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蘇聯紅軍士氣高漲,對著撤退的德軍窮追不捨。沒想到德軍尤有餘力,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突然反戈一擊,以絕對弱勢兵力一戰擊潰蘇聯紅軍52個師的追兵。但史達林認為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再衝擊一次就可以徹底消滅德軍,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死諫之下,上了頭的史達林這才冷靜下來,與德軍在庫爾斯克一帶展開對峙。
曼施坦因此刻也很難受,原本按照他的設想,此時應該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趁著哈爾科夫的勝利,蘇軍還在整備的檔口,集中優勢兵力再次突擊,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戰果。第二種選擇是離開庫爾斯克,全軍繼續後撤,放出一個口袋,已經上了頭的史達林一定會命令補給不足的紅軍進攻,當紅軍進入口袋,德軍就可以安然地殲滅他們。為此,曼施坦因還特意給希特勒準備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可曼施坦因萬萬沒想到,希特勒沒選擇「反手一擊」,也沒選擇後撤讓出口袋,反而做出了一個不倫不類的「堡壘計劃」。「堡壘計劃」算是一個正面突擊的計劃,可是前提條件是需要曼施坦因等待新型戰術兵器「虎式」和「南爺」的就位,而曼施坦因一等就是四個多月,不但失去了戰機,還使得德軍進入了一個必敗的局面。
二戰之間有這樣幾個戰爭定理:別跟德國人曬裝備,別跟蘇聯人拼動員,別跟中國人打遊擊,別跟法國人比投降。而從蘇德兩軍開始對峙,到四個月後庫爾斯克會戰全面爆發,蘇聯用其恐怖的動員能力,早早就為德軍準備好了一個入之必敗的囚籠。
雖然德軍的新戰術裝備,包括裝備了56倍徑88大炮的虎式坦克和長身管75炮的四號坦克,裝甲力量普遍能夠在超過1000米的距離上輕鬆擊毀蘇軍作為主力的T-34坦克,但是數量還是太少了。為了應對德軍78萬人和2928輛坦克,蘇軍在四個月的時間裡動員了191萬士兵,準備了5128輛坦克。除此之外,蘇軍還準備了25013門火炮,雖然口徑方面多數較小,但相比起德軍的9966門火炮,蘇軍可機動調配的火炮資源佔據了較大的優勢。
此時的蘇軍從紙面數字上看似乎佔盡優勢,但如果僅僅以這樣的準備去面對德軍,蘇軍只能再迎來一次失敗。因為不論是兵員素質,戰術兵器還是火炮口徑,蘇軍對德軍都有著明顯的差距,尤其是兵員素質和戰術兵器兩項,在庫爾斯克這種大兵團作戰的情況下是蘇軍的致命傷。
不過蘇軍的指揮官朱可夫是一個拎得清情況的人,他並沒有因為紙面數字而迷信自己的戰力,反而是竭盡所能地挖掘勝利的可能性。除了不斷加大動員力度,集結戰爭資源和嚴密監控德軍動向以外,朱可夫還做出了兩項重要決策,這兩項決策為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一項決策是廣修工事,深挖戰壕。與德軍長期打交道的朱可夫深切地知道德軍裝甲力量的突擊能力有多麼強悍,因此儘管手中的兵力佔據絕對優勢,但朱可夫依然下令挖掘了6條防線,這6條防線就像蜘蛛網一樣,綿延120多英裡。而德軍的虎式坦克,在不發生機械故障,不遭受任何阻撓的情況下,越野的極限距離不會超過50英裡,因此,這120多英裡,聚集了191萬人的蘇軍防線對此時的德軍來說宛如天塹。
第二項決策是不計成本地埋地雷。在四個月的時間裡,蘇軍在防線上埋下了超過94萬枚各式地雷,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邊看著德軍的突擊方向邊現場埋下的,蘇軍埋設地雷速度之快,手法之嫻熟,令戰場記者們嘆為觀止。四個月的時間也就100多天,如果平均下來,每天埋下的地雷近萬枚。如果讓德軍來搬運,人手一個的情況下還能剩下近20萬個。
這兩項決策的成果在4個月之前自然是什麼都沒有的,所以當4個月之後,曼施坦因在視察前沿陣地的時候看到蘇軍宛如蛛網的防線和己方工兵為他指示出來的規模龐大的雷區之後,曼施坦因當即向總參匯報這場仗輸多贏少。德軍總參收到曼施坦因的電報之後,也向希特勒進言,表示戰機已經貽誤,現在不應該再發動進攻。
可是希特勒此時已經走在了失智的路上,要求曼施坦因尋機即刻發起進攻,在希特勒的強硬命令之下,曼施坦因只好無比難受地發動了進攻,掀開了這場開戰就意味著失敗的戰役。
從戰爭結果上來看,庫爾斯克會戰,蘇軍戰損高達百萬,而德軍戰損僅為30餘萬,單從傷亡人數來看,蘇軍的損失遠遠超過德軍。可是從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損失了第六集團軍的德軍能夠用於實現戰略目的的部隊已經稱得上捉襟見肘。而隨著蘇軍瘋狂動員,大批的動員兵加入戰鬥序列,湧入戰場,德軍的袖口還在不斷地被往上揪。
庫爾斯克會戰之後,德軍精銳再一次受到重大打擊,面對蘇聯紅軍鋪天蓋地的人海,以及日新月異的技戰術兵器,德軍的優勢越來越小,徹底失去了在蘇德戰爭中獲得勝利的可能性。
來,庫爾斯克德軍有嬴的可能性嗎?還是存在的,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設想,不論是再次突擊,還是讓出口袋圍殲,德軍都存在在庫爾斯克獲勝的可能性。只不過希特勒用他「獨到」的戰略眼光,徹底斷送了這種可能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