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陳某某部分實驗記錄。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近日,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站上了「風口浪尖」。陳某某憑藉其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了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此事一經報導,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
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出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也有老師判斷:「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則評論說,「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這些質疑聲音的背後,均指向一個方向:「背後存在學術腐敗、造假,呼籲嚴查。」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不得不說,科技創新必須腳踏實地,依靠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方能開花結果。仔細梳理,陳某某的這項獲獎研究疑點重重。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某,指導老師為呂冬梅、馬清。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上展示的部分實驗記錄中,陳某某這樣寫道:
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該項目簡介裡稱,通過遺傳學比較分析,本項目前期發現了一種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過臨床樣本解析等後續研究發現,該基因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基因可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簡介中還稱,「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根據官網公告,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申報日期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這意味著,作者從首次「了解基因」到研究報告成稿,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2018年1月還不太了解基因的陳同學,一年多就能完成項目研究報告?對此,一位教師直言:「這個實驗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和流程設計連生物專業本科生都很難做到。」言下之意,這項研究由一名6年級小學生獨立完成,似乎難度大了些。
一位腫瘤專家也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實驗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陳同學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爸爸媽媽單位的小哥哥得了結直腸癌,從發現到去世僅10個月。」
網友和媒體迅速挖掘出陳某某實驗記錄中的「陳老師」和「楊老師」與其不同尋常的關係,讓大家對「神童」還是「造假」產生更多疑問。
實驗記錄中提到的「陳老師」全名為陳勇彬,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其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生機制、幹細胞多能性維持、抗腫瘤及提高幹細胞功能新藥篩選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7月13日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本所研究員之子。針對此輿情事件,研究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具體會怎麼調查、由哪些人來調查、結果大概什麼時候公布?媒體14日撥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具體工作不是其所在部門組織,不是很清楚,結果出來之前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會爭取儘快公布結果。」
7月13日,一位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專家表示,他認為這事有些「離譜」。他說,小學生參加夏令營或者一些簡單的科研活動可以理解,但參與類似上述複雜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就選題本身來說,這是一個創新的選題,有一定實施難度,已經大大超出了小學生的智力水平,至少要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完成相關研究。」他說。
他表示,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都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專業知識的教授。小學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他們可以進行業餘的創新研究,但這和進行專業的操作完全是兩個概念。「家長可以參與指導科研,帶一下孩子,這個是正常的。但將完整的成果拿去競賽,就太拔高了。」他說,如果孩子想進入研究領域,一定要先教會他踏踏實實做自己,做學問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髮育不成熟的時候將其過度拔高。他表示,導師如若有相關課題,也有可能讓研究生和研究員一起做,但不能把研究成果套在不具備相應研究能力的人身上。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認為,從該項目發表文章來看,可以稱之為國內主流課題,類似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者是省市的自然基金的課題。某種程度上,該項目研究難度屬於一個研究生的課題水平;從項目實施的難度看,他認為並不會太難,當中的兩個實驗方法都是很常規的方法,只要有相關儀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是可以掌握的。
該教授認為,關鍵問題在於小學生無法具備做這個實驗的思路。「即使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是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的時候怎麼來設計實驗?怎麼來分組、怎麼來體現研究目標?怎麼解讀實驗結果?這些恐怕是小學生無法回答的。」
針對小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他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以該實驗為例,就專業知識和背景來說,小學生是達不到相應水準的;但另一方面,實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學生。該實驗中,肯定有學生家長影響的成分存在,但不應該否定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這樣一種形式。「一味地說小學生不可能獨立完成實驗,其實是否定了小學生參與實驗研究的積極性,可能又回歸書本教條的教學道路上去了。他認為,還是應該鼓勵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
據報導,7月14日,陳某某論文的推薦方、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協青科中心副主任許薇回應稱,雲南省科協已經注意到相關情況,對此十分重視,已經成立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中國科協也表示高度關注此事,將根據云南省科協的調查結果作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