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奇才?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

2020-12-11 大河報網

近日,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引發廣泛關注。

原因無他,項目聽著就很高端,而項目的完成人卻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

知名醫療媒體「丁香園」指出,該項目的立意、實驗設計堪比博士生科研水平。

而令人驚訝的是,該小學生在實驗記錄本曾寫下「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對此發布聲明指出,「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近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引發質疑。

有在讀博士生就表示:

「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7月12日,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發布微博評論稱:

「醫學神童,建議破格錄取。」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針對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成果「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相關輿情發布了聲明:

近期,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針對此輿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科技創新大獎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雲南代表隊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指導老師為呂冬梅、馬清。

官網顯示,該研究項目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上,陳某石的頭像一臉稚氣,掛在項目簡介的左側,看起來孩童模樣。

正如項目名稱所示,研究主角是一個名為 C10orf67 的基因。陳同學在三位老師的指導下,成功構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並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多個方面對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

從項目簡介上看,其中不乏各種生物學領域的常見字眼: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基因敲除和結直腸癌等。研究方法也十分多樣,從基因敲除小鼠到細胞生物學,再到臨床樣本分析,真可謂層層深入。

年僅小學就能有如此成就,讓許多網友直呼「這真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

以下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簡介:

高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機體對高原適應主要表現之一就是低氧適應,而低氧在人類疾病包括實體瘤中也常發生。

利用高原適應與腫瘤細胞適應的相似性,本項目前期利用遺傳學比較分析了高原家養哺乳動物和對應平原物種的基因組和轉錄組,發現了高原哺乳動物低氧適應受選擇的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過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動物模型、臨床樣本分析等方面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進行解析,發現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將細胞阻滯在G2/M期。

進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因此,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根據官方資料,在機制探究中,陳同學不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還構建 C10orf67 低表達的細胞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項目的展示頁面,還公布了陳某石的實驗記錄本:

「2018.1.6 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項目科研水平與博士相當?

陳某石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網絡上曝光之後,引發眾多網友質疑。

網友們認為,作為一個小學生,根本不可能有相應的知識儲備用於研究生物科學的相關課題。

不少網友提出質疑:

「作為985的本科理工科化學系畢業生,表示真的很深奧,居然看不懂,服了!」

「我還在為生化的基因章節掉頭髮,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的高表達了。」

「光是PCR一做就能做一天,小學生有能力有體力進行這種強度的工作?」

「我們實驗室八點打卡晚上九點半打卡回宿舍,導師還覺得我們太輕鬆了?更別說轉錄組分析spss數據分析。mega、primer他會用?」

「我作為國內絕對一流的6年制醫科大學畢業生,近30年的臨床經驗,如果不去認真檢索文獻的話,連這個項目簡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個C10orf67,壓根不知道是什麼鬼。他一個小學生,居然還以此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大獎,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另據上遊新聞,一所985大學在讀博士生表示,根據陳某石的實驗記錄,剛開始他連基因是什麼都不清楚,「連基因是什麼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關係?」

7月12日,丁香園微信公眾號發表題為《小學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關係,莫非這就是百年一遇的醫學奇才?》的文章。文章評論稱:

「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還有網友質疑,涉事小學生在實驗記錄本提到「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的陳老師和楊老師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勇彬和楊翠萍,而兩位研究員與涉事小學生或存在親戚關係。

該研究所官網顯示,陳勇彬系該所腫瘤信號轉導研究組負責人,陳勇彬的研究方向與前述被質疑的項目內容有重合。

陳勇彬的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生機制、幹細胞多能性維持、抗腫瘤及提高幹細胞功能新藥篩選等。

楊翠萍系該所腫瘤信號轉導學科組學科組副研究員。

湊巧的是,楊研究員在 2016 年獲批了一項名為「C10orf67在低氧適應及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國自然面上項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個是肺癌,一個是結直腸癌),與陳同學的項目看起來一般無二。

大賽舉辦方正在調查

針對社會各界的質疑,據澎湃新聞,13日上午,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位工作人員表示,針對該情況,他們正在進行調查,具體情況不便透露,會根據情況發布調查結果。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服務平臺一位工作人員稱,大賽方面正就該事件了解情況。前述課題研究是否涉嫌學術造假,如有相關證據線索,可以發送到大賽的郵箱。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介紹,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體育總局、知識產權局、自然科學基金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共同主辦的一項全國性的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並非孤例

新華社半月談此前曾發表題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造假保研事件背後有多少「隱形加分」黑幕?》的文章。

文章中稱:

近日,有高校教師吐槽身邊同事將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還送去參賽拿獎,引起不少「槍手」們共鳴。

一位曾當過「槍手」的博士說,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代工」過一個項目,課題不複雜,是關於空氣汙染物在密集建築中的傳播。

他按照項目需要,做了建築物周圍流場數值模擬,說明建築不同密度對於氣流速度的影響,佐證試驗裡煙霧的流動跟計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攝像的視頻,就拿去給導師交差了。「後來我才知道,這是替某領導的孩子參加一項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比賽做的。」

