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改人生,寒門出貴子

2020-12-14 定點焦距

宋代詩人王柏所作七言律詩《科舉》——

紛紛衿佩止時文,競巧趨新做日程。一試奔馳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間情。清朝不許人心壞,舉子安知天爵榮。所用是人行是學,不知何日可昇平。

縱觀歷史長河,古代書生想要改變出生,就必須要熟讀四書五經,經歷重重人才選拔考試。才可能一朝翻身成為人上人。但要論起古代的科舉制度,那還是真是賠付了千千萬萬人的漫長歲月。

最為我們熟知的就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作的一篇諷刺小說——《範進中舉》,該作品通過描寫範進參加鄉試中了舉人一事,刻畫出了一個趨炎附勢熱衷仕途,好官名利祿且世態炎涼的可恥的社會風氣,對當時社會及其陰暗的特徵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朝就開始確立,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取消,在一千三百年間,這項人才選拔制度對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狀元」、「金榜題名」、「落第」等詞彙更流傳至今。

日本漢學泰鬥宮崎市定的《科舉》,以清代科舉制度為核心,介紹了一個古代中國讀書人要為之奮鬥的漫長曆程,先由縣試、府試、院試,再經鄉試、會試、殿試,終至狀元及第。深入考察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起源和流變,對科舉考試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

作者簡介:崎市定是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史學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代表作有《中國史》《科舉》《九品官人法研究》《亞洲史概說》等。他的生前著述全部結集為《宮崎市定全集》(共25卷)。

這是一本簡明易讀的入門讀物,與其他著作最大的不同在於——宮崎市定善用筆記、小說、傳說等野史材料,生動形象地展現科舉制度下的眾生相,如:「貢院鬧鬼」「善有善報」等故事,讀起來極有意思,又讓人感慨: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生涯簡直就是升級打怪。

文中就寫到——「有人認為鄉試不是考察學習實力,而是「馬力」考試。甚至有人說考取鄉試必須具備如下條件,即如龍馬一般的精神、如驢馬一般的身體、如蟲子一般的無感、如駱駝一般的氣力。 」

《聊齋志異》這部著名小說的作者蒲松齡就是數次鄉試不中、最終連舉人都沒考取的文人,他喇笑參加鄉試的舉子有七次形態上的變化:

最初進考場時,提著巨大的行李,氣喘呼呼地那著步子,像乞丐樣:接下來一個一個接受搜身時,被負責人員呵斥、被兵卒怒罵,像囚犯一樣;等到坐進號舍的座位後,每個人都伸長脖子看外面,像蜂類的幼蟲一樣;終於考試結束朝外走,此刻神情恍惚、步履蹣跚,像被從籠子裡取出的病鳥一樣;在等待何時公布中試者,不知成功與否之時,草木皆兵、坐立不安,像被拴起來的猿猴一樣;最終公布成績,已然確定落榜後,氣力全無、形同死屍,橫著躺倒,身體一動不動,像中了毒的蒼蠅一樣;而重新提起精神時,無論是看到的還是聽到的都令自己生氣,不管碰到什麼東西都拿來摔了,發脾氣漫罵考自的無知,等情緒穩定下來,發現屋內的器物全毀了,此時就像好不容易從生下的蛋中破殼而出的錐鳥一樣。以上便是舉子的七種形態變化。

如今,「減負」、「寒門難出貴子」等爭議,讓我們對教育的開放性和公平性重新提出訴求。翻看這本薄薄的小冊子,不僅對古代科舉制度產生廣泛的認識,也能感受到作者對東亞教育制度的現實關懷

