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猶如毒刺,防不勝防,為什麼我們總不能「好好說話」?

2020-12-14 牙膏教育課堂

不知從何時開始,許多人都得了一種「不會好好說話」的病。

明明只是不認同對方的看法,卻要用攻擊性的語言貶損對方;

明明可以擺事實,講道理說明的事情,卻變成了赤裸裸的打壓;

明明想表達關心與期望,說出口時卻變成了諷刺與批判。

最近,這樣的一個話題就出現在了豆瓣上,網友們紛紛控訴長輩們「不好好說話」的行為。

不僅在網上,現實中我們的身邊也有很多「不好好說話」的例子:

班主任責罵學生上課不認真聽,學習差,可是學生因為老師的批評,對學習產生了恐懼,功課更差了;

男朋友忘了送自己禮物,就在朋友圈曬別人家的男朋友的表現,讓男朋友羞愧難當;

上司因下屬沒有完成業績,就在大會上點名批評,可是這對提升業績也並沒有太大的作用,還惹得下屬記恨。

還有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家庭諮詢案例:

丈夫是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與妻子爭吵,並且說出的話特別難聽。

有一次丈夫因妻子沒有及時打掃衛生,就對妻子大發雷霆;

先是罵妻子懶,進而翻出以前妻子犯下的錯誤加以指責,最後說出了:「娶了你真是倒了了十八輩子黴」的狠話,完全意識不到有何不妥。

而當事情過去了的時候,丈夫又跟沒事人一樣,對妻子寵愛有加,完全忘記了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當妻子時候質問丈夫為何要說出那麼過分的話時,丈夫不以為然的說那都是氣話,你不要當回事。

但是這些話卻如同利劍,一次次刺穿了妻子的心。

終於有一天,在丈夫又一次在家裡大發雷霆後,妻子終於做出了離婚的決定。

雖然妻子也知道丈夫其實是愛她的,但是丈夫屢屢說出的那些傷人的話,卻終於壓垮了她,她再也承受不了這種語言暴力,才下決心離開丈夫。

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真的會失去很多。

或許一些類似的行為,是出於對親人的關心和期待,但每當自己說出口,卻更多的是在宣洩自己的情緒;

這種情緒的宣洩不但起不到關心和期待的作用,還會觸發對方的自我保護機制,引起對方的反擊,進而演化為爭吵。

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馬歇爾·盧森堡曾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將類似行為稱作「暴力溝通」。

一般而言,暴力溝通會有以下幾種元素:

01

評判

無論在網絡還是現實,我們常常見到這種情況:

一個人在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的前提下,對某人的行為妄加評判,而事情背後,往往另有隱情,這種評判,明顯是有失偏頗的。

02

對比

我們常常聽到諸如:「你怎麼不學學別人家的孩子」之類的話,這就是典型的對比行為;

這種類型的暴力溝通過於重視片面的信息,而忽略了事情的整體,如此對比,極為容易讓對方感到挫敗。

03

迴避責任

對於自己的一些失誤和錯誤,總能找出藉口為自己開脫,甚至通過拙劣的藉口把原因推給別人,這種迴避責任的行為也是暴力溝通的一種。

04

強人所難

「這瓶酒可是我從家裡帶過來的,不喝就是不給我面子」

「我為了讓你學習,犧牲了多少你知道嗎?」

忽略對方的能力和難處,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這種溝通方式就是強人所難,往往會使對方陷入十分為難的境地。

05

否定

這種暴力溝通體現在以粗暴的態度否定對方的感受;

比如孩子夢想成為一名職業足球運動員,結果家長卻列舉了一大堆做職業運動員的弊端和阻礙,想讓孩子打消這個念頭。

如果你也在談話中有過上述情形,也就說明你也曾對別人實施過語言暴力。

如何改變表達方式,讓談話變得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且更容易被別人接受?《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也給出了方法:

首先,要陳述事實

陳述事實指的是不加任何感情色彩和評判的前提下,將事實講述一遍。比如說:這次考試你沒能考好,被老師批評了,你很不開心。

然後,表達自己的感受

即表達自己對這件事情給你怎樣的感受,是惋惜、還是憤怒、亦或是無奈?在這裡說出來。

比如說:我看到你的成績後也感到很失望,在我看來你完全可以做到更好。

接下來,說出你的需要

說出了事實和感受,接下來就可以說出自己的需要了,你的內心是怎樣期望的?你想讓事情怎樣發展?在這裡說明吧。

比如說:我希望你的學習成績以後能夠提升一些。

最後,表達你的請求

你想要對方怎樣做?

