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研究所
作者|隋意
《說唱新世代》結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直到今天,我仍然沒有從它所帶來的興奮中走出來。
這種興奮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去,反而越來越有一種噴薄而出的衝動,讓我想要為它寫下點什麼。可以毫不避諱的說,這就是一篇純安利的帖子。
那《說唱新世代》到底怎麼樣呢?
自8月22日開播以來,截止目前,在B站追這部綜藝的人已達到179萬,不僅豆瓣開分就拿下了8.6分的好成績,而且到如今累計播放量已突破4.1億。
而隨著播出的一路走高,在幾周前還只有4.6萬人打出的9.1分,到今天已有6.3萬人打出了9.2分的高分,這足以說明即使在節目結束之後,它的熱度依然很高。而且,即使它在平臺上的二創視頻,互動量也超過了700多萬,這也足以成為節目「自來水」熱度的一種明證。
但,比起我給你羅列一連串冰冷的數據,我想你或許更願意親自看一匹黑馬脫穎而出的故事……
01 綜藝之為故事
魚翅,是盧禹弛作為rap歌手的花名。看起來有股學生氣的他最先被貼上的標籤是二次元、B站UP主、SNH48孫芮的粉絲。
在這個節目裡,魚翅初次帶來的是一首名叫《你問我一年四季哪個最孤獨》的歌。輕小說一樣的名字,動漫感的嗓音,帥哥式穿搭,一切都讓人覺得與印象裡的說唱不是一路。
魚翅業餘「搞」說唱僅僅半年,顯然,對於說唱圈來說他完全是一張新鮮面孔,不是大家所期待的技術流。
「欲揚先抑」和「驚天逆轉」的戲眼就來了。
這匹黑馬一路過關斬將,贏得導師以及歌手的一致鼓勵和認可。不僅在被淘汰邊緣的時候被李宇春「救」回來,還得到了馬思唯青睞,甚至贈送給他自己價值幾十萬的項鍊。
然而,這是特意為你講述的所謂#素人# #逆襲# #人生巔峰# 故事,是競演真人秀愛用、觀眾愛看的吸睛手法。
但在《新世代》裡,故事不是這麼講的。
因為比起這些,觀眾在彈幕裡更津津樂道的,其實是他歌詞中一再閃耀的、別具一格的punchline(點睛之筆)——
「單身失格 降為犬 夏日狗糧你得到巷尾選」「見他走時僵直的脊椎 沒掉眼淚 捧著他凌亂的骨灰 我已是一座流動的墓碑」「當世界的幕布 缺乏生命點綴 平原與河谷 再也沒有雞鳴犬吠 水循環中永遠失去眼淚 我願意成為地球最後一根軟肋」……
節目並不在「劇情」強烈轉折處誇張和渲染,觀眾看到的一切自然而然的發生。失焦於噱頭後的講述,觀眾看到的是他的思考和歌詞,因此最大程度感受到一種「熱血」的真誠。並且這種「熱血」在這個節目裡還不止一個。
其實在此之前,說唱,這個類別的競演綜藝近幾年已經多到審美疲勞了。但起於B站平臺的這次嘗試卻再度爆火,從這之中,我們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它究竟哪些地方與眾不同?
02 綜藝作品論
《新世代》的背後是嚴敏。作為總製作人,嚴敏從1—4季《極限挑戰》以來留下的核心製作理念就是對於綜藝價值的思考。他曾在採訪中自述,綜藝製作人應該把自己的綜藝看作是作品而非商品。
商品即是說這個產品需要最大程度的承擔「獲客」「被消費」的商業能力,更看重快速帶來收益。
而作品不同,它更側重於用心經營「創作」這個過程,並思考節目的呈現形式、人物的發展脈絡等一切細節。
正因為創作者底色出發點的不同,決定了綜藝價值的不同。後者更可能拿出一個好的作品帶給觀眾。
價值觀如果說綜藝是個大的作品的話,那麼《新世代》裡還有121個小作品(42位說唱歌手的舞臺)。既然要抓「創作」,那麼這一百多首歌自然是主體。
與此前的節目不同的是,在這裡我們能看到的作品開始討論許多真實的社會人物、社會情感和價值。單個舞臺播放量破680萬的《而立》(生番)講述的是人到中年的感受,《她和她和她》(於貞)講述女性境遇鼓勵勇敢出發。
