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通過的《關於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到2035年,天津將基本建成創新發展、開放包容、生態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核心產業競爭力處於國內第一方陣,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天津要通過打造自主創新、原始創新高地,向科技創新要新動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科技成果和產業化高效連結的快車道。這就需要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創新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其中的關鍵在於培育創新文化,建設跨界融合的創新集群,構築開放式創新生態體系,形成創新生態「小氣候」,使各類創新要素「引得來」「安得下」「長得好」。
第一,構建創新要素集聚與整合機制,建設協同創新優質集群。加快集聚高端創新要素,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體系,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把創新集群作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方式,務實高效地實現低成本持續創新。圍繞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汽車、石油化工等產業建設若干創新型產業集群,有效集聚與整合高端創新要素。鼓勵企業之間,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以項目,課題和人才交流為紐帶,開展合作創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協同創新機制,為相關產業向國際價值鏈高端攀升提供服務。加快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通過政策引導方式,強化孵化器與自主創新源頭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緊密結合,形成科技成果轉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員創業,源源不斷地吸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成果,促進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成果為基礎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
第二,構建先進高效綜合創新協同機制,推動創新要素集聚共享。一是完善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區域創新生態體系,加快京津冀創新協同治理,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營造科技、金融、產業一體化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創新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合作。二是圍繞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建設,以政策創新為引導,在創新載體建設、科技企業引育等方面完善相應扶持政策,營造創新軟環境。三是建立人才培育機制、資金投入機制、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和誠信機制,完善稅收制度和移民政策,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透明的規則以及開放的市場,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要素自由流動。
第三,大力培育創新創業文化,推動形成社會共創共享良好氛圍。充分認識把握創新規律,將創新貫穿於一切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風氣,不斷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全面提升城市創新文化的開放包容度和傳播影響力。解放思想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隨著實踐發展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打開腦袋上的「津門」,在社會厚植創新意識、弘揚創新文化,形成以「崇尚創新、寬容失敗、開放合作、多元發展」為內核的價值導向和文化氛圍。重視科研試錯探索價值,建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容錯糾錯機制。提升和培育創新創業意識,加快科學精神和創新文化的宣傳普及,弘揚企業家精神,進一步夯實創新發展的社會基礎,增強創新主體和創新共同體的自信心,提升社會創新活躍度。
本期特邀專家:董微微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研究員)
津雲新媒體編輯 王曉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