半月談記者查閱了某全國性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官方網站,從獲獎名單和線上展廳來看,有幾個突出感受:

首先,中學組以上的項目水平都已達到碩士乃至博士水平;

其次,大城市學生佔突出優勢;

第三,也是最令人驚訝的是,一等獎項目的展示裡面XPS(X射線光電子能譜技術)、電子顯微鏡等高端儀器比比皆是,且不說這是不是學生自己做的,光是這些設備的申請就很難。

南財快評:小學生研究癌症?學術誠信也要從娃娃抓起

雖然現在還有待有關部門(包括該同學所在學校)對真相進入調查,但是基本可以斷定,這個小學生的研究恐怕並非其「獨立」完成的。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科學教育的日益重視,特別是中高考招生對這方面的某些特別條款,中小學生中進行科學研究也逐漸成為一種風氣。如果能因此提升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並培養一定的科學思考和探索能力,自然是利國利己的好事。但是,現實中這種現象卻可能變成片面追求「成果」,比如獲得了多少獎,甚至做出了什麼重大課題。近幾年屢屢出現中小學生「發表頂尖論文」的新聞,難免讓人懷疑背後的真相。

當然,並不能因此否定中小學生參與科研的意義。現在出現的問題,無非是成人科學界已經出現的問題,比如掛名作者、學術不端等等。例如前幾年有中學生和其家長「共同發表」頂尖論文,這和今年揭露出來的某校教授子女改動成績保研豈不是異曲同工?

所以,問題不是中小學生,而是他們背後的成人。

現在,國家有關部門已經加強了對於高校中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包括從嚴要求學位論文等等。既然如此,在中小學中開展科研的同時,也應該同時進行相應的學術誠信教育,科研從娃娃開始,那麼誠信也應該從娃娃開始。否則,不僅會破壞學校風氣,對於這些青少年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傷害——沒學到真正的科學精神,卻先學到了一些錯誤示範。

同時,教育界也應該思考中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麼?除了極少數天才兒童,恐怕即使對於大部分優秀學生而言,最重要的還是掌握科學精神,以及學會科學研究的基本套路,而不能奢望能有多大的「創新」。過高的期望。恐怕本身就不符合教育科學規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編輯:李春梅