相關焦點

  • 從古代科舉看:寒門出貴子的現象
    隋唐以後,寒門一直在出貴子,其實從歷史上看寒門出的也不是很多,只是現在越來越難了,為什麼寒門難出貴子我們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1、何為寒門?以前和現在的寒門一樣嗎?2、何為貴子?古今的貴子有什麼不同?3、現在不出貴子了,那麼,以前和現在如何界定?何為寒門,古代窮苦人家為寒門,現在指的是城市和農村的低收入家庭。什麼是貴子?古代高中舉人、進士應視為貴子,現代我想應該是考入重點大學的孩子們了。
  • 寒門果真難出貴子?
    網友1:果然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網友2:家庭教育強過學校教育。網友3:父母才藝雙全,孩子在這種薰陶下肯定不會差。等等等等的評論,這種彩虹評論千篇一律,直到有一條評論吸引了我。網友說:家庭好,孩子就好,那意思就是寒門難出貴子了?那我也捫心一問:寒門果真難出貴子嗎?
  • 《寒門還能出貴子》嗎?
    《寒門還能出貴子嗎》?我給出的答案是能!這個問題曾在幾年前《超級演說家》中,我們猶新的記得一位叫劉媛媛的選手,她曾慷慨激昂的論述了一番。這一期我反覆的看過幾遍,在中不斷咀嚼回味。但是,凡是寒門都能出貴子嗎?那麼,答案顯然是不 !貴子的定義是什麼?
  • 寒門難出貴子的真正原因
    在信息如此發達、文化的獲取如此便捷的今日,為什麼寒門或普通人家反而難出貴子呢?有人說這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限制的,教育的格局限制了公民格局,公民的格局則限定了家庭的格局,而家長及老師的格局又限制了孩子與學生的格局。也就是說,父母的格局框定孩子的視野;這就又應驗了那句話,龍生龍鳳生鳳。
  • 寒門難出貴子,這是真的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但是每個人生來就是不一樣的我們怎麼樣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呢?今天小編帶大家去看一看寒門怎麼出貴子!有的人會抱怨,我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有些人出生就是衣食無憂,父母為他會為他的未來鋪好路,而我只能依靠自己努力,這不公平。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公不公平的,這是因為不公平才組成了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人,他組成了多彩的社會。
  • 唐朝寒門士人子弟的艱難科舉路
    現在的人常說:寒門難出貴子。同樣的,在科舉制度剛建立不久的唐朝,家境清寒的士人子弟要考上科舉也是相當不容易。唐朝科舉為何重進士科誕生於隋朝,並在唐朝進一步發展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持續時間最久、影響範圍最廣的人才選拔。不同於漢代以品德取人的察舉制(賢良方正、孝子廉吏為主)、魏晉南北朝看重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科舉制度以考試為主、薦舉為輔,更為客觀。
  • 原來「寒門難出貴子」還有個簡單粗暴的解釋
    在歷朝歷代,不管啥樣子的人坐那把龍椅,再傻再囂張,科舉也不敢大意。再昏的君,你敢在科舉上搞事,一定要你的腦袋,腰斬都不新鮮。因為科舉是寒門子弟的惟一上升通道,是動搖國本的大事。因為教育公平才是這片土地上真正的宗教。寒門出貴子的敘事被編織了幾千年,讓無背景無權勢的普通民眾信了幾千年。在這個時代,高考就是同樣的作用。
  • 這個普通貧困縣高中,42人考上清華北大,寒門出貴子,憑什麼?
    出色的成績2019年的時候這個平平無奇的鄲城中學創造出一個神話,一共有42個學生考上清華和北大。600分以上的學生人數有幾百人,在河南省的高中排名中,鄲城縣高中排到了第一位。為什麼在一個經濟落後的貧困縣能夠創造出這樣的高考神話。
  • 掐指算來,「寒門出貴子」真的越來越難?或許,不是這樣
    寒門出貴子,因為「寒」「貴」轉換的巨大落差,總是讓人無限期待。寒門出貴子越來越難,有人感慨當下這個社會已固化。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在這裡,不妨當一回算命先生,掐指一算,拆一拆「寒門出貴子」這個五字,或許就有一個相當相當有趣的答案。
  • 什麼樣的寒門還能出貴子:人民日報點名表揚吉林寒門學子李東明
    都說現在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因為教育的發展越來越與家庭條件開始掛鈎,如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被落下,就只能去報各種輔導班。可是,每年仍然有很多寒門子弟不向自己的命運屈服,他們用行動證明了自己。在10月18日的時候,人民日報點名表揚了出生在吉林的寒門學子李東明,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窮不怕,只怕不爭氣。我們的古語常說:不爭饅頭爭口氣,李東明就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他的家庭真的是很「糟糕」,父親腿上有嚴重殘疾,母親生活不能自理,從小李東明就是非常懂事聽話,高考的時候他考上了揚州大學。從大一的時候他就在學習之餘做兼職、打工,而且打得還不止一份工。
