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3日訊 在寧陽縣寧陽大道路旁一間不起眼的電動車修車鋪中,王利正在忙著修理電動車,修車工具散落一地,這與牆上掛著的一幅幅製作精美的剪紙作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十多年來,王利就是在這略顯簡陋的環境中堅持剪紙創作,作為王氏剪紙第五代傳人,雖然生活上的壓力讓他略顯窘迫,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剪紙這門手藝,並且在他不懈堅持下,王氏剪紙重新煥發生機。
寧陽王氏剪紙主要分布在寧陽、曲阜、兗州一帶,始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接近150年的歷史,起初只是婦女美化豐富生活的情趣愛好。早期王氏剪紙以剪刀為主,題材和技藝受到很大限制。
由於歷史原因以及剪紙收入微薄無法滿足養家餬口,寧陽王氏剪紙發展很是艱難,幾近失傳。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出現轉機,寧陽王氏剪紙第五代傳人王利從小就愛上了剪紙工藝,雖然要為了生計四處闖蕩打拼,但他始終對剪紙藝術獨有情鍾,業餘時間潛心鑽研,刻苦練習,在繼承長輩家傳基礎上,博採眾家之長,改進了刻刀材質和磨製方法,優化了蠟板配方,苦練刻制技藝,豐富了剪紙題材,改良創新了剪紙裝裱工藝,多年堅守下來,已經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讓王氏剪紙得到長足的發展。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修車鋪內,到處充滿了剪紙藝術的無窮魅力。王氏剪紙以單色宣紙剪刻為主,如萬年紅,瓷蘭,黑色,紅咖啡色,紫羅蘭等。製作工藝步驟包括磨製刻刀,製做蠟板、給圖樣、燙紙、訂樣、刻制、粘貼裝裱等。
每道工序看似很簡單,其實都是需要藝人多年的刻苦鑽研集習,刻刀要快薄尖圓,蠟板軟硬適中不傷刀,圖樣形象逼真,刻制要有耐心,精益求精。每一幅作品都要幾天十幾天,甚至幾個月一年以上才能刻完,還得把看似一團亂麻的剪紙,慢慢理好鋪平粘貼牢固,裝被成美觀大方易於展示攜帶的鏡框或轉軸作品。
二十多年來,王利已經創作了500多幅優秀作品,包括《紅梅》、《六順圖》、《魚鳥圖》、《二十四孝》、《孔子像》等。作品《二十四孝》參加了臺灣2019泰山非遺文化展,被中華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永久收藏。《魚鳥圖》在第九屆海峽兩岸泰山石敢當文化節上獲得金獎。
今年,寧陽王氏剪紙也被正式納入到泰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寧陽王氏剪紙雖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王利看來,這項傳統剪紙藝術的傳承及發揚在未來依舊道阻且長。
寧陽融媒 吳琳琳 顧惠春 張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