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崑曲二十年,柯軍帶《夜奔》回家

2021-01-11 網易

  

  現代快報訊劃亮火柴,忽明忽暗,連接了舞臺與銀幕兩個世界。舞臺上,他脫下一雙靴子,一往無前九死不悔。銀幕裡,他手捧一根大帶,唱念做打百轉千回。

  

  12月27日晚,大華大戲院·群劇場演出季壓軸大戲、先鋒崑曲《夜奔》在南京成功上演。沒有裝扮,沒有裝臺,全劇以其獨特的「素」展示那個風雪寂夜中的自我追尋,沉浸式的崑曲體驗,令現場觀眾深深著迷。

  

  

  據了解,這是二十年來,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柯軍首次攜完整版先鋒崑曲《夜奔》在南京演出。此間,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本劇導演兼主演柯軍、主演楊陽,一起走進他們的「素昆」世界。

  微電影《素昆》亮相大銀幕,上演驚豔6分鐘

  《夜奔》的開場註定特別。舞臺的燈光暗下,大銀幕上,柯軍輕輕擦動火柴,點燃蠟燭,燭火在眼中跳躍。「何為傳統?」天地間似有問句,但無法解答,他眼神炙熱,走向鏡中,開啟探索之旅……

  

  六分鐘微電影《素昆》,帶著觀眾迅速領略素昆魅力,還未神醒之時,已從銀幕轉入舞臺。一雙靴子,一襲長衫,一桌二椅。

  

  "數盡更籌,聽殘銀漏。"一句唱詞乍地飛來。這一句本是傳統戲林衝的唱詞,在這裡被柯軍和楊陽反覆吟唱,時而念誦,時而低吟,師父一句,徒弟緊跟著一句。在一聲聲自我拷問中,柯軍終於定在舞臺上,動彈不得。再看此時,學生楊陽握拳挺立,縱身上前推倒了師父,沿著紅色大帶鋪成的路,闊步前去。

  

  沒有裝扮,沒有裝臺,整場演出以極素極簡的形式呈現。演員用精湛的表演,豐富的情緒,精彩的動作,演繹《夜奔》,打破想像。光影間,觀眾感受著林衝上梁山的決絕,感受著師父對徒弟的期許,感受著崑曲600載的傳承,感受著崑曲人對未來深深的求索。

  演出結束,在場的觀眾瞬間爆發出熱烈掌聲,久久不停,有些觀眾甚至眼眶溼潤。這場極具挑戰又極富內涵的崑曲,深深折服了大家,震撼全場。

  前所未見的版本:演員赤腳演繹,靴子大有乾坤

  這些年,先鋒崑曲《夜奔》在國外先後演出了十幾次,2020年終於回「家」。但今年此前在南京四方美術館和蘇州博物館的兩次演出,都是在室外,這一次,從室外重回室內劇場。

  

  △四方美術館表演《夜奔》

  

  △蘇州博物館表演《夜奔》

  無論在哪裡,柯軍每一次的《夜奔》表演都不一樣,總有創新。27日晚上的這場演出,又帶來全新感受。

  戲中,觀眾們的目光都不由得被一雙靴子吸引,那是一雙薄底快靴,連接過去與未來。舞臺上,楊陽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光著腳演出,他從傳統的招式中沉穩走來,他從懷疑對峙中徘徊而來。尾聲,學生與師父對拜。這一拜,是傳統與先鋒的和解,是過去和未來的和解,是兩代人間的和解,也是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為何要選擇一雙靴子做傳承的載體?「鞋子的功能是保暖和保護,探索和先鋒一直在路上,它不受保護,但沒有保護要不要走?沒有保險還敢不敢走?當然要。」柯軍說,這一雙靴,是出走,是延續,還是道路。

  

  十幾年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柯軍要選一個學生,他選擇了楊陽。然而楊陽的反應卻出乎柯軍的預料。「老師,請讓我考慮考慮。」讓柯軍十分難受。

  

  作為學生,楊陽也有自己的想法,看到崑曲式微,他不確定自己能否堅持下去,這條路還能走多久。一段時間後,楊陽跟老師道歉,希望重新拜師。柯軍沒有說什麼,他知道文武老生一生從藝,尤其辛苦。楊陽也把自己的想法和決心一併託出:「我堅定了我堅守崑曲的方向,我願意為崑曲守著,哪怕苦,哪怕窮,我都會守,守老師一輩子……」

  

