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稻米的成長史:甘肅人用28粒稻種擴繁貢米,讓金張掖名符其實

2020-12-24 西部人文地理

出世者曰:指間一沙,即是世界。入世者云:滄海一粟,足養蒼生。張國臂掖,人們需要糧食。我們說:只有被保護和熱愛過的土地,才能長出優秀莊稼的。而這正是新時代的農業種植,也是當下所有人都需要的。張掖只有在這生態農業的金黃稻殼與如玉稻米裡,名符其實。

金張掖是這麼來的

張掖市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這座河西走廊中段的城市歷朝歷代都是戰略要地。東靠武威、金昌,西至嘉峪關、酒泉,南與青海省接壤,北和內蒙古毗鄰,總面積39436.53平方公裡,佔甘肅省總面積的8.67%。 126萬人口,居住著漢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個民族。

「金張掖」的說法在社會上流傳很廣,有所謂「金張掖,銀武威,金銀不換是天水」、「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之說。《中國水利百科全書·水利卷》中說,金張掖的美稱,始於明代,源於水利。水利的背後是糧食,張掖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盛產小麥、玉米、水稻、豆類、油料、瓜果、蔬菜等等。糧食是金色的,讓我們的骨質含鐵,是黃金也換不來的,張掖也是我們從古至今的一個產糧基地。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

2018年上半年發布的張掖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張掖全年糧食產量137.64萬噸。主要糧食品種中,小麥產量28.46萬噸;玉米產量74.83萬噸。主要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5.83萬噸;蔬菜產量178.78萬噸;水果產量29.91萬噸……中藥材產量9.31萬噸,也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增長21.27%。這是張掖的農業,也是張掖的生態,張掖的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一種在傳統農業有效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管理手段,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技,集約化經營的能獲得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不僅可以幫助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的發展,也可以對已經消耗的自然資源進行控制並重新規劃,減少更多自然資源的浪費。同時,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更好地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

「稻花風裡稻花香,妾去採花郎插秧。」我們在這句古詩裡走向張掖的生態農業,帶著稻壺一樣的膚色。

那滄海一粟的米粒

烏江鎮,一個很有江南水鄉意味的名字,出現在了河西走廊的張掖的版圖上,依然有著江南水鄉的意味,多少讓被稱為「塞上江南」的張掖名而符實了。甚至,「稻花」與「插秧」在這裡向人們透露出的是張掖曾種植過雙季稻的信息。

詩歌的信息雖已不可考,但歷史上的張掖因為良好的生態和人居環境,創造了耀眼的農耕文明,成就了「金張掖」的傳世美譽,應該無疑。

黑河由南至北,縱貫烏江全境,奔瀉城西,哺育著狹長的張掖綠洲。在烏江境內,黑河途經謝家灣、元豐、賈家、烏江、管寨、平原、永豐、小灣、大灣等12個村,鎮域內溼地面積3.2萬畝,佔轄區總面積的23%,是甘州區溼地面積最大的鄉鎮。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對烏江鎮來說,最實惠也最能打動人心的,莫過於那滄海一粟的米粒。

據《重刊甘鎮志》記載,這裡出產的烏江大米自唐代屯田時落戶甘州,歷經上千年發展,品質逐步提升,特別是白芒稻、黑芒稻,口感筋柔、米香濃鬱,元代時被列為皇家貢品。

《舊唐書·郭元振傳》載:「武后長安元年,甘州刺史李漢通置屯田,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這是烏江種植水稻最早的記載。《元史》記載,董文用以中興省郎中身份到河西督墾,開渠引水,從中興(今銀川)引進稻種,仿寧夏之法種植,視為改進水稻種植良法。

光緒元年(1875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在甘州、高臺等地採購軍糧,訂購烏江大米千餘石,備以收復新疆。民國時,張掖稻米不斷恢復壯大,除供足自用外,輸往蘭州、武威、敦煌、新疆等地,年產約63000餘市石。其時,張掖水稻種植沿黑河流域迅速發展,形成東至甘州城北靖安,西到高臺縣西北的黑泉、羅城,綿延二百裡的水稻產區。

