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19年3月11日訊(記者 劉夢婷 通訊員 曹馨月)22歲的小楊正處於剛剛大學畢業即將走向社會展露頭角的青春好年華,然而她卻苦於無法以面示人——一點情緒的波動臉就會不受控制的紅成一顆「熟透的番茄」,一天能「變臉」20餘次這使她痛苦不堪。
會「變臉」聽上去很新奇,而對於小楊來說確是巨大的心理負擔。小楊患了一種叫「赤面症候群」(又名赤面恐懼症)的病,她從高中時期的一次課堂提問開始發覺自己的臉會「變色」,也曾嘗試向身邊的人求助卻不被理解。而多年來動不動的「面紅耳赤」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她的工作和生活質量,讓她倍感絕望。
近日,她來到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胸外科求助,胸外科主任喬坤充分了解了小楊的既往治療情況後,做了胸腔鏡下胸交感神經切除術。小楊術後情緒比術前明顯放鬆,面部潮紅症狀減輕,為今後回歸正常生活注入希望。胸交感神經切除術是治療「赤面綜合症」、「手汗症」、「長QT綜合症」等最有效的治療手段。該院作為深圳市唯一開展「手汗症」門診的醫院,對於胸交感神經切除術有獨特的深入研究,目前手術量全省第三,深圳市第一。
可愛的害羞成為可怕的心魔
青春時期的女孩子都對自己的外貌格外敏感,從小被誇贊皮膚白裡透紅的小楊也不例外。一次高中課堂上老師點名小楊回答問題,一向自信的小楊站起來後心理卻泛起從未有過的莫名恐慌感,臉上失控的「灼燒」讓她努力壓低面頰以掩飾異常。此後不論是和同學交談,還是課堂討論,甚至只是走在路上被經過的車輛鳴笛聲嚇一跳都會讓小楊分分鐘臉紅脖子粗。身邊人都覺得小楊是害羞的可愛,而隨著年齡增長社交圈擴大,深受困擾的小楊愈發焦慮的認為:這是病,得治!
通過網絡小楊得知自己患了「赤面症候群」。6年來小楊曾經嘗試向身邊的人求助,然而朋友口中的「就是氣色看上去比別人好很多」和家人眼中的「害羞而已大了就好了」讓小楊孤立無援、愈發自卑,並逐漸形成心病,「變臉」次數愈發頻繁。她背著家人嘗試了心理輔導、藥物治療,甚至於去年10月份辭掉了銷售的工作遠赴上海進行了一次手術幹預,但效果均不理想。
再從交感神經下手,但這次不動刀
2月17日,小楊入住該院胸外科,喬坤在術前討論時考慮到前次手術已經將雙側T2胸交感神經切斷卻收效甚微,本次是半年內的二次手術,且位置定在更高位的布滿大動脈大血管的星狀神經節。為避免發生嚴重粘連以及併發症,喬坤特為她量身定製了「兩全手術法」——用鈦夾夾閉替代切除傳統的切除術。
這樣的煞費苦心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觀察術後效果,若患者認為症狀改善依舊不理想可以復原而不傷害神經;另一方面個人體質因人而異,一旦術後出現嚴重的代償性出汗或霍納症候群(眼瞼下垂)等併發症可以隨時拔除鈦夾使手術後果可逆。
手術於小楊入院第3天順利進行,術後臉紅症狀明顯改善。同時很幸運的是,留院觀察期間也沒有出現嚴重併發症。術後觀察2天,小楊就準備出院了。
「醫生都建議我心理治療,但我已經試了這麼多方式都沒有效果,我就想著死馬當活馬醫,結果這次手術的效果比我預期要好很多,症狀確實減輕了不少。」小楊說,「不要覺得臉紅是害羞可愛的表現,對於我們患者那是可怕的心魔!真的希望社會重視我們有這樣困擾的群體,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她的主管醫生施醫生說:「雖然交感神經切除術可以從功能上緩解症狀,但是手術沒有完美的,患者長期受病症困擾所形成的心理障礙才是根本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讓她還是要多和家人溝通,慢慢建立自信,儘早康復!」
赤面症候群:
赤面症候群又叫赤面恐懼症,簡單點說就是一種社交恐懼症+強迫症=在人前會心生恐慌而控制不住臉紅的社交障礙。患者的身體裡常常經歷著兩個不同自我的戰爭:一個害羞、懦弱、缺乏自信,一個則強迫自己去改變自己,所以常會感到生活真是太沉重、太累了。
人會臉紅,是因為當強烈的情緒觸發刺激神經系統時,面部血管會變寬,增加血液流入皮膚下方的血管,導致臉部正常變紅。而異常(嚴重或頻繁)臉紅可能有心理和身體兩方面的原因,包括:
社交焦慮症(社交恐怖症)——對社交場合的持續和過度恐懼
廣泛性焦慮症(GAD)——一種導致各種情況和問題焦慮的長期病症
酒渣鼻——一種主要影響面部的常見皮膚病
更年期——通常為45至55歲之間的女性
藥物原因——如:乳腺癌藥物他莫昔芬
治療方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心理因素,例如非理性恐懼(恐懼症)或焦慮症患者,通過談話治療通常是有效的。
藥物控制法: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可以幫助減輕焦慮和擔心任何相關的情感。
激素替代療法(HRT):可以幫助更年期潮熱的女性。
控制飲食:酒渣鼻患者,建議避免常見的誘因,如壓力,酒精和辛辣食物。
胸腔鏡胸交感神經切除術(ETS):如果臉紅特別嚴重並且其他治療無效,則可以考慮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