  • 為什麼「寒門貴子少了,寒門出敗子多了?」老師直言不諱指出問題
    有人說」現在寒門出貴子少了,很多寒門出敗家子」你怎麼看?為什麼?不是寒門出敗家子多了,而是寒門富養,所以出敗家子多了,這種敗家子,如果在富人家大家都覺著正常,因為老話就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但是如果出現在寒門,就讓人不解了。
  • 自古寒門出貴子,看看這3個唐代詩人,悲歡苦樂各不同
    常言道,自古寒門出貴子。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因為寒門子弟,沒有父母財富和地位的幫助,不得不靠著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命運。很多寒門子弟會遭遇許多困難,但是也有可能遇到貴人。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喜歡詩詞的讀書人。關注我,和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3個唐代詩人,都是寒門出來的貴子,但是悲歡苦樂各不同第1位詩人,李義琛。
  • 寒門難出貴子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真假推斷——命運由自己決定
    寒門難出貴子是最近經常被大家討論的話題之一。你認同這個觀點麼?「貴子」到底應該如何界定?怎麼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教育出優秀的孩子?親子教育、學業教育上容易出現哪些誤區?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如果已經陷入誤區,補救的辦法有哪些?我的觀點是:寒門能否出貴子,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
  • 超級演說家劉媛媛《寒門貴子》經典案例(視頻+文稿+內容分析)
    前些日子,有一個在銀行工作了十年的HR(人力資源管理師),他在網絡上發了一篇帖子,叫做《寒門再難出貴子》。意思是說在當下,我們這個社會裡面,寒門的小孩兒他想要出人頭地,想要成功,比我們父輩的那一代更難了。這個帖子引起了特別廣泛的討論,你們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嗎?「故事開頭,問句引起思考,點明中心論點。」
  • 寒門難出貴子?不能一概而論,應該看這三個因素
    寒門出貴子,良好家風帶給孩子的積極影響 興許我們常聽到父母說的一句話,「看看你哥,看看你姐,再看看你」,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有兄弟姐妹,那就逃離不開親人間的對比,走出家門,就有了更多對比,對比他人的優點,糾結自己的缺點,那麼這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真的越來越墮落麼
  • 誰說寒門再難出貴子?
    01 清華農村生源重新超兩成 寒門出貴子更容易了嗎? 時隔多年,清華大學本科新生農村生源重新回到兩成以上。
  •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制度下歡喜的讀書人,寒門也出將相
    這種局面所造成的後果便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語出晉初劉毅《請罷中正除九品疏》) 面對這一情況,人才選拔方式的改革刻不容緩。 宋代的時候「重文輕武」,王安石認為特殊專業和詩賦這些東西華而不實,價值不大,便廢除了一些科目,並且在進士科中不再考詩賦,而改考經義、論策。(王安石倒臺後,詩賦偶爾又出現在科舉考試的範疇內。)
  • 公務員面試題怎麼解:請談談你對寒門難出貴子的看法?
    不可否認,從一些知名高校的統計數據來看,拋去貧困地區專項計劃,目前確實存在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首先是教育資源的差距。總之,隨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寒門難出貴子的問題也會逐步迎刃而解。
  • 抱著媽媽遺照上清華的男生,重新定義了「寒門貴子」
    帶著媽媽遺像去報導,已經是很「有故事」的人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何同學在談到「寒門貴子」時候的全新觀點。他說:「如果父母能夠滿足您對食物,衣服,住房,交通和學校的基本需求,那麼您不應該將自己家庭定義為貧困家庭,而是應當利用它來發展自己。是不是,有那麼點靈光乍現的東西,觸動了你的某根心弦?寒門貴子是什麼樣子的?
  • 大山裡走出的孩子如今畢業成軍官,寒門出貴子終究不是一個笑話!
    四年後,魏凱倫從青年學子成長為一名軍官,標定了人生航向。今年7月,他即將本科畢業,奔赴強軍新徵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是直屬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的軍隊綜合性大學,也一直是國家和軍隊重點建設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