一筆帶過司馬遷的去向。 我們翻閱《史記》,會盛讚司馬遷,二千年前的班固同樣不會厭棄他,語不詳述,肯定有原因。
  • 太史公:商道精髓是什麼?《老子》的這段話已經講完了
    讀過《史記》的人,大都有這樣的體會,即太史公非常推薦道家的思想。為什麼?太史公畫像因為他認為,道家思想蘊含有天地之間運轉一切高度智慧與法則,無論是人道還是商道,都無法超出這一範圍。太史公畫像而就普通人而言,絕大多數人也非常滿意自己的事業、工作,每一個都自覺地安守本分,生活在這樣安定快樂的環境中,人人都很滿足,終其一生,都不會去羨慕別人,更不會為了生存,而背井離鄉去外地謀生
  • 為太史公牛馬走的司馬遷的命運與他的史家之絕唱
    但總有人肩負偉大使命奔向理想的遠方,他就是著名的為太史公一生牛馬走的司馬遷。談及司馬遷,多少人投以大加讚賞的點評,若無司馬遷,中華上古幾千年仿佛如徹夜一般,如任人塗抹一般加以是非的評論,而且基於當時的年代,能做到和做得那麼完美的,只有司馬遷一人。所以不論是成就上還是作品上,他的功勞無可厚非的豐厚,他配得上也稱得起。
  • 辛德勇讀《趙正書》︱兵馬俑與太史公書
    人物傳記最是司馬遷之創新司馬遷寫《史記》,雖然他自己說只是「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但實際上並不是簡單地整理編排舊有的資料,將其串聯成書,而是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歷史著述的體裁。
  • 讀小說的經歷、對小說的看法—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有感
    在談論這個故事之前,我想說說我對小說的看法。讀完小說以後,我很想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我究竟喜歡讀小說嗎?小說在我的生活中是一種怎樣的存在?讀小說有什麼用?如果我詳細地寫下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幾乎得另寫一篇千字文章了。但我主要是寫讀後感,這裡簡單回答一下:我不反感讀小說,但我不是特別喜歡讀小說,只是一點點喜歡。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史記中離譜的神話,女子單體孕育生子,太史公都不敢信?
    太史公在寫史記的時候,因為商朝之前都沒有詳細的文獻記載。只有春秋時期,孔夫子修編了一部詩經。太史公就參考了詩經,發現詩經中,有兩處不一樣,一是說契的父親是帝嚳,而是說契沒有父親,記載如下。「湯之先為契,無父而生。—《詩經》看到此處太史公都想罵人,這不是亂來嗎?吃個鳥蛋生子不說,還把人家的父親是誰都沒搞清楚。
  • 暑假讀後感:讀《小房子》有感
    讀後感:讀《海底兩萬裡》有感暑假讀後感:讀《花婆婆》有感讀後感:讀《失落的一角》有感
  • 《史記》太史公五類別,記錄英雄人物少年,命不由天的你請入座
    西漢太史公司馬遷《史記》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山之作, 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作為中國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開創以人物為中心的寫人文學, 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形象豐滿的歷史人物。少年時期作為歷史人物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學者將太史公的記錄敘述分為五個類別,但或不凡、或平庸,那時都是少年。少年胸懷大志,馬雲所說的夢想李長之曾說:「 至於司馬遷在所愛的才之中,最愛的是哪一種?一般地說,是聰明智慧,是才能,是不平庸,或不安於平庸,或意識到自己不平庸的。但尤其為他所深深地禮讚的, 則是一種衝破規律,傲睨萬物,而又遭遇不幸,產生悲壯的戲劇性的結果的人物。」
  • 讀《自在獨行》有感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有感。 人過了三十歲,就開始不自覺的減少無意義的飯局,在某些時候不知不覺中喜歡上了一個人獨處的味道,其實絕不是我們厭倦了世界的紛擾,只是我們更加企盼內心的富足和安寧。 最近讀了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在書中有一段話讓我感受頗深。
  • 讀《紅色傳奇》有感
    讀《紅色傳奇》有感 www.gxbszx.gov.cn  2020-11-27 08:59  閱讀:346次  作者:谷宗華  編輯:班潔  來源:右江日報
  • 小吳讀史:《史記》之《十表·十二諸侯年表》
    圖片來源於網絡  周朝至厲王衰敗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牒》這些古籍的時候,每每讀到周厲王時,都合書感嘆萬分說:「哎,周朝至厲王衰敗,師摯早有預見,但還是無能為力,商紂王用象牙做筷子的時候箕子也同樣嘆息。」周道頹廢,詩人(孔子)作《關雎》以男女情愛昭示仁義道德,但是還是被貪婪和虛妄侵蝕。詩人作《鹿鳴》譏刺。
  • 「太史簡」和「董狐筆」
    所謂「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直書歷史,映現的是史官的公道,還原的是歷史的真相,如此才能在記錄之時,為包括被記錄人在內的世人所景仰;在書成之後,成為後人修身治世的借鑑。近則督導為官之道,遠則弘揚家國正氣。
  • 《史記·五帝本紀》應該怎麼讀?
    但太史公把這段理解成了「12+2」,於是有說黃帝十四子得姓,我們在此就不較真了。這裡著重講的是「青陽」和「夷鼓 」,「青陽」與方雷氏有關,顯然對應的就是《山海經》裡的昌意,但如此一來就無法解釋「玄囂」了,因為太史公需要送「玄囂」去江水,所以,太史公可能在這裡進行了一次創造,捨棄彤魚氏的「夷鼓」,把「青陽」對應「玄囂」,說成是黃帝與嫘祖的第二子,因為嫘祖是正妃,玄囂也就根正苗紅了,這顯然是為玄囂後裔接帝位做鋪墊,如此一來就把青陽就一分為二了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