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大獎」:系該所研究員之子

2020-12-19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陳某某部分實驗記錄。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近日,雲南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某站上了「風口浪尖」。陳某某憑藉其研究——「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得了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第34屆雲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此事一經報導,引發社會關注和熱議。
  有網友指出,這樣的科研水平,遠超出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範圍;也有老師判斷:「這確實不太像是個小學生做的項目,對小學生來說太難了,而且重點是不好玩」;知名醫療媒體帳號「丁香園」則評論說,「縱觀整個獲獎項目,不論是項目的立意,還是後期具體的實驗設計,都和一個碩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無二。」
  這些質疑聲音的背後,均指向一個方向:「背後存在學術腐敗、造假,呼籲嚴查。」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不得不說,科技創新必須腳踏實地,依靠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方能開花結果。仔細梳理,陳某某的這項獲獎研究疑點重重。

疑點1
從「不了解基因」到一年多完成項目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展示了來自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某,指導老師為呂冬梅、馬清。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上展示的部分實驗記錄中,陳某某這樣寫道:
  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術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為何通過螢光強弱的比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達水平……」
  該項目簡介裡稱,通過遺傳學比較分析,本項目前期發現了一種關鍵突變基因C10orf67,並構建了其基因敲除小鼠;通過臨床樣本解析等後續研究發現,該基因在結直腸癌中高表達,敲低其表達,可以顯著抑制細胞的增殖;進一步研究發現,該基因可調節結直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
  簡介中還稱,「對C10orf67在結直腸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為結直腸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新的生物標誌物和藥物靶點。」
  根據官網公告,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申報日期為2019年3月20日至4月20日。這意味著,作者從首次「了解基因」到研究報告成稿,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
  2018年1月還不太了解基因的陳同學,一年多就能完成項目研究報告?對此,一位教師直言:「這個實驗中的一些關鍵節點和流程設計連生物專業本科生都很難做到。」言下之意,這項研究由一名6年級小學生獨立完成,似乎難度大了些。
  一位腫瘤專家也表示,「明眼人一看,這種項目就不是小學生能完成的,高中生都不一定能做得出來。這個項目是怎麼評上獎的?太神奇了!」

疑點2
父母用研究成果為孩子參賽「鋪路」?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公布的實驗記錄顯示: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陳同學到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陳老師和楊老師提及低氧適應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爸爸媽媽單位的小哥哥得了結直腸癌,從發現到去世僅10個月。」
  網友和媒體迅速挖掘出陳某某實驗記錄中的「陳老師」和「楊老師」與其不同尋常的關係,讓大家對「神童」還是「造假」產生更多疑問。
  實驗記錄中提到的「陳老師」全名為陳勇彬,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其研究方向為腫瘤發生機制、幹細胞多能性維持、抗腫瘤及提高幹細胞功能新藥篩選等。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7月13日在其官網發布消息稱,「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本所研究員之子。針對此輿情事件,研究所高度重視,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後續將及時向社會反饋相關調查結果。」
  具體會怎麼調查、由哪些人來調查、結果大概什麼時候公布?媒體14日撥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電話,工作人員表示,具體工作不是其所在部門組織,不是很清楚,結果出來之前不方便透露更多信息,「會爭取儘快公布結果。」