而聖代在他的《書院來信》這首rap裡用絕妙的藏頭歌詞以第一人稱講述了一個孩子在豫章書院被折磨的經歷,諷刺了17年被曝光的豫章書院事件。
其極具感染力的表演舞臺和敢於發聲的態度瞬間引爆話題,把這首歌和這款綜藝帶上熱搜。在火速引起討論「太牛了」「起雞皮疙瘩了」」很有意義」的同時,也有網友驚訝於綜藝的尺度——「這是能播的嗎?這能過審嗎?」
其實在《書院來信》聖代第一次舞臺表演結束時還有個小插曲,他在開頭有個小失誤唱錯了詞,儘管他技巧性地拯救了失誤大家並沒怎麼看出來,但他覺得這對這個舞臺和這個主題來說是不該發生的,略有遺憾。而嚴敏則立即表示讓他再錄一遍,完整播出。
長久以來,一些綜藝節目越來越小心的內容管控甚至被吐槽為「自我閹割」,以致於不敢輕易去碰一些尖銳的社會議題。
節目組自然是要嚴把內容關的,製作人選擇什麼樣的作品被我們看到,選擇節目怎麼剪、怎麼播。包括嚴敏會把自己在節目裡與選手的交流剪出來也放入節目本身,也是通過這些話語回應和加強作品的主題,成為作品「本真」的一部分。
於是,在《新世代》我們能看到《書院來信》這樣的作品,在「萬物皆可說唱」的大框架下,通過對說唱音樂本質的探討將表達者的思考展露無遺,用聲音表態,用作品發聲。
舞臺舞臺是競演類綜藝節目」出圈「的重要一環。現在大多數綜藝節目都設置了「純享版」等cut形式,方便還沒追綜的人快速了解,也方便被圈粉的人迅速傳播。
但中國綜藝的舞臺拍攝,選秀節目也好,各大衛視舞臺晚會也好,常被調侃為單純拍「舞臺」,好像是奔著展示舞臺搭建和燈光舞美去的。而實際上這些硬體和攝像導播都應該為表演者這個主體服務,與表演者和作品的完美配合才能將舞臺的魅力展現出來。
嚴敏雖然一貫有「經費緊張」的梗,但真金白銀不會說謊,對比《新世代》裡同一首歌《wewe》在浙江衛視的舞臺呈現,顯然我們能看到《說唱新世代》對於燈光音響、舞臺舞美、服化道以及運鏡等等,對作品毫不吝嗇。
《說唱新世代》幾乎給予每一首作品以不同的巧思。好舞臺的呈現給作品質量附加驚豔,更帶給觀眾美的享受。僅從燈光來看,同樣的硬體設備調配出不同的組合變換都與作品的適配度極高,十分增聲添色。
陳近南的舞臺有著暗黑系婚禮的出場方式,燈光之簾重重拉開,女主角從黑暗盡頭緩緩走來。
屏幕漸次渲染而出的彩虹配合前景中桀驁不拘的主體,是C-Low的高級迷幻電子風格。
頂光全滅的開場,燈組被歪歪斜斜地「掉落」放置,烘託了這首《山頂洞人與夜航船》史前或未來廢土的寂寞感。
打出的紅藍燈柱隨著人物不同的走向交錯而過,配合穿梭的白光,映照「辯論」交鋒的主題。
其他敘事方式方面,諸如下面這個對同一隊的三人最後公演前的準備階段狀況的小片段,拍攝剪輯配合背景音樂音效甚至都如同電影語言,藝術化地展現著三人的內心。
無怪乎彈幕常說前方高能,它的確大部分片段都蘊含著牽動人心的「能量」,不是廉價的娛樂,值得審美和體味。
人物《新世代》的主體部分既是舞臺作品也是人。40多個人被安排生活在一起,走到最後只剩幾個,是靠所謂的「賽程」推動的,有淘汰有晉級,這也是展示人物故事的舞臺。嚴敏談到過他的剪輯觀點,要把完整過程原原本本剪輯出來,最怕斷章取義。
「如果剪一個人罵人,要把人為什麼罵人剪進去。如果一個人和另一個人起矛盾了,一定把這兩個人之前分別做了什麼事情剪出來。結論是觀眾去下的,要剪就剪全過程。」斷章取義可能成就部分營銷號而不能成就作品。
與《說唱新世代》合作的後期剪輯團隊上海剪單數字傳媒也有相似的理念:「真人秀是基於真人演的一場秀,它是一定缺不了矛盾跟衝突的,一定要基於一個真實的立場(去剪),如果失去了真實的立場造假出來的矛盾衝突就會變成惡剪。ta只是無意中做的一個舉動就有可能把它放大成一個性格上的陰暗面。」
一般來說綜藝只能選取個別「重點」「有商業價值」的選手做重點突出,是不可能著墨在每個人每個作品身上的。《新世代》卻在一個橫截面上儘可能充分地展現了群像,給予節目更多的時長去原原本本地展現作品和選手本身。(共11期每期分上下集同天播出,平均時長230分鐘,其中最長的半集有199分鐘。)
而做到群像豐滿的前提是節目組與選手有足夠的溝通交流,充分了解選手的個性。
