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是新海誠正式走入全世界觀眾眼中的第二部作品,講述的是離家出走至東京的高中生森島帆高,與擁有能局部操縱天氣能力的「100%的晴天少女」天野陽菜,在持續異常降雨的東京街頭展開的Boy Meet Girl的故事。
大概是觀眾的期望太高,影片在上映後瞬間引發了很多爭議,首先便是沒有《你的名字》更好看,這些爭議不僅包含了誠哥在這部動畫中傳遞的觀念,甚至還有對他身為動畫導演水準的質疑。
為了深入了解這部暌違三年的誠哥新作,我在影院刷了十遍電影,看了原著小說,看了導演訪談,看了無數的視頻文章,終於才明白儘管上映後爭議不斷,但《天氣之子》依舊能衝破百億日元票房並非浪得虛名。
《天氣之子》內容究竟講了些什麼?與前作《你的名字》一樣能暢銷的理由又是為何?下面就讓我們逐一來看看吧。
- 《天氣之子》是巧遇觀眾的私小說
《天氣之子》中,新海誠展現了很多私人趣味。大量與東京普通市民或者阿宅息息相關的生活興趣同時也是誠哥的興趣,很多我接下來要介紹的彩蛋在影片之中組成不大不小的玩笑。這些小要素的效果能這麼好,得益於全片的整體質量。
實際上,本作的敘事方面與《你的名字》如出一轍,得益於誠哥在製作上大體沿襲《你的名字》的團隊。畢竟《你的名字》是誠哥最成功的代表作,也許在他心中,這樣的敘事手法是觀眾最喜歡的。
從《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到《你的名字》再到《天氣之子》,小場景中生活化的表現,一直是新海誠的長處,角色與場景中小道具小裝置的交互值得稱道。比起《你的名字》,《天氣之子》雖然格局小了,但有意識的深化風格做到了揚棄。我看完影片才意識到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它的作者性已經完全將商業性壓制。
所有大家爭議的點其實都源自誠哥本人言行的矛盾。眾所周知,商業性動畫是作者服務觀眾,作者性動畫需要觀眾理解作者,而新海誠則是在兩者當中取了個折中的位置。在影片的發布會上新海誠表示:這是一個發生在人們身邊的、壯大的、能讓人開懷大笑又能令人感動的娛樂電影。但是同時,本作中連一點那些標準的影子都沒有,倒不如說是完全脫離社會規範的人物身上發生的故事。雖然可能會讓大家意見不一,甚至產生分歧而分化,但正是因為這樣,我才希望能讓人覺得這是為了自己而製作的電影。
簡而言之,這是新海誠在滿足大眾審美的同時,也保證自己的個人藝術追求。這種我全都要的選擇,其實是最難的一條路。
這些矛盾體現在《天氣之子》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男主帆高的身世及去往東京的原因都被隱去,誠哥為此解釋道此舉是為了增加觀眾的代入感,而這個代入感是通過現實中的一切設定模糊化來實現。面對很多「沒講清楚,我覺得不行」的質疑,我覺得將信息隱秘化完全沒毛病。
比如說有人問我為啥今年過年不回家,我回一句「沒搶著票」或者是「加班」,足以讓對方了解到這麼做是情有可原。但涉及到具體事件的個人隱秘內容,有點情商的人都不會大大咧咧的問具體發生了啥,說出來給我樂呵樂呵之類的話。
新海誠的作品一向是情緒打頭,主題先行。影片中帆高表達出了不想回家的情緒就已足夠。不止帆高,雲雨的神秘現象,人物的前因後果,隱藏於角色背後的社會身份,所有的設定都蒙上面紗,這樣的朦朧感和距離感搭配場景物件的超高細節展示反而造就了影片的真實感。畢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都是人際交往全靠feel,場景環境全靠看。
他將所有設定都高度符號化且極具暗示性,他們都放置在燈紅酒綠,雨霧朦朧卻又真實的東京之中。無論是廣告牌還是煙火,既像極了生活中的一切,又把場景虛化成了以主角為中心的舞臺化場景。這套思路在作者性電影中很常見。