烏江大米的優勢和歷史

烏江大米能在中國萬千稻米品種中脫穎而出,有其不可複製的優勢,張掖人將其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為水。祁連雪水孕育的黑河,出鶯落峽口後,大部沿主河道流淌,小股則滲透地下。因烏江地勢低下,至今仍有萬眼泉水匯聚,形成數條支流。雪泉之水,冰清玉潔,種植水稻得天獨厚。

其二為土。烏江是一塊因水而生的福地,水潤之處皆為溼地,佔其全境三分之二,溼地土層中厚積腐質物,其色黃中透黝黑,黏稠而不失疏鬆,多為潮平土、潮立土,面積約有8000畝,多在平原村、東湖村地帶,為水稻所獨喜。據地質勘測,這裡硒元素高出正常值的2倍,為河西走廊富硒地帶,是優質農產品絕佳生產地。

其三為光。張掖地處北緯38度,光照時間足,晝夜溫差大,烏江水稻生長周期180天,年日照3000小時以上,是南方普通大米的兩倍,使稻米直鏈澱粉降低,有機乾物質增多,稻米不佐菜餚,而香氣四溢。

其四為純。河西走廊為南北兩山夾峙的孔道,外來物種與病毒不易入侵,烏江水下土壤中天然肥料充足,使得水稻品種純良,幾無病蟲害侵擾,不需要施化肥噴農藥,為天然綠色環保食品。

如此四者兼具者,全國產稻區絕無僅有,烏江貢米因此獲得了自己的名聲與尊貴。

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十分重視水稻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烏江稻米得到了健康快速的發展。

1954年,烏江鄉水稻勞模苗稼組織互助組開展改水稻撒播為插秧的試驗,單產比撒播高出百餘斤。

1985年,開展水稻豐產栽培試驗工作。當地從寧夏請來水稻專家,實地傳授育秧移栽技術。

1990年,張掖被省、地列為水稻基地建設市(縣)之一。當年甘肅省投資44萬元,用於水稻技術培訓、試驗示範、新技術推廣、開發荒地、水利建設等。同年甘肅省農業廳投資60萬元,用於烏江治理鹽鹼潮化地,促進水稻生產的發展。

1991年,旱育稀植技術的推廣獲得成功,水稻平均單產比水育密植稻增產150公斤左右,這是烏江水稻種植史上的一次革命,烏江稻米由此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1995年,烏江大米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

28粒稻種的繁育

然而,一個繁衍千百年的良品至2015年時,在烏江鎮種植面積卻只剩下了83畝,傳統的烏江老品種水稻在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水稻新品的引進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對傳統烏江水稻種植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二、從2010年開始,制種玉米面積產值逐年上揚,加之許多村社實施排陰治鹼項目,降低了地下水位,部分水田改成了旱田,改種成了制種玉米,水稻面積逐年縮減。

烏江水稻絕非一粒大米那麼簡單,它更多盛載的是「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餘香」的種植歷史。

「烏江貢米之所以出名,還在於它的原始種子黑芒稻和白芒稻,不是一般的稻子,是地方稻種中的極品。」趙學兵說,「當時,甘州區政府下撥40萬元專款用於搶救黑芒稻拯救烏江貢米,但人們卻不知道去哪裡找。」

趙學兵是張掖市西大湖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烏江貢米標準化栽培示範田的負責人,是個戴眼鏡的西北漢子,說起話來底氣很足,但語速卻有些慢。

「從2013年開始,張掖市農科院院長劉建勳就四處尋找烏江貢米原始地方品種,但當地農民已經有四五年不種了,這項工作就像大海撈針,一直沒有著落。到了2015年時,劉建勳聽說新溝村一戶稻農還堅持始終堅持種稻子,可能有原始品種,但當劉建勳來到稻農家中時,稻農告訴他自己也好幾年不種了。劉建勳很是失望,認為烏江大米的原始地方品種或許就絕跡了。

