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刺蝟基因」功能的階梯式演化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Hh基因參與脊索動物神經演化模式圖。(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脊椎動物器官結構的複雜程度,可謂現存生物之最,其中樞神經系統的起源與進化一直是發育生物學領域的重要命題。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解謎神經發育,在文昌魚中尋蹤「刺蝟」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刺蝟基因(Hedgehog,簡稱Hh)廣泛存在於昆蟲、哺乳動物等不同類群動物中,並在這些動物胚胎的多個器官或組織的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Hh基因最早在果蠅身上發現,因其突變體呈球狀、表面布滿剛毛,形似刺蝟,所以被稱為『刺蝟基因』」,李光表示,在脊椎動物中,Hh蛋白由脊索和神經管基板細胞合成分泌,並以此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形成濃度梯度,影響周圍組織或神經管等器官細胞的分化。 為了探明Hh基因在文昌魚神經系統發育中的作用,李光與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義權等人建立了文昌魚Hh等基因的突變體,與牛津大學動物學系教授Sebastian M. Shimeld展開合作。 研究團隊發現,在脊索動物進化過程中,Hh基因參與神經管形成的功能是「分步式」產生的。

首先,在脊索動物祖先中,Hh基因開始在脊索和神經管腹側表達,參與部分運動神經元的發生,接著,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Hh基因進一步參與更多與神經發育相關的轉錄子調控中,並促成它們形成相互抑制的作用關係,進而參與到不同神經元前體細胞的分化中。

「儘管Hh基因可在文昌魚脊索和神經管腹側表達,但它只參與了文昌魚神經管腹側部分運動神經元和Err基因陽性神經元的發育調控。而且在文昌魚胚胎中,神經管背腹不同區域的轉錄子間缺乏明顯的相互抑制。我們認為,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李光表示。

Hh基因信號通路示意圖,以及Hh和Ptch基因突變對文昌魚胚胎神經管發育基因的影響。(圖片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模型難得,早期脊椎動物進化仍有謎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中用到的文昌魚Hh突變體模型乃世界首例。 「果蠅、線蟲是目前研究最為深入的無脊椎動物模型,但其神經系統和脊椎動物差別較大」,李光表示,此類動物尚未形成神經管,而神經管是高度聚集的中樞神經系統,因此基於它們的研究成果對探索脊椎動物神經系統起源來說,可提供的信息相對有限。

文昌魚是無脊椎動物向脊椎動物進化的關鍵過度類群,其背神經管等器官構造與脊椎動物非常相似,是公認的研究脊椎動物起源、胚胎發育等的理想模型。但長期以來研究方法都較為單一。

