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2020-12-03 瀟湘名醫

樹鼩可用於病毒感染模型建立,如C型肝炎病毒(Zoological Research, 2020)等。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姚永剛團隊研究發現,樹鼩基因組中天然缺失了重要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PNAS 2016);位於天然免疫上遊的接頭蛋白STING在樹鼩細胞中存在兩種不同大小的異構體,分別調節抗DNA病毒和抗RNA病毒反應(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a);位於線粒體的接頭蛋白MAVS可被C型肝炎病毒編碼的絲氨酸蛋白激酶NS3/4A切割,進而抑制下遊IRF3介導的幹擾素β的產生,但不影響NF-κB信號通路的激活狀態,這可能是樹鼩易感C型肝炎病毒,卻難以形成持續性感染的原因(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20b)。這些研究較好地展現了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的適應性和功能多樣性。

近日,姚永剛團隊集中對樹鼩的幹擾素刺激基因(interferon stimulated genes,ISGs),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家族(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開展研究。該基因家族是幹擾素誘導產生的一類具有抗病毒效應的ISGs,作為胞內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與人類疾病密切相關。研究前期發現,樹鼩OAS家族基因(tOASs)有四種家族成員(tOAS1、tOAS2、tOASL1和tOASL2),在抗DNA病毒和RNA病毒複製中均呈現出廣譜的抗病毒效應,且tOAS1和tOAS2的抗病毒效應依賴於經典的OAS/RNase L信號通路(Cytokine 2019)。研究中,進一步通過雙螢光報告系統篩選發現,tOASL1特異性地正調控RNA病毒誘導的免疫應答反應。過表達tOASL1可以顯著促進RNA病毒引起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激活,而敲低或敲除tOASL1則會抑制RNA病毒介導的免疫應答反應。在機制方面,tOASL1與線粒體共定位,可與細胞中免疫因子tMDA5和tMAVS相互作用,並擔當「橋梁」的作用,促進tMDA5和tMAVS的相互作用,正反饋調節tMDA5-tMAVS介導的幹擾素β的產生。在RNA病毒刺激下,與人OASL與RIG-I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樹鼩中RIG-I缺失,但tOASL1與tMDA5和tMAVS相互作用,進而實現抗病毒效應的傳遞,這種調控作用呈現出tOASL1功能的物種特異性。該研究揭示了樹鼩幹擾素刺激基因OASL1在調節RNA病毒複製中的重要性,拓展了OASL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的認識。

相關研究結果以Tupaia OASL1 Promotes Cellular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by Recruiting MDA5 to MAVS為題,發表在The Journal of Immunology上。姚永剛團隊博士研究生姚玉林為論文第一作者,姚永剛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NSFC-雲南聯合基金項目、中科院和雲南省的資助。