現在清楚的告訴對方,表達要明確,確保對方聽得懂你的請求,而不是你認為他會聽懂你的要求,同時要注意,這是請求,不是命令。

比如說:所以,以後請你好好聽講,好好複習,儘量少玩遊戲好嗎?

採用這種方式溝通,比劈頭蓋臉的罵孩子一通有用得多。

當然,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方式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練習,絕非短期內能掌握的,但只要我們明白要「好好說話」,這就是一個好的開端。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些人不能好好說話?
    有時候在背後也把孩子當驕傲,但當面一定要板起面孔不能誇獎,經常打壓。在這種氣氛下,取笑、挖苦,也就潛入日常,成了他們的習慣,而且很少自知。@不再親愛的瑪嘉烈:剛剛還經歷了媽媽說外甥女「學畫畫那麼多年還畫成那個鬼樣子真沒用」。我們父母輩不好好說話可能是沒法改變了,我安慰哭著的小女孩,有點心疼她。
  • 能不能好好說話,最檢驗你的素質
    我們總把壞脾氣留給了自己最親近的人。問題出在哪兒?不好好說話。一個人不好好說話,一家人就都不好好說話。平日裡聊個天吧,明明可以心平氣和,但一看是自己人,就總用反問句式。明明是關心,說出來的卻是責備。海藍說,原來你也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何止是我一個人?每個人都是。不提升自身的認知,每個人都會成為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同時每個人又無時無刻生產著語言暴力。
  • 敬畏語言的力量 | 好好說話是世上最低成本的善良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的一句話:「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好好說話是世上最低成本的善良 說話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素養,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懂得好好說話的人,總是會在說話之前過過腦子,想想對方聽了是什麼感受。而不會好好說話的人,總喜歡打著「口直心快」的旗號,光明正大地傷害別人。造成傷害後,還希望當事人能體諒他的坦率和個性。
  • 【蓋婭健康】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語言是有聲的思想, 它具有強大的能量! 我們怎麼才能開始「好好說話「」? 當我們說一些不中聽、不吉祥的話時,常會聽到人們說:「快閉上你的烏鴉嘴!」 因為當「負能量」的語言一出,你已經在發出振波,更明白說,你是在吸引「同頻道」的事件上門,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鴉嘴會特別靈驗。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敬畏語言中的能量!我們怎麼才能好好說話?
    語言是有聲的思想,它具有強大的能量!我們怎麼才能開始「好好說話」?只因:真,自然能生善。善人,懂得好好說話。因為當「負能量」的語言一出,你已經在發出振波,更明白說,你是在吸引「同頻道」的事件上門,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鴉嘴會特別靈驗。尤其是在忿怒和怨恨時所說的話,額外帶有很強的情緒能量,極大地強化了負向的振波,它吸引來的結果往往讓人意想不到。
  • 語言發育遲緩兒童還能不能好好說話?當然可以,但父母也要改變
    這世上最難過的事莫過於孩子站在父母面前卻不能好好說一句「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也許有人會說這句話多簡單,不就是張嘴的事情。是挺簡單,但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兒童來說,這個簡單無疑要加雙引號。對於大部分孩子而言,他們說不出「爸爸媽媽,我愛你們」是因為害羞,可對於語言發育遲緩兒童而言,他們就是單純的不知道該怎麼說這句話。
  • 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不會好好說話了?網友的留言,笑翻了
    最近頭條比較火的話題,引起了很大的關注,可是對於我來說,我雖然討厭這種說話模式,也恰恰是這種說話模式,成就了今天在工作中如魚得水的我!但是同時我也知道,有很多朋友,接受不了這種說話方式,而變得自卑,膽怯!因為有的時候,語言暴力,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或者諒解!
  • 你知道好好說話嗎?
    回答:好好說話。好好說話有多困難?醉心於生活藝術林語堂所有「怯」!他坦率地說「說話並不是一件容易事」。這是「no好好說話」到「窒息」,句子扎心的真實記錄。誰沒有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習慣性反問句:「你沒長手嗎?」「你心裡沒點數嗎?」
  • 家庭裡的矛盾,多半是「不能好好說話」
    網上有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把好的脾氣和臉色給了別人,卻把壞的脾氣和臉色給了家人?有人說:「人在社會上混,為了求生存,不得不低頭,即便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能吭聲;回家了,就希望別人理解自己,結果並沒有人理解,反而有人抱怨。」還有人說:「人與人走得太近了,是一種災難!
