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王重視推行國家統一的政治觀念,致力於引導文化按其統治意志的方向發展。清統治者雖處於文化弱勢卻要對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漢族進行有效統治,必然利用國家政權制定法規制度,加強對漢族思想文化領域的控制。隨著官方文字、文書等制度的完善,加之清代帝王重視書法,官方書法逐漸形成統一模式。
清朝狀元書法
每個朝廷在新建立之初都會積極推行自己的統治觀念。清政府建立後積極推行有利於朝野上下形成統一觀念的政治制度,以維護統治。清代文字制度是朝廷指定的有關使用統一標準文字的制度。清代文字制度的實行有利於樹立其在統領中原文化發展中的正統地位,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家觀念,是其統治意志進行社會化滲透的重要表現。形成統一的國家觀念是清統治者推行朝廷文化以控制社會文化的政治依據,也是清代朝廷書法審美影響社會書法審美的政治依據。
首先,為統一文字標準,清朝廷大規模刊行御製書籍,制書籍規範文字使用,在社會中有權威性的影響。 其次,清代朝廷較前代在文字制度方面有所拓展,清代帝王深知文字制度在
清朝楷書
維護民族團結、疆土統一方面的重要作用。乾隆在編纂有關少數民族史料書籍時,特別強調修改漢族史書中對少數民族不雅的稱呼。乾隆反覆強調譯音用字標準,是清代帝王加強學術文化控制的重要表現。
譯音用字不僅是文字制度層面的問題,還有著清代帝王宣揚「我國家中外一統,洽洽同文」的政治用意,更深層次的目的是,清統治者想抬高遼、金、元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政權的政治地位,以抬高自身的政治地位。
清代帝王對於學術文化的控制具體到譯音用字的細節,這種強化措施有很大的政治影響。不但社會中譯音用字會遵守此標準,社會中其他文化形式也會在這種強勢制約的潮流下,遵循朝廷既定標準。 清政府在推行統一標準的制度時又有創新規定了出版發行的統一用字,其中宋字為仿宋體。
書法作品
軟字,又稱寫體。它們是清代印刷中並行的兩種字體。其中寫體為武英殿獨創,以名手精刻歐體字上板,如手寫般精緻圓潤,頗為美觀,世稱「康版」。康版刻書字樣的存在說明清初朝廷為刻書設定字樣標準,使清廷刻書文化呈現自身面貌。
清代文書制度完善的初衷是在朝廷上下形成統一標準,以利於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清代帝王著意於提高朝廷文書的書法水平。康熙南巡曾召善書者入內廷抄寫,甚至不在出身和門第,朝廷例召善書者,或入內廷,或充任文職官員,他們升遷順利,在此影響下,清代出現許多善書的文書官吏。在政治文化生活中一般官員也都自覺提高文書書寫質量。
清代小楷
清代文書制度中對於一般官員上行文書書寫的要求,是促進朝廷書法發展的重要的制度保障。上行文書是臣子向帝王匯報工作或私人事宜的文書。下行文書是以帝王名義下達的文書。中國古代「人治」體制下,各級官員管理關係到國家興衰。國家政務推行既要靠職官制度的有效運行又依賴文書制度的健全。職官制度和文書制度是封建社會帝王行使皇權的重要媒介。職官制度維護以皇權統治中心的官僚政治,各類官員組成龐大的官僚群體,支撐著國家機器的運轉。文書制度溝通國家各個系統,促進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顧炎武云:「盡天下一切之權而收之在上。
劉墉書法
由此可見,清朝的人,將書法和政權相互統一,是十分聰明的舉措,畢竟因為書法和漢民族的關係,他們在控制文人思想方面,就會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