「就在劉建勳離開的時候,稻農忽然喊來老伴,老兩口回憶起家中似乎還有一口袋5年前的稻米。這讓劉建勳欣喜不已,他與稻農一起迫不及待地搬出口袋,最終在那袋稻米裡找出了28粒黑芒稻和2000多粒白芒稻。

「怎麼辦?劉建勳決定,將最金貴的黑芒稻種送往湖南省農科院海南繁育基地進行擴繁,為了保險起見,他將種子分兩批送往海南,一批14粒由技術員隨身攜帶去海南,另外的14粒是則用特快專遞方式郵寄至海南,最終28粒稻種都安全抵達繁育基地。

「當年10月,黑芒稻種子擴繁並獲得成功。有了種子,烏江貢米的品牌就能重新樹起來。甘州區農業局及烏江鎮相關人員,先後赴黑龍江五常和寧夏中衛進行考察學習,並在平原村建立形成了500畝烏江貢米標準化栽培示範田。

「當時,我是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來了這些土地,第一年,擴繁的烏江大米老品種只有0.4畝,第二年為5畝,2018年有50畝,我估計能收穫稻穀2萬多斤……」

稻穀脫胎換骨變成米

稻香瀰漫在空氣裡。橫亙在年歲中間的山谷和平原,被一排倒下的稻子填滿,它和人們行動趨於一致。趙學兵說:「現在看著差點絕滅的白芒稻和黑芒稻喜獲豐收,走向老百姓的餐桌,我的心裡特別開心,感覺自己養大的孩子成人了一樣,很有成就感。」

我們看到平原村500畝水稻已經陸續成熟,伴隨著轟轟作響的聯合收割機,稻農們正在搶收沉甸甸的稻穀,體會豐收的喜悅。一位村民說,烏江鎮所產烏江貢米,因受自然條件限制,種植面積小,營養價值高,品質優良一斤賣30多元。

稻穀脫胎換骨變成米,空氣一般滋養著人類和人類源遠流長的歷史。所有穀粒、麥穗的光芒,都是汗水或堅硬過後,奮鬥者留下的山峰的骨骼。在河西,這骨骼叫祁連。很少在人知道稻玉得來和成長的過程,但稻玉卻集合在碗裡一個又一個地平靜、光潔、細膩,像一個個心安的日子,填補著生活的空白。它們都是骨骼獻上的肉身,明亮的隱喻。此時,祁連山的雪峰就像人們潔白的內心。

2018年,趙學兵投資8萬多元改造了加工廠生產線,裝配了集稻米加工、分級、色選、拋光、包裝為一體的加工生產線。鎮政府則投資10萬元,委託第三方機構申請了「張掖·烏江貢米」農產品地理商標認證。

烏江鎮鎮長張玉寶說,目前,全鎮烏江水稻面積只有1000畝,這是按照黑河節水政策要求,對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科學定位,既傳承振興傳統水稻產業,同時保護生態、保護溼地。據他介紹,稻田對溼地有養護作用,能夠保持溼地水源,增加生物多樣性,是強化溼地生態功能的有效舉措。

有的還不僅僅是稻米

28粒黑芒稻種就這樣在農民豐收的喜悅裡,通過一個品牌喚回了塞上江南的種植美譽。至謝家灣村,我們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一眼眼噴灌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綠油油的菜苗欣喜地舔舐著晶瑩的露珠;遠處勞作的人們正手腳麻利的將一棵棵健壯的菜苗整齊地定植在壟面上,有的則忙著採收菜心、芥藍。