  △柯軍捧起靴子,遞給楊陽

  戲裡,柯軍手捧靴子遞給楊陽,正寓意著要把未來的路交給下一代崑曲人,這是前輩對後輩的深情,更是對崑曲未來的期許。

  20年後回歸南京,柯軍帶先鋒崑曲回家

  2001年開始,柯軍因與有著「香港文化教父」之稱的榮念曾先生相遇,開啟了自己的崑曲實踐。此間二十年,柯軍與海外藝術家對話、碰撞、交流、合作,先後創作出《餘韻》《浮士德》《藏·奔》《新錄鬼簿》《夜奔》《邯鄲夢》等面目全新的崑曲劇場作品。這些劇先後在挪威、德國、義大利、日本、印度、中國香港等地上演,大獲好評。但至今,從未真正回到南京。

  

  △先鋒崑曲《餘韻》

  

  △先鋒崑曲《浮士德》

  2001年崑曲被列入世界非遺名錄後,迎來發展的小陽春,柯軍憑藉著公益崑曲周周演、演員個人專場制度等等舉措,為南京傳統戲劇觀眾市場做著自己的努力。「南京的崑曲氛圍好不容易起來了,我作為藝術家的個體探索暫時不宜在南京展示,我希望觀眾能先多了解純正傳統的崑曲是什麼樣。」

  而如今,南京的戲曲環境已有很大變化。「在城市的中心,用商業的場所闢出一塊地專門做小劇場,為戲曲服務,我覺得真的很難得。」柯軍說,南京的劇場環境早已多元、多樣,年輕一代的觀眾對傳統與創新的接納度都非常大,「只有我們不敢做的,沒有他們不敢想的」。

  柯軍希望,來小劇場看戲的人,都要帶著想法來,揣著感悟走,正如他一直秉持的探索精神。「藝術創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藝術家的理念。當代崑曲創作也需要觀念,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崑曲與當代對話,如何藉助現代劇場、現代技術推動最傳統的崑曲藝術與這個時代互動,這是我一直在實踐的事情。」

  對話柯軍——

  現代快報:這次在大華大戲院這樣的環境裡演出,跟以往有什麼不同?

  柯軍:這次在大華演出,這裡的環境還是一個電影院,並不是傳統意義上人們理解的小劇場,我就生出一個想法:讓我的作品走進電影院,不如就演一個電影院版的演出,因地制宜,且觸景生情。

  這個「景」指的是,近一個世紀前的文化人的那種情懷,特別是梅蘭芳先生還曾在這裡演過。看著眼前的景,自然而然也會要求自己,對於藝術有著更高的追求。

  現代快報:這次的《夜奔》有什麼看點,跟以往的版本有哪些區別呢?

  柯軍:你能看到,這部劇中,有一條紅的大帶,代表了連接、叛逆,還有束縛。有一對師徒,擁抱,推倒,祈拜。一推,代表了新斬殺舊,當代質問傳統。一抱,代表了血脈相通,相伴不舍。一拜,代表了過去與未來相知,我與我和解。

  為什麼說演先鋒劇好玩呢?因為你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有新的東西進來,你可以把新的感悟融合到作品中去。這一次我們最突出的是靴子,沒有靴子,該如何走出一條未來的路。這是我始終關心的問題。

  現代快報:您會擔心先鋒崑曲不被觀眾所理解嗎?

  柯軍:先鋒崑曲裡的探索並不是為了迎合觀眾,先鋒崑曲一直是很孤獨的,若是通過我一直在迎合,等到觀眾都看懂了,我可能會陷入一種迷茫。先鋒探索一定是一個藝術家獨立的思考,往上走,往遠走,走得越高、越遠,可能別人都看不見。等到別人都看見的時候,你可能向著更前方開始走了。所以,我要做的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堅持自己的藝術觀。