帆高尋找工作時的遭遇,被誠哥概括為了一組符號性的對照關係。初出茅廬的少年無從把握東京的生活,他只能憑藉少年生活習慣的本能刷著網絡,笨拙地尋找著一個個解決方法;加上抽離了因果聯繫,將純粹的少年行為展現出來,使得它在「東京」這個舞臺獲得了代入感。這層代入感並非來源於現實常識,而是符號和觀念驅動下觀眾產生的自主解釋。
只是這麼做有很大的風險,因為這是逼迫觀眾去組織信息構成屬於自己的觀眾敘述,通過觀眾自己的理解進入故事感受故事。這一做法是商業動畫的大忌,這就是誠哥的矛盾之處。
這種設計讓批評這部作品變得十分容易。故事構架下的元素,因為觀眾解讀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隨意感。尤其是為何要出現警察和槍的元素,相當一部分觀眾對於為何要將警察和槍安排進劇情表示十分疑惑,但其實這正是誠哥手筆的精妙之處。帆高撿到了槍,開槍拯救了陽菜,社會層面所代表的權力與手段用「警察系統和槍」這樣簡單的形式展現在觀眾眼前,非常單純的告訴觀眾「這是將給人帶來生命威脅的恐怖手段」。至於為何非得是槍而不是刀,後面還會有專門的解釋。
作為一名誠哥的真愛粉,我一直承認如果用電影體系的原則去評價新海誠那一定會得出「不成熟」的結論。這並不是壞事,我倒覺得這讓作品有了一絲生氣,不依據傳統商業片的原則去做,是獨立動畫人的特性。誠哥也是獨立動畫人出身的,嘴上說的自己是完全的商業片導演,但做的內容只是淡化,但並沒有完全擺脫獨立動畫人時期的味道。都「令和元年」了,獨立動畫人在現今的文化市場也能獲得非凡的商業價值。
作為我個人來說,評價作品,體系只是參考的工具和論證的手段。如果最終的評價不跳脫出體系的桎梏,我就一輩子都會被形式的外衣迷昏頭腦,而無法體味更多作品中的趣味。畢竟許多作品如同《天氣之子》中形容這個世界一樣是瘋狂的,它們不守條陳,無法被歸類,叛逆傳統體系,但會用獨到的內容震撼觀眾。
自古以來,驅動藝術前進的不是形式,不是風格,不是規則,而是觀念,這才是藝術的核心。新海誠將他的觀念融入進了作品當中,組織成了飽含娛樂性和觀賞性的動畫,他就是優秀的動畫人。
誠哥作品的現實之處就是神話魔幻造成的結果是切實存在的。糸守町的隕石坑,沉了一半的東京,立花瀧和立花富美婆婆在本作中甚至是作為重要的背景講解者出現,這早已超脫出彩蛋的作用,而是重要的故事線。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在誠哥的下一部作品中,沉了一半的東京大概率會作為新故事的舞臺,在開篇中再次出現。
《天氣之子》雖然不會有2,但新角色新故事會給東京帶來新的樣貌,也許全沉了,也許恢復如初。如果是後者,那對於帆高和陽菜來說,是不是真正補上了一個完美的結局呢?那麼今天的非議也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呢?這是不是又是一種新的期待呢?
想要知道答案,我們只需面對最後一個終極問題:你,究竟喜歡這樣的新海誠嗎?面對這樣敢於直面自己,用動畫寫出自我感受的創作者,我,不討厭,倒不如說,怎麼都討厭不起來。
以上就是這次我對《天氣之子》所有的解析與看法。雖然本作目前來看沒可能達到《你的名字。》那樣的賣座與高度,卻依舊能看到誠哥試圖融合自己以往作品風格與鏡頭去嘗試做出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你的名字。》是站在倖存的多數者那一派,《天氣之子》在描寫上則偏向譴責那些多數派無神經、認同少數人的故事。
影片裡也多次強調這是個瘋狂的世界,那些被迫承擔傷害風險的往往是社會底層的小小齒輪。大家都看得到那些遭社會碾壓的殘骸,卻總是熟視無睹,對於誰犧牲似乎無所謂,反正隔天還是悠悠哉哉坐在辦公室,歡聲談笑的說著「今天也是和平的一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