疑點3
科研人員:該研究和孩子能力不相符

  7月13日,一位從事相關科研工作的專家表示,他認為這事有些「離譜」。他說,小學生參加夏令營或者一些簡單的科研活動可以理解,但參與類似上述複雜的研究,和其能力是不相符的,也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就選題本身來說,這是一個創新的選題,有一定實施難度,已經大大超出了小學生的智力水平,至少要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才能完成相關研究。」他說。
  他表示,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都屬於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專業知識的教授。小學生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他們可以進行業餘的創新研究,但這和進行專業的操作完全是兩個概念。「家長可以參與指導科研,帶一下孩子,這個是正常的。但將完整的成果拿去競賽,就太拔高了。」他說,如果孩子想進入研究領域,一定要先教會他踏踏實實做自己,做學問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髮育不成熟的時候將其過度拔高。他表示,導師如若有相關課題,也有可能讓研究生和研究員一起做,但不能把研究成果套在不具備相應研究能力的人身上。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授認為,從該項目發表文章來看,可以稱之為國內主流課題,類似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者是省市的自然基金的課題。某種程度上,該項目研究難度屬於一個研究生的課題水平;從項目實施的難度看,他認為並不會太難,當中的兩個實驗方法都是很常規的方法,只要有相關儀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是可以掌握的。
  該教授認為,關鍵問題在於小學生無法具備做這個實驗的思路。「即使技術上沒有問題,但是他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做的時候怎麼來設計實驗?怎麼來分組、怎麼來體現研究目標?怎麼解讀實驗結果?這些恐怕是小學生無法回答的。」
  針對小學生參與科研項目,他認為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以該實驗為例,就專業知識和背景來說,小學生是達不到相應水準的;但另一方面,實施操作的人可以是小學生。該實驗中,肯定有學生家長影響的成分存在,但不應該否定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的這樣一種形式。「一味地說小學生不可能獨立完成實驗,其實是否定了小學生參與實驗研究的積極性,可能又回歸書本教條的教學道路上去了。他認為,還是應該鼓勵小學生參與科學研究。
  據報導,7月14日,陳某某論文的推薦方、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省科協青科中心副主任許薇回應稱,雲南省科協已經注意到相關情況,對此十分重視,已經成立調查組對該事件進行調查。中國科協也表示高度關注此事,將根據云南省科協的調查結果作出回應。
  

