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把好的脾氣和臉色給了別人,卻把壞的脾氣和臉色給了家人?
有人說:「人在社會上混,為了求生存,不得不低頭,即便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能吭聲;回家了,就希望別人理解自己,結果並沒有人理解,反而有人抱怨。」
還有人說:「人與人走得太近了,是一種災難!與外人相處,彼此不太了解,也不好發脾氣;和家人很親密,認為可以無話不說,因此抱怨的話,往往留在了家庭裡。」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家庭裡的矛盾,多半是「不能好好說話」。每個家庭,都需要歡聲笑語,而不是爭吵不休。
夫妻好好說話,才會相處不累。
有人說:「好的女人,總是可以鎖住男人的心,因為她是一個有心機的女人。」女人的心機,不是大聲訓斥人,也不是抱怨男人賺錢太少,而是多說溫柔的話,多做溫暖的事。你要相信,沒有人願意離開溫柔嫻淑的妻子。
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中有一句這樣的臺詞:「戀愛時,他們有說不完的話;結婚後,他們有吵不完的架。」夫妻相處,難免有爭吵,只是有的夫妻,爭吵不過夜,總有人先低頭,還有人主動露出笑臉。一笑泯恩仇,一家人,真的沒有大不了的事情。
很多夫妻鬧離婚,不是因為攤上大事了,而是生活瑣事太多了。我的表妹張梅離婚的時候,對丈夫說:「你真的太自私自利了,要不是這樣,我們也不會鬧到這一步。」丈夫說:「你沒有資格說我,你比我更糟糕,離婚是遲早的事情。遲一點離婚,不如趁早。」
張梅和丈夫離婚,起源是因為早餐的時候,丈夫碗裡多加了一個雞蛋,而張梅碗裡沒有雞蛋。然後張梅聯想起這些年受過的委屈,就和丈夫起了爭執。說實話,丈夫的行為,也許是無意之舉,只是丈夫並沒有主動低頭,導致矛盾升級,新帳舊帳一起算,就只有離婚一條路可以走了。
一句「對不起、你辛苦了、我想你了、你還好嗎、今天忙不忙」之類的話,在夫妻之間,越來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你太沒有用了,你真的賺錢太少,你看看隔壁的老王過得多好」等等。
想一想,你們兩口子,從什麼時候,變成無話可說的?從什麼時候,越來越沉默?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開口說話就吵架?好好說話,或者多一點肢體語言,夫妻感情就大不一樣了。比方說,男人辛苦了一天,回到家,妻子給他一個擁抱,問候一句,男人就感覺不累了;女人出差的時候,男人發微信說「我想你了」,感覺是戀愛;男人發牢騷的時候,女人認真聽著,不頂嘴,事情就過去了。
「一句話,一輩子」,好夫妻,以溫柔相待,用真情相愛。話不要太多,但需要貼心。最好的夫妻,是知己,隨時隨地可以聊天,心有靈犀。
善待父母,是一個人最好的教養。
我的同事李萌說:「我的公公婆婆,太令人討厭了,我是一天都不想看到他們。」我問她:「公公婆婆做人很糟糕嗎?」李萌說:「他們太囉嗦,管得太寬了。」
其實,李萌應該明白,公公婆婆對她已經夠好了,幫忙兒子和兒媳買房子、買車子,常常熬湯送到媳婦手上,幫忙帶孩子。
都說「老小老小,人老了,就變成了小孩子」,老人年紀大了,很多思想觀念都和社會脫節了,但是他們說的每一句話,出發點是為了兒女過得更好,並不是希望兒女越來越糟糕。
百善孝為先,可是我們連陪父母好好說話的時間都沒有,甚至常常責怪父母留下的財富太少了,不願意幫忙帶孩子,做的飯菜不好吃,怎麼盡孝呢?
如果你有幾個兄弟姐妹,你多半會說:「父母待我不好,待我家弟弟太好了,我以後不會管他們養老了。」可是你知道嗎,「一碗水無法端平」,父母給了你生命,養你長大,就足夠了,至於他們給了哪個兒女錢,虧待了誰,其實是次要的。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責怪父母,可以陪父母說幾句話,你就真的有孝心了。盡孝的時候,溝通很重要,只有溝通了,你才知道父母需要什麼,才能夠理解他們的苦衷。
學會尊重兒女,你才能好好做父母。
你和兒女之間,總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以為兒女就是應該聽你的,要無條件服從你。你還常常大聲訓斥兒女,生氣的時候,還要打兒女幾巴掌。
你有沒有想過,和女兒做朋友?有沒有耐心和他們交流幾句。你總是認為,兒女不理解你的苦衷,不知道你用心良苦,甚至抱怨兒女不爭氣。你都沒有好好說話,兒女如何能夠理解你呢?你都沒有把兒女當成朋友,怎麼好好溝通呢?
昨天在小區遊園,看到鄰居美珍和兒子在放風箏,兒子把風箏線扯斷了,風箏落在了高高的大樹上。我以為,美珍會訓斥兒子,沒想到,她反而安慰兒子:「別不高興了,要不我們一起動手,做一個?」兒子說:「那,我們試試看。」換一種態度,和兒女聊天,結局就大不一樣了。
人到中年,最大的失敗,不是沒有錢,不是沒有地位,而是沒有一個像樣的家。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都是一家人,有話好好說,不要讓壞的情緒,控制你的人生。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