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身份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離不開身份證。例如外出居住酒店,如果沒有身份證,根本就無法住宿。目前,新生兒出生以後,就會擁有自己的身份證號。其實,身份證出現的時間並不長,1984年,我國才開始推行第一代身份證。對於七八十年代的朋友們來說,肯定見過第一代身份證。1984年正處於我國第一次嚴打期間,那麼,當時為何要推行身份證制度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看一下我國古代歷史上的路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由於以農耕文明為主體,人們採用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人口流動性非常小,人們很少出遠門。但是,流動性小不代表沒有流動性,一些商人還是需要出遠門的。請注意,古代有嚴格的規定,各地的人們不能隨隨便便出遠門,如果必須出門,需要在鄉紳的擔保下,前往縣衙開具路引。路引上記錄了出行人的姓名、身高和出行原因、目的地等等,從某種角度來說,路引相當於古代的身份證。如果沒有路引隨便出門,沿途的客棧根本不敢接納。
此外,甚至會直接報關。如果被衙役們抓獲,輕則毒打一頓,重則甚至會坐牢。至於被邊境上的官軍發現,問題更加嚴重。如果說不清自己的身份,很有可能比當成逃兵或者敵國間諜,甚至會被斬首。由此可見,古代王朝對人口流行性的控制很強。當然,這是在太平盛世的情況。一旦進入王朝統治的末期,到處都是流民,朝廷根本就無法管理。例如在明朝統治的末期,各地都是農民起義軍,地方官府根本無力控制。
我們聊聊建國以後的情況,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建立了戶籍制度,但當時並沒有身份證。因為在五六十年代,當時的人口流動性並不是很大。在那個年代,人們外出一般靠兩個證件,第一是自己的工作證,第二則是單位或者居委會開具的證明信。請注意,這兩個證件,很大程度上是判定「盲流」的標準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國的社會治安非常好。根據一些老年人的回憶,那個時候沒有聽說過什麼大案,最後就是盜竊或者打架鬥毆的案件。
換而言之,在五六十年代的社會治安良好,人口流行性不大。根據一位退位老警察的回憶,自己所在的公安局,曾經1年時間裡,都沒有接到刑事案件的報案。但是,從70年代末期開始,由於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我國社會治安面臨很大的調整,公安機關的立案數量逐步增加,而且出現了逐年增長的情況。1981年,我國公安機關的立案數量達到了89萬多件。當時,出現了各種類型的犯罪團夥,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群眾的正常生活,都遭到了嚴重的影響。
為了保障經濟持續發展,保證群眾能夠安居樂業,1983年9月,我國頒布了《嚴厲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活動的決定》,這就是第一次嚴打行動。按照我國1983年31號文件的描述:「流氓團夥分子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社會渣滓。他們以殺人越貨、強姦婦女、劫機劫船、放火爆炸等殘酷手段來殘害無辜群眾,對社會治安危害極大。我們一定要認識流氓團夥的性質,決不能小看了他們的破壞作用。必須堅決予以摧毀。對流氓團夥分子要一網打盡」。公安機關按照當時的計劃「以三年為期,組織一次、兩次、三次戰役,按照依法「從重從快,一網打盡」的精神,對刑事犯罪分子予以堅決打擊。」
在嚴打期間,公安機關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各種犯罪分子的流動性明顯提高。在80年代,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人們開始進行各種商業貿易,人口流動性明顯增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無異於提高了公安機關打擊各種犯罪活動的難度。針對這樣的情況,公安機關也在想辦法。
1984年4月,我國推行了《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在此之後,我國各地的居民,需要從公安機關辦理身份證。在此之後,各地的人們外出的時候,基本上都會攜帶身份證。公安民警在巡邏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形跡可疑的人,可以查詢身份證。認真的說,身份證制度出現以後,對於維護社會治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身份證的號碼很講究,如果犯罪分子胡編亂造,肯定會被民警們識破。在80年代,照相還是一件非常昂貴的事情,很大老年人一輩子都沒有照過相。
在辦理身份證以後,一些老人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照片。作者的奶奶,出生於1921年,一輩子只拍了兩次照片。身份證出現以後,讓一些犯罪分子無處遁形,有利於社會治安穩定。在公安機關開展嚴打的過程中,很多沒有身份證的犯罪分子被抓獲。從80年代開始,身份證逐步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在外出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自己的身份證。
當然,身份證是80年代出現的,鑑於當時的技術水平,防偽技術並不算高。進入90年代以後,在一系列的案件中,屢屢出現犯罪分子使用偽造身份證的情況。鑑於第一代身份證一系列的問題,在2004年,我國開始了第二代身份證的換發工作。截止2013年,第一代身份證停止使用。關於我國法治建設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