嚴敏談道,製作者要建立自己的標準,不需要打造某種人設,要呈現真實且可愛的人。「在我的剪輯下我不需要呈現完美無缺的人,因為我堅信的是一點這世界上99.99%的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大多數人是灰色偏白或灰色偏黑。」
這一點在與嚴敏在選角時的標準一致——「真實且可愛是在casting的時候就應該堅持的標準,而不是招進來一些真實的不可愛的人,為了宣傳需求等著他在裡面去表現不可愛表現beef(從而達成某些節目效果),這沒有必要。你有你的標準,你把那些你認可的人招進來。你要認可你招進來之前已經檢驗過他們。」
呈現作品和價值從選角時就已經開始了。
認真細緻的前期工作,除了和選手互換真心外,也是在培養一個步調一致的導演團隊。對於綜藝來說,製作團隊長期穩定和諧才會有向同一個目標方向努力的配合協調。
嚴敏的選手導演有二十多位,賽期一位導演能細緻地採訪、跟蹤、規劃兩個選手。這些導演們會集體去聽選手的作品、討論感受,最後留下好聽的、有意義的、合適的。
所以魚翅才會在節目中直言:「我來這個節目組,感受到被悉心照顧,我覺得這份感動會持續很長時間。」最大的「照顧」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
在縱向發展上,《新世代》和其他選秀節目一樣,也是賽程推動發展的,淘汰制是這類節目殘酷的地方。但官方在每階段賽制用心做策劃「整活」卻使得他們在此過程中的表現更加可愛和有趣,沒能繼續晉級到最後的人大多也不悲情和遺憾,而是「該展現的都已經展現了,這就足矣」的完整感。
比如一開始通過對選手對「選擇人紅還是歌紅?」等問題的答案分別進入四個象限來組成cypher隊伍分組對抗。
第十期以辯論方式進行說唱的環節分組再次呼應象限分流法,設置「手機帶給你自由還是奴役了你」「《流浪地球》情節成真,你選擇待在地上還是地下」等說唱辯論主題,甚至請來貨真價實的辯論老師針對解題思路進行培訓。
再比如個人極限創作賽用到的古代科舉考試一樣的「貢院單間」,發放準考證號、導師閱讀選手的歌詞答卷,等等。這都在縱向展現人物成長與進步和「萬物皆可說唱」主題時帶來新鮮感和更加豐富的內涵。
賽制有趣是一方面,公平是另一方面。
在為決賽第一輪共同創作賽選擇伴奏時,九個人、三個組需要同一組同上同下共同進退。其中三位種子選手要作為隊長選擇全隊用的伴奏,剩餘的六人要分別做出與他們組隊的選擇。面對這樣的情況,節目組在制定規則和闡釋時用公平充分體現了對選手和觀眾的尊重:通過盲選伴奏來選擇加入哪位隊長。
《新世代》所展現的不只是個秀,是真人,社會中的人;所展示的價值觀也是社會中的價值觀,它沒有僅僅服務於娛樂性。在為播放量著想的同時,它也更為身處其中的選手和他們未來的發展著想,為節目本身傳遞著的東西和它的口碑著想。
03 結語
其實還有更多的細節無法一一安利完,因為最後是否選擇接受安利的決定權在於觀眾。所以最後我想談談觀眾選擇這個問題。
是誰在看網絡綜藝呢?據企鵝智酷統計,18到29歲的綜藝用戶在全國網民中佔比59%,90後、00後是觀看綜藝節目的主流用戶,且近四成平均每周觀看時長超過五小時。而這些80%都是在手機端通過各視頻平臺實現的。
在綜藝節目正以每年一百多部的速度湧現的當下,它已經越來越成為新世代觀眾生活的調劑品、精神文化內容消費品。好的內容不僅是觀眾所需已久的,也是一個綜藝品牌長期持續立足的前提。
但總體來說綜藝目前不僅處於培養製作團隊階段,更是處於培養觀眾的階段。內容井噴、注意力分散、時間有限的情況下,觀眾的審美和價值觀對於做出收看哪檔綜藝的決策至關重要。
所以《說唱新世代》作為B站自製和獨播的綜藝真人秀,似乎也在向新世代觀眾傳遞一種信號:什麼樣的作品是好的作品,希望你能對自己之後選擇看什麼樣的綜藝有自己的想法。
專業的製作團隊選擇了自己去做什麼,相信作為新世代專業觀眾的你們,也能選擇去看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