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司老闆早晨起來和夫人吵了架,帶著情緒開車上路又因超速駕駛被警察開了罰單,一路悶悶不樂地到公司上班。
銷售經理前來報告前一天的銷售情況,當聽到銷售下滑後,老闆勃然大怒,把心中的憤怒全都撒在了銷售經理的身上。
銷售經理挨了訓,滿心的不快,怏怏地回到辦公室,正好秘書來告訴他下午的會議安排,沒等秘書把話說完,銷售經理就衝著秘書發起火來。
秘書無緣無故受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火,正好打字員來找她反應打字機的工作故障問題,秘書於是就把自己的一肚子火發在了打字員的身上。
打字員心裡窩火地回到家裡,對著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兒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怒衝衝地來到了陽臺上,看到家裡的小貓正在地上打滾,便狠狠地對貓踹了一腳。
可憐的貓連忙飛一般地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倉促間卻把路邊的一個孩子撞傷了,而這個孩子正是老闆的兒子。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踢貓效應是隨處可見的。為什麼壞情緒總是容易在人們之間傳染呢?歸根到底在於人們都傾向於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因對方的壞情緒而影響自己的心情。
例如某位老師炒股不慎而虧了,心情不好,於是因為一個小小的錯誤責罵了某個學生,這個學生回家後又把氣撒在了一向溺愛他的奶奶身上,奶奶覺得有些不愉快,轉身責怪兒媳婦沒把孩子教育好。兒媳婦憋了一肚子氣,晚上睡覺前把氣撒在了丈夫身上,丈夫心煩地不行,看見兒子又把兒子訓了一頓……如此反覆,最後惹得一屋子的人都心情不好,而這一屋子的人本來可以度過愉快的一天,就是因為被那位老師的壞情緒傳染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工作中一個人的壞情緒往往會影響一串的人,聚會中一個人的不愉快會讓整個聚會不歡而散,丈夫出軌犯錯最後妻子天天生氣得了一身的病。
為什麼明明是A的錯,最後的後果卻是B,甚至是C、D、E、F、G來承擔呢?就是因為我們讓情緒控制了自己,最終拿別人的錯誤懲罰了自己。
如何克服「踢貓效應」?
首先是做到時時覺察自己的情緒,當壞情緒來臨時,你要馬上意識到自己有情緒了,比如我現在在生氣。當然要做到時時覺察,是需要大家平時在生活中去刻意練習的。
覺察之後就要做到及時止損,這時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我怎麼了?我此刻發生了什麼?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在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如果是,及時喊停。
戰勝別人容易,能夠戰勝自己弱點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在不遷怒別人的同時也要注意不把別人的情緒轉移到自己身上,不要用他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樣才能克服踢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