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成功舉辦「藜麥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燕趙科學...

2020-12-22 東方財富網

2020年12月4日,由河北省科學技術廳、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國家半乾旱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辦,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專業委員會、張家口市農科院、京津冀藜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等單位協辦的「藜麥研究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燕趙科學論壇在石家莊成功舉辦。省科技廳副廳長張永強出席論壇並致辭,國內有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屆代表50餘人參加了論壇。

本次論壇共安排10場專題學術報告。來自中國農科院、山東師範大學、甘肅省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著名專家學者圍繞藜麥前沿基礎研究、產業創新應用和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分享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觀點。智利天主教大學Francisco Fuentes 博士、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Daniel Bertero博士通過視頻方式分享了藜麥研究的最新進展情況。

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就我國近年來藜麥研究和產業化進程中取得的成就進行系統分析,就存在的「瓶頸」問題進行研討並給出解決建議,就「十四五」期間藜麥研究主攻方向和產業發展模式進行認真規劃。

論壇的成功舉辦對我國藜麥基礎研究、產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文章來源:北國網)

相關焦點

  • ...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解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nbsp&nbsp&nbsp&nbsp光明日報記者 詹媛&nbsp&nbsp&nbsp&nbsp「提出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並判別其優先順序,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是解決問題、難題,取得科技突破的關鍵一步。」
  • 跟隨科學探索者,追逐前沿科學創新之光
    2020年9月6日,中科院格致論道第56期「探索者·創新之光」活動在中科院信息化大廈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格致論道講壇與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聯合主辦,邀請到了七位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青年獎獲得者作為演講嘉賓,七位科學家分別從生命科學、納米摩擦、生物分子、金屬鍛造、工程地質、數學猜想、雜交培育出發,為在場觀眾帶來了一場前沿科學盛宴。
  • 海報視頻丨中國科協發布2020十大前沿科學問題、十大工程技術難題
    &nbsp&nbsp&nbsp&nbsp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經過網絡初評投票、覆審評議和終審評議,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10個對技術和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
  • 數學科學學院舉辦「數學及其交叉科學研討會」,探討數學與人工智慧...
    瀏覽: 11月14日至15日,數學科學學院與「智能計算與應用」同濟大學數學中心聯合舉辦的「數學及其交叉科學研討會」舉行。何成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我國面臨的一些「卡脖子」技術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基礎理論研究沒跟上,相關基礎源頭性問題尚待解決。希望同濟大學數學中心要從計算數學與統計學的最新進展出發,探索大數據條件下科學計算的自主化與智能化,發展新的數學理論與算法。
  • 第五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二...
    4月27日,第五屆中國電力發展和技術創新院士論壇暨中國電科院「二零八科學會議」在北京召開。在新一輪工業革命興起的大背景下,創新成果在不同學科彼此交叉和相互滲透的過程中不斷湧現,並逐漸成為當今科技發展的重要時代特性。中國科學院院士程時傑、範守善、陶文銓、何滿潮、高德利、鄒志剛分別就材料、能源、巖石工程等領域作主題演講。中國電科院總工程師湯湧與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王偉勝分別圍繞特高壓交直流互聯電網的安全問題與新能源消納問題作專題報告。
  • 打造頂尖腦科學技術交流與融合平臺!「南京腦觀象臺」揭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大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院長、「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首席科學家程和平向參會嘉賓詳細介紹了該計劃的實施背景和願景目標。在江北新區腦科學高端論壇中,著名神經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蒲慕明院士、靈譯腦科技(上海)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錢卓教授等7位腦科學領域重量級專家學者分別發表了學術演講並進行深入探討交流。
  • 徵求意見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
    科技部基礎研究司2019年10月11日附件:「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2020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徵求意見稿)「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重點支持相關重要科學前沿或我國科學家取得原創突破,應用前景明確,有望產出具有變革性影響技術原型,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前瞻性、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2020年本重點專項將圍繞製造、信息、能源、材料、地學、生命、數學等 7 個領域方向部署項目。