這是謝家灣村佔地2600畝的供港蔬菜基地。村裡曾經的養殖戶周濟春告訴我們,2017年初,他經過反覆思量,關閉經營多年、位於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內的養殖場,來到蔬菜基地工作。「我那個養殖場以前養著100多隻羊,有5畝地,上面讓我關了門,可能也是為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建設考慮。剛開始,我想不通,但來這裡,沒想到比養羊掙的錢多。」

2016年下半年,在深圳張掖商會的引進下,深圳鴻福農產品有限公司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協調、溝通,最終選擇在謝家灣村建立供港蔬菜基地,並成立了張掖鴻福港澳農產品有限公司。一期工程為900畝,二期工程近2000畝。目前均已建成。

深圳鴻福農產品有限公司在雲南、北京、河北、廣東等地擁有蔬菜基地10多個,並在香港建有白蘑菇基地。產品除供應國內批發市場、高端超市、酒店和西餐廳外,還出口至港、澳地區及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基地負責人介紹說:「我們在這裡栽培品種主要為菜心、芥蘭等10多個品種,每天將這些菜品種精選後加工成各種形狀的菜丁、菜條、菜塊,然後用真空包裝,直接進入香港高檔酒店的廚房和餐桌。」

關了養殖廠的周濟春說:「這麼多年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鎮上造這麼大聲勢,花這麼多錢,幹這件事情(生態環保),與我們每戶村民籤『環保承諾卡』,還把衛生保潔納入村規民約,讓全民參與環境整治。」

我們看到,村邊小溪清澈見底,路旁花木綠意盈盈,周圍溼地蘆葦蕩蕩,小區廣場歡歌洋洋……到處都是盎然生機。

出世者曰:指間一沙,即是世界。

入世者云:滄海一粟,足養蒼生。

張國臂掖,人們需要糧食。我們說:只有被保護和熱愛過的土地,才能長出優秀莊稼的。而這正是新時代的農業種植,也是當下所有人都需要的。張掖只有在這生態農業的金黃稻殼與如玉稻米裡,名符其實。

