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詩人王柏所作七言律詩《科舉》——
紛紛衿佩止時文,競巧趨新做日程。一試奔馳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間情。清朝不許人心壞,舉子安知天爵榮。所用是人行是學,不知何日可昇平。
縱觀歷史長河,古代書生想要改變出生,就必須要熟讀四書五經,經歷重重人才選拔考試。才可能一朝翻身成為人上人。但要論起古代的科舉制度,那還是真是賠付了千千萬萬人的漫長歲月。
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範進中舉》,該作品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朝就開始確立,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取消,在一千三百年間,這項人才選拔制度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狀元」、「金榜題名」、「落第」等詞彙更流傳至今。
日本漢學泰鬥宮崎市定的《科舉》,以清代科舉制度為核心,介紹了一個古代中國讀書人要為之奮鬥的漫長曆程,先由縣試、府試、院試,再經鄉試、會試、殿試,終至狀元及第。深入考察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和流變,對科舉考試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
作者簡介:崎市定是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史學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代表作有《中國史》《科舉》《九品官人法研究》《亞洲史概說》等。他的生前著述全部結集為《宮崎市定全集》(共25卷)。
這是一本簡明易讀的入門讀物,與其他著作最大的不同在於——宮崎市定善用筆記、小說、傳說等野史材料,生動形象地展現科舉制度下的眾生相,如:「貢院鬧鬼」「善有善報」等故事,讀起來極有意思,又讓人感慨: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生涯簡直就是升級打怪。
文中就寫到——「有人認為鄉試不是考察學習實力,而是「馬力」考試。甚至有人說考取鄉試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即如龍馬一般的精神、如驢馬一般的身體、如蟲子一般的無感、如駱駝一般的氣力。 」
《聊齋志異》這部著名小說的作者蒲松齡就是數次鄉試不中、最終連舉人都沒考取的文人,他喇笑參加鄉試的舉子有七次形態上的變化:
最初進考場時,提著巨大的行李,氣喘呼呼地那著步子,像乞丐樣:接下來一個一個接受搜身時,被負責人員呵斥、被兵卒怒罵,像囚犯一樣;等到坐進號舍的座位後,每個人都伸長脖子看外面,像蜂類的幼蟲一樣;終於考試結束朝外走,此刻神情恍惚、步履蹣跚,像被從籠子裡取出的病鳥一樣;在等待何時公布中試者,不知成功與否之時,草木皆兵、坐立不安,像被拴起來的猿猴一樣;最終公布成績,已然確定落榜後,氣力全無、形同死屍,橫著躺倒,身體一動不動,像中了毒的蒼蠅一樣;而重新提起精神時,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都令自己生氣,不管碰到什麼東西都拿來摔了,發脾氣漫罵考自的無知,等情緒穩定下來,發現屋內的器物全毀了,此時就像好不容易從生下的蛋中破殼而出的錐鳥一樣。以上便是舉子的七種形態變化。
如今,「減負」、「寒門難出貴子」等爭議,讓我們對教育的開放性和公平性重新提出訴求。翻看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不僅對古代科舉制度產生廣泛的認識,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東亞教育制度的現實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