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湖老劉
作者:IT評論員
7月27日,高德打車宣布上線共享雨傘。乘客在雨天乘坐放置共享雨傘的網約車時,可免費借用,並可在下次乘坐該平臺網約車時,歸還所借共享雨傘。
「很明顯,打著共享雨傘的噱頭,高德打車的醉翁之意在於提高用戶使用頻次,靠差異化服務打造品牌競爭優勢,吸引細分市場的客群。」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儘管宣傳意圖大於實際意義,但高德打車用共享疊加共享的操作還是贏得了一波關注。
以網約車為新載體,高德打車為共享雨傘帶來新的可能。與此前在公共場所「廣撒網」式的投放相比,聚焦在網約車內直達用車乘客的設計,可謂「技高一籌」。
共享雨傘與網約車的有機結合,看似收縮了共享雨傘的覆蓋範圍,但事實上,卻是更加聚焦雨天打車場景,直接鎖定需求用戶,有效激活了消費者的復購頻次。有業內人士認為,對高德自身來說,這一模式使其在於其他平臺的競爭中,擁有差異化的優勢;對行業來說,「共享+」的探索,則為共享經濟尋找新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鑑。
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日趨成熟,各共享平臺都在積極探索新方向、新模式,以適應飛速迭代的網際網路世界。
2020年初,新冠疫情來襲,國內以餐飲、旅遊為代表的實體產業遭受重創,營業收入無法覆蓋人力成本,如何解決階段性的供需失衡是企業最頭痛的事。對此,「共享員工」成為這些企業減負、員工保收入的有效手段。今年2月,1000名西貝員工前往盒馬鮮生上班,率先實現了員工共享。
有分析人士表示,疫情催生的這一共享經濟新模式,完美解決了傳統餐飲企業員工短期閒置的窘境,以及網際網路生鮮零售企業因特殊時期激增的用工需求。
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雷瑩看來,共享員工模式意味著共享業務從C端向B端延伸,這不僅提醒了企業有意識對抗經營風險,也和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相契合。
「共享經濟+」不僅意味著新模式的誕生,基於加法邏輯,原有共享經濟平臺也展現出新活力。此前,美團宣布重啟共享充電寶項目,展現出「共享充電寶+生活平臺」的潛質;聚美集團旗下街電不斷完善數據信用體系,有望徹底擺脫曾經困擾共享經濟的押金模式。
繼2017年首次與芝麻信用合作後,近日街電再次升級信用評分體系。街電聯合支付寶推出「隔夜免費歸還」服務,用戶可在芝麻信用中申請計費凍結,避免隔夜導致費用增加。
業內人士認為,共享經濟發展至今已進入第三個階段。1.0時代,旨在打破信息壁壘,降低信息交流成本的網際網路是典型代表;我們熟悉的傳統共享經濟模式屬於2.0時代,如最初的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模式,旨在利用閒置資源,為C端生活領域提供高效解決方案;如今的「共享經濟+」成為進入3.0時代的標誌,共享模式與不同產品、不同載體、不同生態的無縫銜接,激發出更大的發展動力和市場空間。
新模式下,各平臺都在以共享經濟為根基,向實現產業資源協同邁近,積極尋求「共享經濟+」的破圈之路。
「未來的發展,首先是進一步夯實充電寶業務基本盤,把共享充電寶變成5G時代的基礎設施,同時挖掘龐大的用戶和商戶潛力,在原有的業務上做乘法。」今年7月,街電CEO萬裡在採訪中如是說。
加法也好,乘法也罷,共享經濟之路肉眼可見的越走越寬,對消費者、對行業企業、對網際網路大格局無疑都是一種利好和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