相關焦點

  • 5天弄懂基因知識,水平堪比博士!小學生「學術」哪家強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每日經濟新聞」(ID: nbdnews)綜編自上遊新聞、澎湃新聞、丁香園、半月談,原文首發於2020年7月13日,原標題為《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
  • 現實中的童帝:「天才」小學生研究癌症項目獲獎,博士都看不懂?
    再比如說《一拳超人》裡10歲的童帝,研發各種高科技道具,智商高但不自傲,並且曾經是金屬騎士的助手,可能童帝不是天下第一的高智商與機械天才,但他還是小孩就已經讓人震驚,那麼在他繼續成長過程中繼續學習與研究,將會比現在擁有更高的成就。
  • 昆明小學生獲科技創新大獎能否揭開雲南青創賽學術造假的遮羞布
    一石激起千層浪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小學生獲科技創新大獎記者核實發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顯示來自雲南的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官網顯示,該研究項目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十歲發核心!
    最近一名小學生,因為其研究項目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而這個小學生的獲獎的作品是《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這個成果涉及了生物學領域的基因組、轉錄組、突變基因等方面內容。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大獎」:系該所研究員之子
    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出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也有老師判斷:「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則評論說,「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這些質疑聲音的背後,均指向一個方向:「背後存在學術腐敗、造假,呼籲嚴查。」
  • 醫學「小諾貝爾獎」——2020年蓋爾德納獎公布,癌症治療重大發現獲獎
    研究成果: 凱姆勒博士使用免疫學的方法,開發了針對早期小鼠胚胎表面抗原的抗體。這些抗體被證明可以阻止小鼠胚胎的凝結,並幹擾其後續的發育。凱姆勒博士和竹市博士繼續對編碼為E-鈣粘蛋白的基因進行克隆和測序,並證明它控制著同系細胞的粘附。
  • Nat Genet:新研究揭示癌症基因突變規律
    2020年10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癌症中發現的突變並非隨機積累,而是以不同的模式發現。其中基因組的三維結構是導致突變的潛在因素。研究發現,由外部因素(例如紫外線或菸草煙霧)引起的突變以及內部因素(例如DNA損傷修復或校對機制的缺陷)引起的突變實際上位於基因組的不同區域。
  • Nature子刊:最新研究有望預測哪些人更容易患癌症
    有些人更容易患癌症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暴露在低水平的致癌物質 (促進癌症形成的物質或輻射) 環境中。當然,即使大家都暴露於致癌環境中,每個人患癌症的機率也是不同的。醫學專家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有些人群患癌症的風險明顯高於其它人,比如有癌症家族史的人一些癌症患者,其子女患癌症的風險明顯高出一般人群。
  • 23歲小夥活活餓死家中與「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
    二是,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與23歲小夥餓死家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為何要連在一起呢?我們先來聊聊,23歲小夥餓死家中這是否是真事?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近日,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發社會關注。
  • 著名癌症研究中心:MD安德森癌症中心新進展
    原創 GlobalMD 全球醫生組織 收錄於話題#胰腺癌|臨床研究進展與精準治療32#網際網路醫院和遠程醫療實踐規範準則67#新冠病毒全球疫情廣角報導|專輯102為協助腫瘤界人士,包括臨床醫護人員、科研人員和藥物研發人員以及腫瘤專業人員及時了解國際著名癌症診療研究中心最新動態和研究進展
  • 知乎熱議「學二代」:六年級「神童」4 天學會基因知識做出碩博水平...
    《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乍一看這個標題,可能不少人都覺得這是一篇出自醫學大牛之手的學術論文。也就是說,四天前還在上網查基因概念的陳靈石,四天後已經能夠大概明白該如何通過比較螢光強弱判斷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水平和功能了。四天就能學會基因專業知識,並進行下一步的動物模型構建和臨床樣本分析,這對普通人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更何況是一名小學生。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4期:1/8癌症患者攜帶遺傳性突變,半數或被...
    八分之一的癌症患者或有遺傳突變 基因檢測可幫助親人預防癌症遺傳因素在多種癌症的患病風險中起著關鍵作用。識別種系易感性對治療決策、降低風險幹預、癌症篩查和受影響患者及其近親的種系檢測具有重要意義。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每8名癌症患者中就有1名具有與癌症相關的遺傳基因突變。
  • 新型癌症成像技術助力癌症研究突破性進展
    最近一篇發表於國際雜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腫瘤特異性螢光劑和成像系統,這就可以幫助實時引導外科醫生切除卵巢癌患者中額外的腫瘤,對於改善癌症患者的治療或將帶來巨大幫助。本文中,小編就盤點了癌症成像技術推動癌症研究的多篇突破性進展。
  • 《自然-醫學》:讓藥物更安全,基因檢測方法預測藥物肝損傷風險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根據《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新上線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員報導了一種「多基因風險評分」系統,可以顯示一種藥物(包括批准的藥物和實驗性藥物)在什麼時候會有引起藥物性肝損傷(drug-induced
  • 每經21點丨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其父致歉;美國新冠...
    每經編輯:步靜1丨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其父致歉7月15日,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辦公室就「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事發布調查和處理結果情況通報,專家組認定:項目研究報告的專業程度超出了作者認知水平和寫作能力,項目研究報告不可能由作者本人獨立撰寫,大賽組委會根據評委會建議,決定撤消該項目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項目(小學組)一等獎獎項,收回獎牌和證書。
  • 2019年度巨獻:癌症檢測創新性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名為CUTseq的新型基因組手段,其能以比現有技術更低的成本對相同腫瘤不同部位中的CNAs的水平和類型進行評估分析。【4】Neoplasia:尿液生物標誌物有助於非侵入性前列腺癌診斷doi:10.1016/j.neo.2019.07.010最近,來自Vattikuti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副研究員Nallasivam Palanisamy博士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前列腺癌發生過程中,一種名為KLK4的編碼蛋白的基因和另外一種名為KLKP1的假基因存在
  • 十堰市科技局多措並舉提升醫學科學研究水平
    近日,十堰市湖北醫藥學院胚胎幹細胞研究湖北省重點實驗室阮緒芝和郭興榮博士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雜誌Nature旗下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STTT, IF13.493)上發表了題為「BARMR1-mediatedsorafenib
  • 粉墨登場:一針10萬元,預防12種癌症的癌症疫苗!
    我諮詢的某著名腫瘤專家表示:這個WT1基因和廣為人知的p53基因差不多,基本很大腫瘤都表達,但也不是一個啟動基因,現在除了宮頸癌疫苗,其他的癌症疫苗在研究的很多,但均沒有定論,更沒有用在臨床。可見,學術界研究p53基因遠遠多於WT1基因,目前從未聽說過基於p53的癌症疫苗,但就能橫空出世基於WT1的癌症疫苗,這步子邁得大了會扯蛋吧癌症是人類腫瘤的總稱,癌症有不同部位不同類型,導致癌症的原因大多數情況下非常複雜,少數簡單的,比如宮頸癌,幾乎99%以上都是HPV病毒感染,所以預防HPV病毒感染的宮頸癌疫苗才能說是癌症疫苗
  •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真相曝光:你給孩子鋪的路,最後都成了坑
    雲南昆明6年級小學生的一篇癌症論文,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三等獎。研究的項目是: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這一消息讓該領域的專業人士都嘆服:這水平趕上博士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是怎麼做到的? 一份試驗記錄顯示,項目剛開始,這個男孩不知道什麼叫基因,通過網絡搜索才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