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的「地圖」——腦圖譜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如果大腦「生病了」,醫生怎樣才能快速找到病灶、進行精準治療呢?想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對大腦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為了了解人腦的結構和功能,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要想知道大腦能運行什麼、操作什麼,首先要了解它是如何組織和連接的,這個複雜的腦部研究形成了腦圖譜。

腦圖譜相當於大腦的「地圖」,能為特定的腦結構進行「定位」,從而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提供「導航」,就像GPS地圖導航系統一樣。因此,腦圖譜一直以來都是研究腦結構和功能及腦疾病的重要手段。

德國神經學家科比尼安·布洛德曼上世紀初繪製出了第一份人類大腦皮層圖。據了解,這幅人腦皮層圖至今仍是比較大腦活動區域及其結構時最常用的參考資料。但由於技術限制,早期的腦圖譜研究存在局限性,如對功能複雜腦區的功能亞區便捷劃分不明確、缺乏精度、與大腦很多區域最新的解剖和功能數據不匹配等。

近年來,隨著腦影像數據採集設備和技術的進步,如高場強磁共振成像在活體上的應用,特別是彌散張量成像技術的發展,為腦網絡組圖譜繪製提供了技術基礎。

2016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藉助新技術,突破了傳統腦圖譜繪製瓶頸,提出了「利用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繪製腦網絡組圖譜的想法,並通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

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不僅包含了精細的大腦皮層腦區與皮層下核團亞區結構,而且在體定量描繪了不同腦區亞區的解剖與功能連接模式,並對每個亞區進行了細緻的功能描述。

腦網絡組圖譜的構建將引領人類腦圖譜未來發展從標本走向活體,從粗糙走向精細,從單一的解剖結構描述到集成結構、功能和連接模式等多種知識的綜合描述,是未來腦科學研究的「利器」。例如在腦疾病方面,全新的腦圖譜有利於神經精神疾病的新型個性化治療方案的實施,通過腦網絡組圖譜準確定位腦內目標區域或者深部腦區的皮層連接腦區,然後進行刺激與擾動,進而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之,腦網絡組圖譜是腦科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取得突破的關鍵,能為解析神經及精神疾病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以及發展新一代診斷、治療技術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樊令仲進行科學性把關。

科普中國中央廚房

新華網科普事業部

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聯合出品

作者: 和卓琳   [責任編輯: 郭童]