「近20年來,我們課題組一直致力於文昌魚模式動物化建設」,李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課題組目前已在室內實現文昌魚的全年可控繁育,並建立了包括基因敲除、敲入等在內的基因功能研究方法。 未來,課題組還將繼續探究脊椎動物起源之謎。 李光表示,在文昌魚中,Hh基因的表達模式與脊椎動物的Shh基因相似,「但文昌魚胚胎中Hh只調控腹側運動神經元前體發育的相關基因,無法調控神經管中間及背部神經元前體發育的相關基因,這說明在脊椎動物進化早期,中間及背部神經管區域發育相關基因的上遊轉錄調控元件可能發生了重要變化。」這也是課題組未來著重要闡明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78期:龍頭地位穩固!華大基因上半年營收逾...
    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遺傳聯繫獲揭示近日,《人類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科學家團隊關於距今11000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貴州清水苑大洞人和廣西隆林人線粒體全基因組的研究成果。基因技術幫珊瑚礁免受全球變暖影響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基因測序可以揭示造礁珊瑚在進化上的差異,有朝一日能幫助科學家確定哪些種類能適應溫暖的海洋。7月17日,相關論文刊登於《科學》,它為了解珊瑚的基因過程提供了一個窗口,這些基因使一些珊瑚能夠抵抗劇烈的氣候變化。
  • Science|識別基因功能的新技術Perturb-Seq並揭示自閉症風險基因
    導讀頂級期刊《Science》發布張峰等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他們開發一種新的體內大規模遺傳功能研究技術Perturb-Seq,可同時研究生物體內不同細胞類型中不同基因的功能,並篩選了幾十個與自閉症相關的基因,揭示了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異常。
  • 研究揭示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
    近日來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Divergence of duplicate genes in exon–intron structure」的文章,揭示了重複基因結構分化機制及其對生物進化的重要性
  • 取代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技術誕生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
    科學家實現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基於CRISPR的DNA編輯技術給人類基因組研究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允許精確刪除任何人類基因這一點,使科學家得以對基因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因為旁系同源是由相同的祖先基因複製而產生的,所以人們認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著相似的角色。正因為旁系同源蛋白之間可以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摘除掉其中某個蛋白並不能完全了解其影響,所以它們的功能還不能被現有的單基因靶向方法揭示。
  • 我國科學家在龍井茶樹品種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
    (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 sequencing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ea plant evolu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科學家揭示受體DNGR-1的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2 22:07:09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Caetano Reis e Sousa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比較基因組學揭示海洋最深魚類嗅覺的適應性進化
    研究表明動物嗅覺基因家族的進化與其生存環境下的生態需求密切相關。例如,功能嗅覺基因的數目會隨水生和陸生環境的不同、食性的轉變、功能依賴性的改變而產生適應性的變化。馬裡亞納獅子魚可以迅速地被投放的誘餌所吸引,表明嗅覺在覓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馬裡亞納獅子魚在深淵的生態環境中屬於捕食者,位於食物鏈的頂端,但在物種豐度和數量貧乏的深淵環境中,只能專一的以少數幾種甲殼類生物為食。
  • 基因編輯技術新突破!科學家可以一次編輯多個基因組片段
    3 月 16 日,《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一項新研究,來自多倫多大學泰倫斯 · 唐納利細胞及生物分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通過使用一種名為 「CHyMErA」 的基因編輯方法,可以同時編輯基因組中的多個位點。
  • 科學家揭示甲蟲角的進化來源
    科學家揭示甲蟲角的進化來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2 14:33:25 美國印第安那大學Yonggang Hu和Armin P.
  •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科學家利用高通量測序揭示和表徵人轉錄效應因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6 15:34:28 美國史丹福大學Lacramioara Bintu和Michael C.
  • 你的「吃貨基因」,她的「打工指南」:中國科學家揭示蜜蜂採集行為...
    本次研究中,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白細胞激肽受體基因(Lkr基因)在腦部的表達直接調控了蜜蜂對糖的敏感度水平。他們對中國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的343個大陸東方蜜蜂代表個體進行了全面取樣和基因組分析。「在幾乎所有的平行分化種群中,Lkr基因都受到了選擇,說明這個基因在蜜蜂的演化和對新生境的適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周欣說。在學術界,Lkr及同源基因也算是「明星基因」。在人和小鼠、果蠅等動物模型的研究中發現,這類基因跟控制食慾、減輕焦慮等關係密切。
  • 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研究團隊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一百多年前,德國生物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一個詞「記憶印跡」(engram),表示記憶的產生會在大腦中發生某些物理或化學變化,如同腳印一樣留下某種痕跡。
  •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發育遲緩、智力障礙……科學家發現導致神經發育障礙的又一致病基因  Emma Chou • 2020-11-24 17:05
  • 科學家:人類只是在給基因打工
    科學家通過不斷的研究發現,人類的衰老是因為身體內的微觀結構不斷損耗而造成的,例如端粒縮短、幹細胞耗竭、線粒體功能異常……等等。這些多種因素的影響,讓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會不斷消耗身體的各種潛能,各種疾病不斷出現,不斷衰老最後死亡。了解了這些,那是否意味著,我們只要解決了這些影響壽命的各種因素就能夠實現永生呢?
  • 郭守敬望遠鏡揭示雙星物理特性與演化狀態
    25日來自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消息,該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錢聲幫研究員等人對我國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光譜巡天數據進行詳細分析後獲得了系列成果,給出了EW型相接雙星的新分類,並首次揭示了兩類雙星的各種統計關係和演化聯繫。
  • 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 計算模型顯示生命演化歷史遠早於地球出現
    前寒武紀早期多細胞生命的藝術想像圖  兩位美國遺傳學家將摩爾定律應用到生命科學研究之中,他們的數據顯示,生命很有可能來自太陽系以外,其演化歷史或許遠遠早於地球的出現。  現在,有科學家將摩爾定律應用到了地球生命複雜性的研究上,他們的結果顯示,有機生命的存在時間遠超過地球本身。
  • 《科學》:張峰團隊揭示與自閉症風險基因相關的神經元和膠質異常
    這種方法可以識別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中的基因表達網絡,以此揭示ASD相關基因的新功能。 CRISPR-Cas技術與單細胞RNA測序的聯合 組織是複雜多樣的,包含多種細胞類型。細胞內有成千上萬的基因與人類疾病相關,而這些基因的破壞可能會影響組織中任何一個甚至所有的細胞。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科學家一直希望能夠將生命的演化史,全面地連接起來,因為這樣能夠讓人類知道自己的過去,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人類。可是地球的歷史過於漫長,很多研究甚至牽涉到宇宙層面,因此科學家需要更多的時段來慢慢連接演化史拼圖,這需要一個相當久的過程。恐龍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開恐龍演化之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
  • 生物演化史上的「黑洞」,可能需要物理學來填補
    所有這些新特徵,都由一套複雜的蛋白納米機器驅動,由數以千計的新基因編碼,而這些基因在細菌身上幾乎從未發現。在複雜生命的共同祖先與細菌之間,沒有現存的演化中間型,沒有「缺失環節」來揭示為什麼這些複雜的特徵會出現,以及它們是如何演化的。在細菌的簡單與其他一切生命令人敬畏的複雜之間,只有一片無法解釋的空白。一個演化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