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妓女們每天晚上外出前可能都要流著淚、吻著自己的孩子告別,她們誰也無法保證下一次孩子見到自己,不是在一片血泊之中。每一次針對妓女的謀殺除了會把她的孩子變成孤兒之外,還會牽動死者姐妹、朋友甚至是情人的心。貧民窟的生活已經足夠不幸,可開膛手傑克卻打算把人們苟且度過餘生的渺小願望一併奪去——在人們眼中他無疑變成了一個沒有絲毫人性的惡魔。
開膛手傑克的殺害對象是妓女
我對第一部《電鋸驚魂》的結尾部分至今都記憶猶新:一直躺在主角眼皮底下假裝屍體的真兇緩緩站了起來,用嘶啞的聲音宣布和主角玩的遊戲「Game Over」。這一幕在我的腦海中縈繞久久揮之不去,當時還非常年幼的我從情感上完全無法接受如此兇殘的壞人逍遙法外的結局。連續好幾天晚上我都嚇得睡不著覺,雖然嘗試過大量觀看像《新聞聯播》這樣充滿正能量的節目,但只要一想到壞人最終未必能得到制裁,就感覺這個世界並不安全。
因此,開膛手傑克能成為「怪物」的第二個原因就在於代表了正義的警方至今都沒有偵破這個懸案。成功逃離法律制裁的傑克不但成為了邪惡戰勝正義的典型,還用事實徹底顛覆了人們「邪不勝正」的傳統觀念。或許有人會自我安慰說「開膛手傑克終有生命結束的一天,他最終逃脫不了命運(或時間、上帝)的制裁。」不過問題在於,一旦心中被種下「正義未必能戰勝邪惡」的種子,恐懼之花就會慢慢綻放,而且不論怎麼安慰自己,由傳統觀念帶來的安全感已經一去不復返。
《電鋸驚魂》中那位喜歡玩遊戲的老頭
英國19世紀中葉的印花稅法改革讓報紙可以大量發行並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推向市場,其價格便宜到即使是貧民窟的居民也負擔得起。於是新聞媒體走上了快車道,大大小小的報紙、雜誌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對國計民生而言,媒體的繁榮無疑大大推動了英國的現代化歷程;不過單就開膛手傑克這一案件來看,媒體卻成為了擴散恐懼情緒的最大推手。
對於媒體來說,關注力就是生命,哪家報紙的內容更能吸引眼球,哪家就能獲得更多的讀者,從而得到更多的利潤。因此,勤勤懇懇的記者們會拼命地挖掘猛料,再想方設法地寫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在白教堂連續殺人事件爆發之初,各大媒體基本上都還秉承著客觀公正的態度進行報導。可隨著事件升級,越來越多的媒體為了製造轟動效應逐漸偏離了方向。
當時針對連續殺人事件的媒體報導
警方雖然自始至終都沒能偵破這一系列案件,但是仍然從搜集到的各種線索中推斷出六起殺人事件不可能全都是開膛手傑克所為。其中有一位警探甚至認為六起殺人事件是互相孤立的。這裡且不論警方的推斷是否正確,但如此重要的消息居然被大多數媒體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畢竟讀者可不喜歡平淡無奇的故事,將開膛手傑克描述成普通人對媒體沒有半點好處。
當時倫敦有一家叫做《明星報》的八卦小媒體為了吸引眼球,竟然毫無根據地大放厥詞,並胡亂指控兇手。這家報紙的記者還假冒開膛手傑克,向警方前前後後寄送了上百封挑釁信。雖然《明星報》的事跡最終敗露,但是他們添油加醋胡亂寫的「獨家報導」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讓讀者爭相購買。對開膛手傑克近乎妖魔化的細膩描寫也大大助長了社會上的恐慌情緒。
報紙中的插畫
案情之外:說不盡的陰謀論
《福爾摩斯VS開膛手傑克》是近年來一款比較成功的開膛手傑克題材遊戲,玩家將以福爾摩斯的視角一步步揭露開膛手傑克的真面目。在遊戲的最後,福爾摩斯幫助倫敦警方成功將開膛手傑克繩之以法——不過英國政府卻向公眾隱瞞了兇手和真相。原來,開膛手傑克的真面目是一名猶太人屠夫,而他的犯罪動機和種族仇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假如公開了案件詳情,極有可能在倫敦嚴重激化種族矛盾,從而威脅到帝國統治。說到底,開膛手傑克一案遲遲未能偵破是英國政府在下一盤很大的棋……
《福爾摩斯VS開膛手傑克》是近年來比較成功的一款開膛手傑克題材遊戲
這樣的故事非常動聽,而它的來源則是在1888年連續殺人事件之後,倫敦坊間對開膛手傑克真實身份的猜測。這些猜測基本上都沒有證據進行支撐,但是腦洞大開的假設卻新鮮感十足。比如《福爾摩斯》系列小說的作者柯南•道爾就曾一本正經地用書中福爾摩斯的演繹法對兇手的真實身份進行了推測,並認定開膛手傑克是一個女人。離奇的猜測總是能吸引人們的眼球,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針對開膛手傑克事件的猜測也越來越荒誕,最後墜入了陰謀論的深淵。
《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也曾對開膛手事件發表過看法,他認為兇手是個女人
當時有不少人認為開膛手傑克的真實身份是一名俄羅斯間諜。他來到倫敦的使命就是通過製造連續殺人事件來破壞英國當局的名聲,激化英國內部矛盾,最終顛覆大英帝國的統治。至於後來開膛手傑克銷聲匿跡,則是因為他逐漸殺紅了眼,內心已經完全無法克制住殺人的衝動,俄羅斯人為了避免他們的事情敗露,便暗中派人把他關進了精神病院,讓他在那裡度過餘生。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刺客信條:梟雄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