  我相信,藝術的發展就是一個圓的足跡,「最先鋒」最終是為了回歸「最傳統」。

  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王子揚 宋經緯/文 趙傑 王曦/攝

  (編輯 張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先鋒蘇州邂逅先鋒崑曲,這場沉浸式演出怎一個驚豔了得
    這一天,先鋒蘇州「邂逅」先鋒崑曲,花影重重清泉石上,還原了戲中的良辰美景似水流年。 這一天,先鋒崑曲「點亮」先鋒蘇州,細膩委婉高亢激昂,賦予了這山水之間一抹點睛的靈氣。 7月24日,由中共蘇州市委宣傳部、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指導,現代快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江蘇省蘇州崑劇院聯合主辦,江蘇文脈工作室承辦的「蘇州有請·素昆盛典」拉開帷幕。
  • 《夜奔》:一個轉身,我與愛人既是生離也是死別
    我記得,第一次看《夜奔》的時候真是啥都沒有看懂。只是追求情節,然後直至劇終。如今再看,仿佛看出了中年人的一抹悲涼。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崑曲中的兩個劇目,我在《霸王別姬》中聽過幾句《思凡》;我在《夜奔》中聽過幾句《夜奔》。望家鄉、去路遙,戲裡的林衝逼上梁山。而戲外那個也叫林衝的名角,卻在那個大雪天末路狂奔。
  • 北方崑曲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
    毛主席因為知道一些崑曲藝人參加革命進入了人藝,想起1921年在北大做圖書管理員時曾經看過韓世昌、白雲生演的《遊園驚夢》,於是特意請他們元宵節前夜去中南海演出,並提出「要帶堆花,按原來的演法,一句也不要改」的請求。得到消息的韓世昌趕緊從家中床底下找出當年演出的雲燈,再現了傳統花神的溢彩流光。那晚的演出還有侯永奎的《林衝夜奔》,侯玉山的《通天犀·坐山》,和田居麟的《思凡》。
  • 黃磊、劉若英主演電影《夜奔》:我與未婚妻愛上了同一個人
    又聽得哀哀猿叫」這是,崑曲傳統武生戲《夜奔》裡的一段詞,今天要講的電影就由這部戲開始~相識一場韋英兒(劉若英飾)是個十足的戲痴,她是燕京大學的英語老師,家境優渥。《夜奔》是她最喜歡的一齣戲,父親買下的戲園子「雲天樓」滿足了她的愛好,讓她能夠感受到戲曲裡的人情冷暖,戲裡人物的喜怒哀樂。榮慶班的《林衝夜奔》唱得最好,臺柱子林衝唱得常常爆滿。英兒在一次偶然中知道了臺上那個動作利落,唱腔動人的就是林衝,開心得不行。她像一個虔誠的小粉絲,敬佩這個在臺上瀟灑帥氣的林衝,甚至還夾雜了一點點說不明的愛意。
  • 武川潮|武義草昆:傳唱百年的崑曲遺脈
    被譽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已有600多年歷史。其分二支,一為「正昆」,詞曲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多為繁難、文雅的折子戲;二為「草昆」,刪繁就簡,化雅入俗,有著深厚的鄉土氣息,往往在農村草臺和祠堂內戲臺演出,觀眾多為尋常百姓、工匠雜役。崑曲在武川大地上流傳,便衍生出了一個全新的流派——武義草昆。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讀《大美崑曲》,能感受到一種強烈飽滿的情感在流動,就是作家對崑曲的愛,對崑曲藝術家的愛。楊守松是帶著一種深厚的情感來完成創作的。如果說《崑山之路》是一種理性意志引領作品思想的話,那麼《大美崑曲》則是以一種對美好藝術的敬畏之心來引領作品思考的。作家不僅是一個崑曲迷,還是一個崑曲專家。在這樣基礎上進行創作,材料可靠,情感真摯,思想到位,可信可讀。
  • 委員書房|王伯軍:津羽《我的崑曲+》讀後感
    津羽的老師、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用「勇氣、才氣、大氣」來評價她。12月20日下午,我參加了她的新書《我的崑曲+》發布會,並認真閱讀了全書,感覺是本好書,該書介紹了崑曲的有關知識,講述了「崑曲+」的智慧,有助於讀者致(良)知。知識一是對崑曲基本知識的介紹,包括崑曲盛世、崑曲折子戲、閨門旦、梳大頭、崑曲澎派藝術等。
  • 東方魔幻「人鬼情未了」——崑曲《牡丹亭》
    湯顯祖湯顯祖是江西臨川人,出身於中小地主家庭,萬曆十九年(1591年),因上書《論輔臣科臣疏》,直面抨擊朝政腐敗,主張革新政治,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被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但因痛恨朝廷所派礦監稅使向地方人民進行殘酷掠存的行為,棄官回家
  • 這本書帶你走進崑曲世界
    12月20日,崑曲澎派藝術傳人趙津羽新書《我的崑曲+:津羽講崑曲》在上海書城首發,崑曲藝術家張洵澎、作家王小鷹、上海戲曲中心總裁谷好好、上海非遺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秦來來等嘉賓,與發布會現場的崑曲愛好者及讀者共享一場新書盛會。
  • 青鳥想學唱崑曲!