  • 《非暴力溝通》如何才能好好說話不動氣,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不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其實只要大家好好溝通,就能解決問題,可大家寧願選擇相互抱怨和傷害,也不願坐下來談談。我一直在想到底是為什麼呢?到底怎樣才能做到非暴力溝通。不好好說話其實也是一種暴力,那麼暴力從哪兒來的呢?
  • 「不好好說話」的殺傷力有多大?
    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有研究機構對多個平臺上搜集到的5000多條有關家庭語言暴力的內容做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分析發現,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中,父母是絕對的主力軍,學習成績是惡語相向的主要焦點之一,貶低侮辱、嘲諷挖苦、習慣性打擊否定是「慣用手法」。
  • 再也受不了「不好好說話」的人
    前些日子,豆瓣上有個話題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家庭生活中那些「不好好說話」的時刻」 圓圓收集了一些熱評實例,整理了一份《不好好說話圖鑑》,這份圖鑑裡,或多或少都有我們的影子。
  • 「你能不能好好說話」
    我實在受不了她的說話方式。《增廣賢文》裡講:"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語言是把雙刃劍,把話說好了,會贏來很多東西,但如果沒說好,殺傷力也不容小覷。Ⅰ.想和他人和睦相處,就得學會好好說話。Ⅱ.前不久畢業的一個朋友跟我說,自從上班以後,在工作中聊天都會經常用到「請」「麻煩」「您」「感謝」「辛苦」等詞語,有時一個「熱茶」或者「玫瑰花」的表情都能表達自己對同事的尊重。
  • 好好說話,是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會說話,是一種頂級的情商,但好好說話,是一種良好的教養。不好好說話,往往能毀掉一個家庭!-01-好好說話,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吝嗇讚美自己孩子的父母,一定會讓孩子變得讓無法讚美他們。」任何一個家長都不能貶低自己的孩子,不能一味地責罵他們。都說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老師。
  • 最成功的教育,是培養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不能好好說話的人,內心都有很多「猛獸」等待釋放。一個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從來不好好說話,那麼孩子內心的「猛獸」就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兇猛。所以他們一開口,「猛獸」就會跑出來傷人。想要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父母應該從這些方面努力:1、和孩子好好說話韓國綜藝《超人回來了》娜恩可謂是人見人愛的活寶,她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能溫柔友善、語言溫和。
  • 這9本書教你好好說話
    說話也是一門藝術。有的人,說話讓人聽了如沐春風,心情愉悅;有人說的話就像是六月飛雪,讓人心生寒意。今天推薦的這9本書,將教你如何好好說話,做個會溝通的人。本書看點:◎本書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分別探討了與溝通者有關的因素;聚焦於溝通者之外信息的傳送與接收;討論了關係的演變過程。
  • 最成功的教育,是養出一個好好說話的孩子
    都說童言無忌,可是語言對人的傷害與難堪,並不會因為說話人的年齡小而減少。 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輸了。 別人甚至不用細聽他們的內容,只要通過他們的語氣和姿態,就知道他們難以掩飾的惡意。
  • 你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好好說話?童言童語裡,藏著1個家庭的教養
    前幾天我驚奇地發現:小學生課本上有教孩子好好說話這項教學內容。了解後發現,練習、考試都會將它作為一個考點,讓孩子分辨不同的語氣,學會「好好說話」。所以光是學校教孩子「好好說話」是沒有用的,最應該學說話的,是那些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家長!老師在學校教孩子要多用陳述句語氣,少用反問句,不要夾雜太多其他情感。孩子回到家中,接收到的卻是充滿情緒的、反問的話語。
  • 戒掉情緒,學會好好說話
    語言很容易傷害一個人,卻很難撫平一個人。我們用一年時間學會說話,卻應該用一生學會閉嘴。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承擔他人的惡意,我們每個人在開口之前,也都應該學會替對方考慮片刻。不要把「尖銳刻薄」美化成「毒舌」,學會把「心直口快」轉化成「理解」。這世界有時很壞,願你能被溫柔對待。
  • 好好說話減少語言的傷害
    這幾天對「好好說話」這件事情有了一些更新的體悟。以前覺得好好說話只是一個加分項,現在真實感受是,和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人交流,只需要幾句話就會非常疲憊,甚至被有意無意地傷害。反過來接觸那些在自己領域做得非常好的人,和他們講話也好相處也好,總是愉悅的,可能大家也有自己的目的和訴求,但大家是在友好地協商交涉的,是在傾聽、思考、然後好好表述的。不會預設你什麼都懂,也不是想碾軋你,不亂用反問句,更不會要求你隨時都在的同時莫名其妙就不再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