綜合央視、澎湃新聞、《科技日報》等

相關焦點

  • 昆明小學生獲科技創新大獎能否揭開雲南青創賽學術造假的遮羞布
    一石激起千層浪7月12日,一則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小學六年級學生陳某石通過研究突變基因「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獎的信息,在社交媒體中廣為傳播。小學生獲科技創新大獎記者核實發現,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在線展示欄目中,顯示來自雲南的生命科學類的小學組參賽項目《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作者是來自昆明市盤龍區盤龍小學六年級的陳某石。官網顯示,該研究項目獲得了2019年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 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
    而令人驚訝的是,該小學生在實驗記錄本曾寫下「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對此發布聲明指出,「經初步核查,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 現實中的童帝:「天才」小學生研究癌症項目獲獎,博士都看不懂?
    龍傲天這種幻想設定肯定不會在現實中出現,但是天才兒童在現實中經常聽到,我們學習過古文《傷仲永》,也明白該故事告誡我們即便有天資,若後期不努力學習,最終變成普通人,所以天才兒童從古自今都有提及,那麼你的身邊是否遇到過這些人呢?比如說《遊戲人生》裡11歲的白,通曉十八國語言及文字、完全記憶能力、快速運算及分析能力等等,除了社交恐懼症外,已經不是普通人的設定,更像是一臺非常平的超級計算機。
  • 23歲小夥活活餓死家中與「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
    二是,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與23歲小夥餓死家中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為何要連在一起呢?我們先來聊聊,23歲小夥餓死家中這是否是真事?小學生研究癌症論文」一等獎被撤銷近日,雲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級小學生以「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項目,參加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並獲獎,引發社會關注。
  • 小學生「學術」哪家強
    :近期,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經初步核查, 該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13日,原標題為《小學生研究基因與癌症關係拿大獎,5天學會專業知識,水平堪比博士!
  • 武漢病毒所/華科大/昆明動物所建新冠病毒非人靈長類動物感染模型
    近期,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Cell Research (《細胞研究》)在線發表題為「Infection with novel coronavirus (SARS-CoV-2) causes pneumonia in Rhesus macaques
  • 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如果猴子會罹患帕金森病,那麼,利用猴子作為生物醫學模型來研究帕金森病是可靠的,也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生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便已產生,它不是一個人類特有的疾病。
  • 中科院兩研究「殊途同歸」:中國古代家犬
    中科院古脊椎所等研究相關示意圖:紅色區域代表澳洲野犬、紐幾內亞歌唱犬和殖民時代之前的太平洋家犬的可能起源地。 張明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澳洲野犬既是澳大利亞特有的野生動物,卻又非澳洲原產,它源自何處一直以來頗有爭議。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 昆明動物所基於動物模型研究證實哺乳傳播寨卡病毒
    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爆發,發現大量嬰兒出生時腦發育缺陷與該疫情相關。寨卡病毒主要通過蚊子叮咬傳播,但它也可通過被感染的精液進行性傳播。研究表明孕婦感染ZIKV後,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的大腦引發胎兒小頭症。近期也有臨床報導發現,在ZIKV感染的母親乳汁中,可檢測出ZIKV的病毒基因RNA片段和感染性病毒顆粒。
  • 2名小學生研究喝茶抗癌獲獎,網友質疑:這麼小就敢取小鼠心肝脾肺腎?
    涉及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研究「爆料」還在繼續……繼「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重慶高中生獲獎論文與某碩士論文撞圖」後,湖北武漢一項獲獎作品也陷入被質疑風波。至此,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遭質疑獲獎作品已涉及至少三地。
  • 中科院半導體所閆建昌研究員:前沿氮化物深紫外LED研發方向
    中科院半導體所閆建昌研究員期間,由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協辦的「固態紫外器件技術分會」上,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閆建昌帶來了「氮化物深紫外LED研發方向,從二維材料到納米結構」的主題報告,分享了其研究成果。
  •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動物所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研究獲進展 2018-01-26 動物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昆明動物所等發現世界最稀有哺乳動物之一比氏鼯鼠屬新物種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其評定為極度瀕危;全球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將其列入25種「最想找到的『失蹤』物種」。2013年寮國學者Daosavanh Sanamxay依據一號購自寮國中部市場的標本命名了第二個物種——寮國比氏鼯鼠(B. laoensis)。此前,全世界對比氏鼯鼠的了解僅來自於這兩號模式標本。
  • 誠如網紅教授鄭強所言,小學生論文作假背後,是農村孩子的絕望
    就如近段時間,雲南昆明6年級小學生的《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小學組三等獎,引起了爭議。因為這項癌症研究連大學生都無法獨立完成,而一個6年級的小學生竟然能以此獲獎,事後被扒出其父母是中科院研究員,這篇獲獎論文並沒有嚴格按照大賽規定進行,而是由其研究員爸爸代勞。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
  • 昆明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真相曝光:你給孩子鋪的路,最後都成了坑
    好的教育是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天賦,讓孩子為之努力的同時也享受自己年齡該有的快樂。千萬不要用揠苗助長的方式來「製造」神童,因為他們總有長大的一天。——虎媽作者丨郁郁青青來源 | 男孩派原創最近,橫空出世的神童特別多。
  • 營養與健康所等建立MAnorm2計算模型
    2012年,邵振與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一婧等合作,在Genome Biology上發表了用於兩個ChIP-seq樣本之間進行一對一定量比較的MAnorm模型。近年來,隨著實驗技術的發展和測序成本的不斷降低,在ChIP-seq樣本組(而非單個樣本)之間進行比較分析,已成為越來越常見的研究需求。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小學生研究基因獲全國大獎引質疑,印度首富身價...
    中科院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獎:系研究員之子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經初步核查,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 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
  • 「替子成龍」,結局註定「傷仲永」
    看到昆明小學生陳某石「癌症研究獲獎」時,很多人驚呼「神童」。一個小學生能寫出「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的高精尖論文,智力逆天了。後來,這名小學生說「還是不太了解基因」,專家說該研究「至少要碩士研究生以上水平才能獨立操作」,再結合其父母均為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的現實,大家恍然大悟:父母做研究、孩子拿成果,只不過「捧力過猛」「替子成龍」罷了。這位研究員父親的「致歉聲明」,把「翻車」歸因於自己「過度參與」了這個科研項目,把作弊、捉刀、弄虛作假,粉飾得如此清新脫俗,實在讓人大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