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樓臺,粉牆黛瓦,
她是神州大地的掌上明珠,眉宇間寫不盡的溫文爾雅,江南風流;
良辰美景,獨抒性靈,
她是傳承六百載不衰的精魂,舉手間都透著文脈悠悠,萬種風情;
這一天,先鋒蘇州「邂逅」先鋒崑曲,花影重重清泉石上,還原了戲中的良辰美景似水流年。
這一天,先鋒崑曲「點亮」先鋒蘇州,細膩委婉高亢激昂,賦予了這山水之間一抹點睛的靈氣。
7月24日,由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指導,現代快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聯合主辦,江蘇文脈工作室承辦的「蘇州有請·素昆盛典」拉開帷幕。
滿座賓朋,四方來客,在360度沉浸式演出中,感受美的極致享受。
最傳統,最先鋒,最江南,最世界。
交融碰撞,怎一個驚豔了得。
最傳統
2019年,傳奇建築大師貝聿銘逝世的消息,震動了全世界。
大師生前,曾無不欣慰地說,由自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是他最疼愛的「小女兒」,如掌上明珠。
在這裡,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讓人嘆為觀止。
活動現場,景致更不一般。
漫步蓮花池二樓展廳,絲竹入耳,曲調清麗。遙遙看去,樓閣之上,一對佳人才子,彈琴樂心。
兩個人一會意在高山,一會意在流水,幽懷誰寄,以冰弦互通情絲。
正當這折《玉簪記·琴挑》裡,少年男女淺淺萌動時,窗外忽而鑼鼓喧天,驚醒了芳心暗許的美夢。
只見主庭院間,一把怒火點了草料場的林教頭,腰橫寶劍梁山去也。
武生,一襲黑衣緊束腰帶,在涼夜密林中疾走忙奔。這便是傳統戲《寶劍記·夜奔》。
林衝眼中的落寞、隱忍、不甘,像是穿越了數百年的光景,至今仍令滿座觀眾無不動容。
最先鋒
「那搭兒相求救?」
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竹影搖曳,一句唱詞乍地飛來,此時天空中雨落紛紛,與悲情林衝遙相呼應。
仔細打量,一個師父模樣的人衣著灰色長衫,攜著油紙傘,龍驤虎踞顧盼雄彌。此人正是柯軍。
「下一步應該怎樣發揚光大?下一步應該怎樣虛懷若谷?下一步應該怎樣……」
在一聲聲自我拷問中,師父終於定在舞臺上,動彈不得。他像一座豐碑,又像一面牌坊。
再看此時的「林衝」,已經卸下裝扮,恢復了學生楊陽的模樣。
學生握拳挺立,縱身上前推倒了師父,沿著紅色大帶鋪成的路,闊步前去。
良久,趴在地上的師父抬起頭來。雨點打亂了一池春水,驚擾了成群的錦鯉。
遠處,口琴聲悽厲如刀,師父撿起大帶,蒙住雙眼,跌跌撞撞,以這樣的形式完成一個人的流放。
布魯斯口琴音色狂野,如脫韁之馬一瀉萬裡,窄窄的棧橋之上,柯軍獨自起舞。
一個踉蹌,他摔倒在舞臺之上,雨越下越大,雨中,柯軍的背影越發寂寞。
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林衝即我,我即林衝!
不知過去了多久,學生歸來,此時的師父已是精疲力竭衰弱不堪。學生為他整理好衣襟,淚眼相看無語凝噎。
最後,學生手捧紅色大帶,與師父隔著一汪池水,深深對拜。
這一拜,是傳統與先鋒的和解,是過去和未來的和解,是兩代人間的和解,也是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這就是先鋒崑曲——實驗版《夜奔》。
一部以師徒間的分與合為主線,表達傳承與突破的先鋒理念,徹底打破傳統《夜奔》的顛覆之作。
最回味
這場素昆盛典上,很多人都是第一次接觸先鋒崑曲,第一次觀看實驗版《夜奔》,內心震撼,不言而喻。
超百萬粉絲在網上觀看了直播,僅現代快報 + ZAKER 南京的直播平臺就吸引了70多萬網友圍觀。
線下,一個細節更是引起了記者的注意:演出終了,不少觀眾還沉浸在演出的餘韻中,靜默不語。
一戲入心,一曲入魂,兩秒後,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
也許,比視覺衝擊更強烈的,是先鋒崑曲給予心靈的震撼。
就像短短二十分鐘的《夜奔》,可以有無數種解讀。
它可以是普天之下任何一對師徒的「夜奔」。
柯軍表示,《夜奔》一戲對自己意義非凡,戲校開蒙學過、畢業之後學過,跟南派學過,也跟北派學過。四十歲時,他又收了二十歲的楊陽為徒。
比起下一代人,上一代一定是保守的。於是傳統被不斷推倒,又不斷立起,最終完成一次傳承。
它也可以是普天下任何一對父子的「夜奔」。
楊陽回憶,有次在香港演出,一曲終了,臺下有上了年紀的觀眾已是淚沾襟袖,哭成了淚人兒。
觀眾坦言,從舞臺上師徒倆的分分合合中,讀懂了兩代人的境遇,追隨、隔膜、奔突、叛逆、和解……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子揚/文 趙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