相關焦點

  • 北林一粒稻米香全國
    深秋時節,走進位於北林區秦家鎮的嘉香米業廠區,車水馬龍,人頭湧動,一派熱鬧的豐收景象,公司研發的苗稻2號榮獲「十大好吃米飯」的消息傳來,嘉香米業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無限喜悅和自豪,對農戶來說,這份殊榮意味著自己種的大米更好賣了。
  • 中國稻米簡史:一粒月牙米的誕生記
    行李中,便帶著稻種。至此,稻米在日本開始了繁殖,並登上了至高寶位。 日本最高等級相撲運動員蒼國來,曾由天皇賜「橫綱」。他腰間懸掛的橫綱注連繩,是地位崇高者的象徵,集權利和榮譽於一體。在整個日本,可佩戴者都寥寥無幾。
  • 歷史上,南苑稻可與京西稻相媲美,均為供應宮廷的貢米
    很多人並不知道,歷史上,南苑稻可與京西稻相媲美,舊時均為供應宮廷的貢米。資料圖 陶亮攝 新華社圖南苑稻與京西稻都是清代開始種植。很多人都對京西稻非常熟悉,但對南苑稻知之不多。1692年,康熙帝南巡後,將帶回來的稻種在玉泉山一帶試種。在《幾暇格物編·御稻米》篇中,記載了康熙的種植實驗。最初,他將南巡帶回來的稻種試種在玉泉山下,在南方可以一畝收三四石的稻種,到了玉泉山下,一畝只收了一石,雖然產量不高,但這是「京西稻」的開始。後來,康熙受到南方種植技術的啟發,回到北京後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稻田,水稻果然豐收。乾隆皇帝也很重視京西稻。
  • 中國為什麼不大規模種植印度、泰國的長粒稻米?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很多人都會這麼認為。實際上從印度和泰國進口的長粒稻米就沒那麼高端,很多都是為了維持國際關係而不得不進行的外貿交易而已。印度和泰國的長粒稻米品質真的比國內好嗎?對於這一點,相信很多的消費者都提出肯定的答案,因為進口的啊。
  • 紀錄片《寶石花開金張掖》致敬新時代石油人
    記錄,所以看見——《寶石花開金張掖》創作手記張掖,位於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張掖市是古絲綢之路重鎮,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美譽。我們這部紀錄片《寶石花開金張掖》,記錄的就是位於張掖市一座萬噸級加油站經理的故事。
  • 京西水稻,皇宮裡的專用「貢米」
    現在水稻已經開始長粒發黃了,估計10月中下旬就可以割了。田中的稻子就是有名的京西稻,據說,當年乾隆帝下江南,攜回「紫金箍」水稻良種,在京西試種,所產穀米供宮廷食用,因而也被稱為「貢米」。種植水稻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清代經皇帝選育,示範和推廣,種植漸成規模,人稱京西稻。
  • 稻米與我們的淵源
    而最早將稻米作為食物的人類就出現在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今天我們吃的稻米是人類不斷馴化改良野生稻的結果。從生物學上講,野生稻在被馴化之前就已經廣泛分布在整個非洲和亞洲的各個地方。水稻的起源指的是野生稻什麼時候被馴化的,是說人類把一個野生種變成一個人工的栽培種,是一個漫長過程。
  • 江西上饒有個小縣城,人口43萬,是稻起源地和貢米的原產地
    地理坐標為北緯28°30'15"—28°54'5",東經116°46'48'—117°15'10"之間,東西寬47千米,南北長43千米。地貌特徵「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總面積1140.76平方千米。萬年縣轄6個鎮、6個鄉:陳營鎮、石鎮鎮、青雲鎮、梓埠鎮、大源鎮、裴梅鎮、湖雲鄉、齊埠鄉、汪家鄉、上坊鄉、蘇橋鄉、珠田鄉。縣政府駐陳營鎮。
  • 人才賦能 張掖「智」造「雲端」突圍——張掖智能製造產業發展紀實
    如今,這裡也更像一座南方城市,那些曾一度貼著深圳等南方城市「標籤」的智能製造業,悄然在地處塞北的張掖大地生根發芽……  去年年初,第一批「甘肅製造」手機在張掖下線並出口海外,曾一時轟動;9月,首臺「張掖製造」商用智慧機器人成功下線,填補了張掖乃至全省在智慧機器人製造領域的空白;12月,甘肅陽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某發布會上宣布,其在深圳研發生產的第一批純國產電腦將在張掖進行量產
  • 「中央媒體看甘肅」甘肅張掖荒地造「芯城」 智能園引企「西遊」