論文連結

樹鼩OASL1正調控RNA病毒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

【來源:昆明動物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解謎神經發育,在文昌魚中尋蹤「刺蝟」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刺蝟基因(Hedgehog,簡稱Hh)廣泛存在於昆蟲、哺乳動物等不同類群動物中,並在這些動物胚胎的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家繪製人類海馬體發育的細胞圖譜和基因調控網絡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人海馬體胚胎發育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網絡和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繪製了高精度發育細胞圖譜,解析了海馬發育過程中的不同細胞類型及其關鍵的分子與調控網絡。海馬體,是由端腦的內側區域發育而來,是大腦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特殊結構。
  • Immunity: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作為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I 型幹擾素(IFN-I,包括 IFN-α 和 IFN-β)通過激活數百種 IFN 刺激基因(ISG)的表達而發揮著核心作用。 然而病毒也不甘示弱,在與人類千百年的博弈中,病毒進化出多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
  • 樊嘉院士:免疫微環境下肝癌的免疫治療
    肝癌發生發展也與微環境密切相關:多種因素導致微環境紊亂,從而促進肝癌發生,微環境免疫炎症反應的失衡是最關鍵機制之一。 調控肝癌微環境是重要治療手段 多激酶抑制劑是同時針對肝癌細胞和肝癌微環境研發的靶向藥物,包括調控微環境血管生成、免疫調控、炎症反應。而僅針對肝癌細胞的單激酶抑制劑在隨機臨床研究多以失敗告終,例如C-MET抑制劑,潛在的原因可能在於:激活了癌細胞內在的免疫抑制機制(PD-L1表達上調)。
  • 轉錄因子旁系同源物選擇性調控免疫發育
    轉錄因子旁系同源物選擇性調控免疫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27 13:23:02 英國MRC倫敦醫學科學研究所Matthias Merkenschlager研究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轉錄因子旁系同源物在免疫系統發育中選擇性調控基因表達
  • ...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重測序、轉錄組測序、Nanopore單分子測序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發現在白水牛Agouti信號蛋白(ASIP)基因上遊存在一個LINE-1轉座子的插入,長2809個核苷酸,只含有完整LINE-1轉座子的5
  • 我國科學家解析水牛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
    我國科學家在水牛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解析白毛色性狀的致因突變和分子調控機制近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專家委員會遺傳資源顧問、來自國際家畜研究所-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畜禽牧草遺傳資源聯合實驗室」韓建林教授分享了一則最新研究成果——他與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張毅副教授課題組一道,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 Nat Genet:猴子基因研究或有望幫助闡明機體抵禦HIV的防禦機制
    2017年11月3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非洲和加勒比地區發現的長尾黑顎猴 (vervet monkeys)是猿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的天然宿主,而SIV和HIV/AIDS非常相近,並不像攜帶HIV的人類一樣,感染 SIV的長尾黑顎猴很少會像人類患上AIDS一樣出現疾病症狀。
  • 昆明動物所發現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食蟹猴
    非人靈長類動物,尤其是舊大陸猴,因其大腦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與人類高度相似性,被認為是模擬人類疾病的理想動物模型。猴子是否能自發罹患帕金森病,這一重要問題未能得到解決,而且它直接關係到如何利用猴子研究帕金森病的策略問題。如果猴子會罹患帕金森病,那麼,利用猴子作為生物醫學模型來研究帕金森病是可靠的,也表明帕金森病的發生機制在人類出現以前便已產生,它不是一個人類特有的疾病。
  • 動物也會吃辣椒嗎?實際上,比人類能吃辣的動物太多了
    辣是化學物質(辣椒素、薑酮等)刺激細胞,在大腦中形成類似於灼燒的微量刺激感,是一種痛覺,而不是由味蕾所感受到的味覺,只要有神經感知的地方就能感受到辣。專業點來講,就是辣椒味道的主要來源就是辣椒素,辣椒素與氫離子等共同作用打開哺乳動物的TRPV1通道,這種離子通道受體打開後會將陽離子瀉入細胞內,引起動作電位,帶來強烈的痛覺,以提醒動物馬上住嘴。所以,我們在吃很辣的食物感覺嘴唇口腔灼痛時,就是身體在警告我們。
  • Hi-C圖譜和ChIA-PET圖譜技術有助解析基因組三維結構