相關焦點

  • 艾倫研究所艾倫·瓊斯將卸任,曾領導繪製最完整「人腦基因圖譜」
    領導繪製迄今最完整的「人腦基因圖譜」Allan博士擁有杜克大學生物學學士,華盛頓大學醫學院遺傳學與發育生物學博士。他在在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和發育學方面有廣泛的科學經驗。加入艾倫研究所之前,Allan博士曾經在默沙東和後來被默沙東收購的Rosetta Inpharmatics 擔任管理職位。
  • Science:首次構建出人腦細胞結構數字圖譜---Julich-Brain
    2020年8月1日訊/生物谷BIOON/---Julich-Brain是第一個人腦三維圖譜的名稱,它以微觀解析度反映了大腦結構的變化。該圖譜有近250個結構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是基於對10個大腦的分析。24000多張極薄的大腦切片由專家們進行數位化處理、三維組裝和繪製圖譜。
  • 2019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招聘公告...
    2019全國事業單位輔導課程人類大腦是自然界最複雜的系統,闡明人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是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挑戰大腦功能,諸如感覺加工、學習、記憶、情感等,都涉及大腦不同腦區、不同核團和不同類型神經元的協作。因此,在全腦尺度上解析結構和功能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工作原理的關鍵,同時也是突破現行智能技術瓶頸、構建非馮·諾依曼系統構架和計算模型的關鍵。在單神經元水平繪製大腦神經聯接圖譜是揭示腦認知功能神經基礎的關鍵。小鼠腦結構相對簡單,且與人腦有很高保守性。
  • 重磅:艾倫研究院發布單細胞解析度水平的小鼠腦3D圖譜——CCFv3
    科學家近期手動繪製的一份小鼠全腦3D結構圖譜《艾倫研究院小鼠大腦共同坐標框架》(Allen Mouse Brain Common Coordinate Framework,CCFv3, https://portal.brain-map.org/)已經精確到了單個細胞的層面,該圖譜參考了1675隻小鼠的一系列雙光子斷層掃描圖像,
  • 中國腦健康日關注「頭」等大事,中國腦科技的未來是什麼?
    該計劃是中國腦科技的未來。那麼,它要做什麼呢?就像上面講的三個方向,中國的腦計劃具有一體兩翼的結構。主體結構是前面介紹的腦認知功能的神經基礎,也就是網絡基礎,我們必須知道它的圖譜結構,弄清楚聯接圖譜,結構圖譜。在此基礎上,搭建各種平臺,幫助解析上述圖譜的功能。
  • 人、豬、鼠大腦蛋白質圖譜問世,進攻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腦科學被認為是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近些年來,對大腦的研究不斷取得重要成果。今天 Science 雜誌發表了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研究團隊一份關於大腦中所有蛋白質表達圖譜的重磅成果。論文截圖(來源:Science)更進一步了解人腦大腦是我們身體結構和功能最複雜的器官。
  • 《大魚海棠》人物關係圖 世界人物圖譜及地圖曝光解析
    日前,電影世界人物圖譜與地圖曝光,主角椿湫鯤以及更多故事情節與人物角色逐漸明朗。神秘世界已緩緩揭開序幕,閩南網小編匯總這個宏大奇幻的視界,揭秘這些角色間的絲絲關聯和愛恨別離。《大魚海棠》終極預告片完整曝光 你相信奇蹟嗎(視頻)終極海報:《大魚海棠》公布終極海報 水火交融生命輪迴配音陣容:《大魚海棠》配音演員表一覽 配音陣容名單資料照片(圖)  《大魚海棠》人物圖譜
  • 計算機模擬人腦項目失敗,十幾億歐元打水漂,人腦仍是一個謎團
    藉助于越來越精密的觀測設備和實驗儀器,科學家們對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早已走上了正軌,不過,神經和腦科學領域存在著特殊的困難——比如,不傷及人腦的條件下,科學家們對人腦的研究極為有限,要麼進行間接的小鼠實驗、要麼等待一些特殊情況下的開顱手術——所以,科學家們對人腦研究一直舉步維艱。
  • 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1、Cell: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2020年12月29日,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期刊《細胞》上發表了題為「NeuroPAL: A Multicolor Atlas for Whole-Brain Neuronal Identification in C. elegans.」的研究論文,繪製出線蟲中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
  • 「名家雲集,聚焦前沿」——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2020「雲上」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邵文威)為聚焦全球腦科學技術的研究前沿,加速助推腦科學領域的繁榮發展,近日,由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天津大學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腦科技創新發展論壇在雲端隆重召開。本屆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醫學部主任顧曉松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以「聚焦腦科技研究最新進展,探討腦科技研究前進方向」為主旨,邀請到海內外眾多知名專家和學者,圍繞腦功能基礎、腦成像技術、腦疾病診療技術、腦機交互、類腦與類生命系統等專題,共同探討腦科學技術領域在基礎研究、科技創新和臨床應用方面的新成果、新思路。論壇涵蓋主論壇特邀報告、分論壇專題交流和研究生學術研討等三大版塊。
  • 上海交大學生 用人腦意念 控制活體蟑螂[圖]
    原標題:上海交大學生 用人腦意念 控制活體蟑螂[圖]   科幻電影《阿凡達》虛構了利用「腦—腦接口」技術實現異體生物控制的科學夢想,日前,這一想法在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器人研究所生機電及生物機器人實驗室得以實現。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來源:小柯生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Eviatar Yemini等研究人員在線蟲中繪製出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0日在線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研究人員通過設計一種稱為NeuroPAL(神經元多色圖譜)的多色轉基因技術,並在秀麗隱杆線蟲中實現了這一目標。
  • 人腦在智腦面前一敗塗地?絕非如此!人腦內存等於77億G
    外國媒體報導,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科學家對人類大腦容量進行測量,要知道根據環境不斷地生長,和生長的條件不同,以及用腦使用不同,所以每個人都會有區別的,人與人之間也會存在差距,只是差異大小不一樣,在2016年經測量發現,平均一個突觸可以儲存大概4.7比特的信息數據,就意味著信息儲存量至少是1帕字節,就是1千萬億字節,然而這一數字的體現可以想像出容量儲存比人們想像的要大
  • 科學盤點認知圖譜:全球第三代AI的「大」機遇
    認知圖譜旨在結合認知心理學、腦科學和人類知識等,研發融合知識圖譜、認知推理、邏輯表達的新一代認知引擎,支持大規模知識的表示、獲取、推理與計算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實現人工智慧從感知智能向認知智能的演進,建立可解釋、魯棒性的認知智能作為一種實現機器認知智能的底層支撐手段,認知圖譜在電商平臺、智慧城市、司法行業、金融行業
  • 清華、北大教授同臺激辯:腦科學是否真的能啟發AI?
    但腦在幾千年內的進化中都相對靜止,因此腦科學是「自然科學最後的疆域」。腦科學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但不是做人工智慧的前提,它與人工智慧應該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 目前,認知神經科學取得極大進步,已經有了整體發展路徑,對現在AI的端對端學習與強化學習有諸多啟發。那麼認知科學的進展對下一代AI是否有幫助?腦科學是否真的能啟發人工智慧?
  • 「神經調質系統介觀腦功能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啟動!
    南京腦觀象臺的落成正式後,「神經調質系統介觀腦功能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也隨之啟動,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黃鍔、中國科學院院士馬蘭等科學家共同參與了大科學計劃啟動儀式
  • 缸中之腦,世界真實存在嗎?
    一個人如果被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子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腦的神經末梢連接在計算機上,這臺計算機按照程序向腦傳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覺。這個腦子還可以被輸入或截取記憶,比如截取掉大腦手術的記憶,然後輸入他可能經歷的各種環境、日常生活。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 北師大賀永團隊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人腦作為複雜網絡,腦區之間要實現連接功能,需要葡萄糖代謝提供能量支持。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
  • 「AI 」人腦 挑戰更多「不可能」
    試想一下:你只需動動念頭,機械設備就會按照你的想法運轉;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僅僅通過語音或文字,還可以通過心靈……當AI與人腦聯合,更多「不可能」會走向我們身邊。多年來,西北工業大學謝松雲教授團隊致力於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的交叉研究,「腦機協同」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率先實現了意念與AI相結合的「雙智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