    在張掖智能製造產業園內,當地高職生在一家企業內實習,學習藍牙耳機線路連接技巧。艾慶龍 攝中新網蘭州12月23日電(艾慶龍 楊豔敏)10萬部「甘肅製造」手機出口中東地區;「張掖製造」商用智慧機器人下線;「張掖製造」智能消毒機器人入職醫院……在甘肅張掖近郊一處佔地足有1500畝的智能製造產業園內,聚集著20多家智能製造企業,向全球輸送著智能產品。而兩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 為什麼甘肅張掖「炸糖花」這麼好吃?酥脆香甜,技巧都在這!
    為什麼甘肅張掖「炸糖花」這麼好吃?出鍋的「糖花兒」,金黃鋥亮,咬一口,酥脆香甜,簡直是愛上這個味道了~在一個朋友那裡發現了甘肅張掖的特色小吃「糖花兒」,上面這張是朋友家做的「糖花兒」,一般春節前臘月間,這種「糖花兒」可以說是那邊每家必備的主食,糖面油麵疊放一起,切幾刀,捲成卷,下油鍋炸成金黃色,又甜又脆,這「糖花兒」還有個特別雅致的名字「山丹蝴蝶花」,我想是因為它那美麗的形狀。
  • 戴納派克大型智能SD2550CS攤鋪機助力甘肅張掖國道公路建設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的咽喉,丹霞地貌聞名遐邇,更被譽為塞上江南。古人有詩曰:不望祁連山頂雪,錯把張掖當江南。您的瀏覽器不支持播放視頻 甘肅張掖施工視頻今天,戴納派克SD2550CS攤鋪機和兩臺CC6200大型雙鋼輪壓路機,正在滬霍縣國家一級公路G312國道施工,該標段20公裡,雙幅24米。SD2550CS帶端伸縮熨平板,可無級調整攤鋪寬度5.75米至13.75米範圍,實現全幅高效攤鋪作業!
  • 張掖「智」造 「雲端」突圍
    如今,這裡更像一座南方城市,那些曾一度貼著深圳等南方城市「標籤」的智能製造業,悄然在地處西北的張掖大地生根發芽…… 去年年初,第一批「甘肅製造」手機在張掖下線並出口海外,曾轟動一時;9月,首臺「張掖製造」商用智慧機器人成功下線,填補了張掖乃至全省在智慧機器人製造領域的空白;12月,甘肅陽創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公司在深圳研發的第一批純國產電腦將在張掖進行量產
  • 甘肅張掖:鴨寶寶們演繹現實版「我愛你」
    甘肅張掖:鴨寶寶們演繹現實版「我愛你」 2020-05-20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甘肅有個資源城市,煤炭儲量高達2360億噸,並不是蘭州和張掖
    甘肅是中國西北大省,地形複雜多樣,不僅有戈壁沙漠,還有高原和河谷,甘肅最著名的地方是蘭州和張掖,其中一個是高度重視的省會,另一個是旅遊資源豐富的熱門旅遊目的地,這些都是省內最知名、最發達的地方,今天說的是甘肅有個資源城市,煤炭儲量高達2360億噸,並不是蘭州和張掖。
  • 2020年新時代張掖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會舉行
    (本網記者 趙燕丹 鄭明圓)12月18日下午,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團市委、市婦聯、市關工委主辦,張掖市廣播電視臺、中國張掖網承辦,甘州區委宣傳部、甘州區教育局、甘州區南關學校、高臺縣駱駝城鎮中心小學協辦的2020年新時代張掖好少年先進事跡發布會在甘州區三館演會中心舉行。
  • 貓屎一粒粒的正常嗎,貓咪大便一粒一粒很乾
    有的主人反映,貓咪便便一粒粒的很乾,並且有時候還拉不出來,貓咪顯得很痛苦,並且肚子有時候摸起來鼓鼓的、或者硬硬的。這其實是貓咪便秘了,這個時候主人可以怎麼幫助貓咪呢?一,調整飲食一般來說,貓咪吃的主食都是貓糧,或者會吃一些人類的飯菜,肉類。
  • 甘肅張掖數百幹部群眾 列隊迎接英雄代龍回家
    勇救少年的駐閩某部通信班班長代龍,其骨灰在家人、部隊戰友、張掖有關部門人士的護送下,安然回到生他養他的家鄉——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龍渠鄉水源村。昨日,代龍家鄉的甘肅《張掖日報》與本報聯動,記錄家鄉人民迎接英雄代龍骨灰回家的感人過程。
  • 「老王說隴史」于右任曾在張掖見過神秘的「長人骨」
    于右任曾在張掖見過神秘的「長人骨」于右任張掖市區西面十幾公裡遠的地方,有一個被黃沙掩埋了十幾個世紀的城市,它就是黑水國遺址。張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有「河西糧倉」之稱。夏朝時,張掖是西羌之地,到了公元前21世紀的時候,這裡又變成了西戎的遊牧之地。公元前221年前後,這裡成了月氏人的地盤。據專家考證,今天張掖境內有一個昭武古城,那個城池就是月氏人的故地。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徵討匈奴。在這年的戰鬥中匈奴人大敗,渾邪王等人向漢王朝中央政府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