    此外,基因及其調控元件需要交流,染色質必須打開,允許轉錄和複製。因此,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基因的線性順序與空間排布如何關聯?」「基因如何被遙遠的元件所調控?」。闡明染色質複雜結構的技術有染色質構象捕獲(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3C)及更高通量的衍生技術4C、5C,這些提供了長距離的染色質相互作用,但不能擴展到整個染色質相互反應組。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回應「小學生研究癌症獲大獎」:系該所研究員之子
    7月1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已成立調查組,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在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上展示的部分實驗記錄中,陳某某這樣寫道:  2018年1月6日,「呂老師帶我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陳老師和楊老師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我想研究腫瘤,因為腫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師們給了我一個基因,叫C10orf67,我上網搜了一下什麼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還是不太了解基因」。
  • 15000字深度長文,詳解人類癌症與免疫治療發展史
    七、臨床應用1免疫治療簡史免疫系統是多細胞動物特化的一個系統,用以維持多細胞動物在細胞層面和分子層面的穩定性。在單細胞動物中存在的原始基本機制是多細胞化後複雜機制的基礎,類如在單細胞動物中的分子系統CRISPR-cas系統就是一個維護單細胞穩定性的免疫機制。
  • 揭示染色質抑制cGAS從而阻止自身免疫反應機制
    這一發現自然而然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是什麼阻止了cGAS與細胞核DNA結合併引發自身免疫反應。如今,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由Karl-Peter Hopfner教授領導的慕尼黑大學基因中心的一個科學家團隊與Veit Hornung教授及其同事們合作,揭示了cGAS與細胞核中染色體DNA相互作用的性質,並解釋了為什麼這種相互作用不能激活先天免疫系統。
  • Cell:特殊遺傳突變闡明對抗糖尿病藥物的反應
    文章中研究者重點對重要的脂肪細胞分子PPAR-γ進行了研究,該分子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噻唑烷二酮(TZD)類藥物的作用靶點;PPAR-γ可以結合到DNA開關上從而開啟基因的表達或關閉。遺傳差異通常稱之為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其是DNA中鹼基A、T、C和G的突變所產生的,許多SNPs都和疾病風險直接相關,比如在DNA的給定位置攜帶鹼基A的個體相比攜帶鹼基G的個體患糖尿病的風險就要高,然而這些疾病相關的SNPs通常位於基因組中的「暗物質」中,其並不會直接編碼產生蛋白,但包含有可以控制基因表達的開關。
  • 昆明餵動物指南!住在昆明的動物,都被餵成了小胖子~
    今年冬天受疫情影響,不遠萬裡飛到昆明過冬的紅嘴鷗,因為無人投喂,一臉懵逼地上了微博熱搜。其實在疫情發生前,昆明人餵海鷗的熱情那是非常之高,除了海鷗,幾乎每一個到昆明的小動物,都被餵成了小胖子!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昆明有哪些可以餵小動物的地方,一起體驗奶奶餵孫子的快樂。
  •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
    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與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合作在《免疫》發文揭示代謝分子肌酸的免疫調節功能清華新聞網8月7日電 2019年8月6日,清華大學醫學院胡小玉課題組聯合藥學院陳立功課題組在《細胞》(Cell)子刊《免疫》(Immunit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 《Slc6a8介導的肌酸轉運和積累通過調控細胞因子應答來重編程巨噬細胞的極化》(Slc6a8
  • 中科院神經所解析個體之間衰老速度差異之謎—新聞—科學網
    衰老是有機體生理功能隨時間逐漸退化的過程,是許多疾病如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最大風險因素。長生不老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標,對長生不老藥的尋求也從未停止過。二十世紀,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衰老研究進入了基因時代。目前已發現上百個基因可以延長動物的壽命。
  • 專家點評|轉錄調控複合物INTAC結構功能更新對磷酸酶PP2A的認知
    相對於對調節CTD磷酸化的激酶的廣泛研究,人們對CTD動態調控中的去磷酸化卻知之甚少。轉錄過程複雜性的另一方面體現在RNA產物的剪切過程,代表性分子如Integrator複合物能夠剪切暫停狀態下Pol II所合成的RNA促進轉錄終止【4】。但Integrator剪切功能如何發生仍不清楚。
  • WAPL通過維持黏連蛋白周轉調控細胞類型特異性遠端基因
    WAPL通過維持黏連蛋白周轉調控細胞類型特異性遠端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5 16:16:28 荷蘭癌症研究所Elzo de Wit研究團隊發現,WAPL通過維持黏連蛋白的加載周期實現對細胞類型特異性遠端基因的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