    孫晶:我非常希望百戲之祖的崑曲可以一直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對於崑曲的責任感。「軒轅劍」IP是伴隨了我們成長的經典,遊戲與崑曲的結合也很有意義。這次創新合作讓我很感興趣。 周鑫:我認為崑曲是最古雅的戲曲之一,而《軒轅劍龍舞雲山》也是非常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的遊戲。雙方的結合,對我來說挺新穎的,有很大的收穫。
  • 打磨十年 北昆《紅樓夢》歸來
    今年,北方崑曲劇院製作的崑曲《紅樓夢》已經演到了第十個年頭。經過近十年上百場演出的打磨,12月2日、3日,該劇將以更為成熟的姿態登上北京天橋藝術中心的舞臺。一個是中國經典文學名著,一個是首批被聯合國評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曲種,兩者相遇成就了獲得文華獎的崑曲《紅樓夢》。北方崑曲劇院《紅樓夢》分為上下兩本,共5小時。以賈寶玉入世和離世為主線,展示了榮國府從興盛到衰敗的景象。該劇副導演楊帆介紹,已演出了上百場的《紅樓夢》是北昆的拳頭產品,所有主演始終全員堅守在舞臺上,一直和這部作品共同成長。
  • 這首歌讓崑曲在B站火了,它還不是「人」唱的
    崑曲入詞,無一字無來處《繁華唱遍》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家鄉看年邁阿婆表演崑曲的故事。 正如北宋詩人黃庭堅作詩講究引經據典,追求「無一字無來處」,作品中動畫和歌詞的每個細節都忠實還原了崑曲表演的精髓。歌曲開頭,畫面中出現一座古代的戲臺,其形制類似崑山崑曲博物館中的江南園林戲臺。
  • 600歲崑曲為何魅力不減
    其中,作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傳承,一直備受關注。您認為崑曲傳承的關鍵是什麼?蔡正仁: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到了「守正創新」,這四個字,不僅點出了戲曲傳承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戲以人傳。崑曲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藝術。不像有些行業可以靠書本學知識,崑曲靠的是演員代代相傳,靠老師教學生一招一式,這些東西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
  •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
    2020年貴陽收官大劇:28日晚白先勇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就問你來不來看?  不聞牡丹亭下事,怎知崑曲好聲音。崑曲精美的服飾裝扮,美妙的唱腔和唱詞,都有著動人心魄的魅力。我們不需要擔心自己看不懂崑曲,因為這種美深深吸引著每一個中國人。  崑曲《牡丹亭》青春版  400年前,《牡丹亭》在湯顯祖手中孕育而生;400年後,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製作,兩岸三地藝術家攜手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重新煥發生機。
  • 崑曲《紅娘》首演 立足原著再創作
    崑曲《紅娘》首演 立足原著再創作 滾動 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20-11-27 10:33:33 11
  • 甘肅演藝集團「周末有戲看」京劇《望兒樓》《林衝夜奔》《坐宮...
    陳韻竹飾演的竇太后 李超 攝8日記者獲悉,甘肅演藝集團「周末有戲看」惠民演出活動精彩不斷,本周末12日14:30開始,將有京劇《望兒樓》、《林衝夜奔》、《坐宮》三臺折子戲精彩上演。京劇《林衝夜奔》講的是林衝火燒草料場後,避官司,投奔柴進,柴贈書薦投梁山,林衝乘夜趲行。高俅差徐寧追之。王倫得信,使杜遷、宋萬至黃河渡口,接應林衝。徐寧追及,林衝還鬥不勝,杜、宋助之,殺退徐寧,同上梁山。京劇《坐宮》是京劇《四郎探母》中的其中一折。講的是北宋時,遼邦設「雙龍會」於幽州,邀宋太宗(光義)赴會議和。
  • 愛上崑曲 土生土長澳門姑娘成大三巴前「杜麗娘」
    「我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學崑曲。」李卉茵聊起和崑曲的緣分時,總是帶有一份自己都難以相信的神情,即便受邀登上央視戲曲春晚,一口氣接受了十幾二十個採訪,並像火箭般衝上熱搜,李卉茵也總是堅持,「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真的只是算是一個粉絲或是崑曲愛好者。」  和生長在長三角的女孩不同,李卉茵接觸崑曲的機會並不多。
  • 立足原著再創作 崑曲《紅娘》首演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鄭蕊)11月26日晚間,由北方崑曲劇院推出的崑曲《紅娘》於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正式首演。該作品通過對以崔鶯鶯和張生愛情為主線的《西廂記》進行剪裁、提煉,在立足原著的基礎上,擷取精華而創作的以紅娘為主角的新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