  • Science《科學》公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 Science《科學》創刊125周年之際,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讓你知曉了解前沿科學研究方向,對讀者的成長或許會有一些幫助。
  • 白春禮院長在「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暨科學與哲學前沿...
  • 美麗科學 融合科學與藝術之美
    2020年11月19日至22日,由滬蘇浙皖四省市黨委宣傳部聯合舉辦的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成功舉辦,安徽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皖新傳媒」)「美麗科學」展區一經亮相受到了參展觀眾的熱切關注和稱讚,最終憑藉「融合科學與藝術之美」的創新設計榮獲組委會頒發的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
    8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發布會。  本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18家全國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參與編寫,以解讀問題和難題的形成背景、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要內容,分為「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兩個部分。
  • 九彩藜麥你見過嗎?河南首個藜麥實驗基地成功收穫(圖)
    大河網訊 11月29日,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上海植物逆境生物研究所在開封市祥符區半坡店鄉石碑灣村掛牌的全省首個藜麥基地圓滿完成實驗任務,開始在省級龍頭帶貧企業——木易牧業集中實驗田進行九彩藜麥收割。為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打造「三品一標」農特優農產品,實現持續扶貧帶貧,促進貧困戶增收,半坡店鄉積極推進藜麥新品種在黃河流域種植髮展。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團隊據實地考察,為其提供了高產優質藜麥種子。
  • 石與木艾絨被列入第五批河北省「燕趙老字號」保護名錄
    近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河北省第五批「燕趙老字號」保護名錄入選項目正式公布。其中,由冀州選送的石與木艾絨項目成功入選。  河北「燕趙老字號」普查認定工程於2018年12月啟動,由中國老字號文化研究,、省文聯、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共同組織實施,既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持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項目之一,也是經省委宣傳部立項支持的省級宣傳文化發展,項目。
  • Science發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Science發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2020-12-19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美施壓38家華為子公司;新...
    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發布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10個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科學問題和10個對技術和產業具有關鍵作用的工程難題。
  • 【一院一品】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上善若水 生命之光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始終秉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西遷精神,立足「四個面向」,高揚「四面旗幟」,在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勇擔建設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學科使命,以開放、融合、創新的胸懷,緊扣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領域中的關鍵科學問題與核心技術,推動醫工融合、前沿交叉,昂首闊步書寫「生命」新華章。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人們常常會將「科學」和「技術」兩個詞連在一起,習慣地稱呼為「科技」。事實上,「科學」和「技術」二者既有密切聯繫,又有重要區別。通俗地講,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係,並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繫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
  • 王中原、唐世平:政治科學預測方法研究——以選舉預測為例
    目前,選舉預測領域呈現多元化、交叉互補、跨學科的發展趨勢;其未來發展方向是「理論驅動」與「數據驅動」相結合、微觀預測變量與宏觀預測變量相結合、預測與解釋相結合,以政治科學為基礎,通過跨學科合作和前沿技術手段推進預測範式的創新,並在預測實踐中不斷更新升級。預測性研究與解釋性研究可以構成「雙螺旋」的共生互補關係,共同致力於增進人類對複雜政治活動的理解和研判,提升政治學研究的科學水平和政策應用價值。
  • JMS中國營銷科學學術年會暨博士生論壇成功舉辦
    最後,他呼籲各位學者攜手關注中國及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醫療健康等社會問題,關心新技術帶給產業界及社會生活的影響,通過科學研究尋找新的營銷規律,為產業發展和公眾福祉作出國際創新性貢獻。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副主任馮楠教授代表管理與經濟學部對各位嘉賓、學者蒞臨天大表示熱烈歡迎,也對主辦單位《營銷科學學報》的信任與支持表示感謝。
  • 中科院團隊: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承載比實現大幅提升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集成技術中心副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總體主任設計師張璐2日說,為了減輕空間站科學實驗櫃重量,該團隊進行了上百次的力學分析和試驗,研究合金材料複合碳纖結構的新形式,實現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櫃的承載比大幅提升,由國際上的1:1提升到了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