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一曲廣為傳唱、百聽不厭的「皂羅袍」,讓觀眾仿佛置身於那座春光燦爛卻寂寥落寞的大花園,體會杜麗娘身上的人性光輝。
12月20日,崑曲澎派藝術傳人趙津羽新書《我的崑曲+:津羽講崑曲》在上海書城首發,崑曲藝術家張洵澎、作家王小鷹、上海戲曲中心總裁谷好好、上海非遺文化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秦來來等嘉賓,與發布會現場的崑曲愛好者及讀者共享一場新書盛會。
有趣的是,科學家楊振寧也「跨界」推薦了這本書:「這是一本極好的崑曲入門讀物,我從中了解到許多中國文化的哲學和藝術背景。」
趙津羽(右)現場展現《牡丹亭》段落因杜麗娘與崑曲結緣崑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遺產豐富,詞樂典雅,表演抒情性強,是中國戲曲史上演化出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被稱為「百戲之師」。因其唱腔美、身段美、辭藻美,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極高境界,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在趙津羽的回憶裡,她與崑曲結緣,始於小時候杜麗娘的崑曲舞臺形象給她帶來的震撼。自此,如詩如畫的崑曲,就令她痴迷不已。等到真正穿上崑曲的雲衫、吟唱崑曲的曲詞、踏上崑曲的舞臺、塑造崑曲的經典人物,矢志不渝地將崑曲藝術傳諸四海,就成了她最大的心夢。所以,她逢人就想介紹崑曲,有契機便將崑曲中說不盡的美分享給聽眾。
在崑曲中,有不少不為常人所知的冷知識,在趙津羽筆下一一道來,例如崑曲中著名頭型「刨花水」,在唐代最為盛行。先用細竹絲紮成各式各樣的髮型輪廓,固定在頭上,然後用刨花水把頭髮浸溼,盤繞其上,再用細梳梳理得油光烏亮,待頭髮幹後自然定型,就製造出千姿百態美輪美奐的樣式。
又例如「點翠頭面」,用金銀製成各種昆蟲花卉,剪下翠鳥羽毛,挑選相匹配的硬毛或軟毛點進胎座,再鑲嵌各類珍珠寶石。除此之外,折子戲、閨門旦、昆歌、園林等相關常識,趙津雨也在書中一一普及。
「六百多年的崑曲藝術帶給觀眾的絕不只是在舞臺上的演出。」趙津羽認為,她希望崑曲能帶領人們慢慢探索歷史的寶庫,從一唱三嘆中練就精氣神,在佳作名篇裡看到真性情、玉精神,在舞袖翻飛中學會欣賞崑曲中真善美的力量。
現場讀者從崑曲中發現生活之美《我的崑曲+:津羽講崑曲》是趙津羽結合多年崑曲推廣實踐寫作的崑曲入門讀物,全書共十七講,分起、承、轉、合四個部分,從崑曲基本知識、經典劇目講解、崑曲在當下文化環境中的作用和意義等幾個方面,呈現出崑曲的審美意蘊、當代價值,以及在國際上的重要影響力。
趙津羽介紹,她幼年曾受京昆大師俞振飛點撥,受教於崑曲「武旦皇后」王芝泉,後拜在崑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門下,專工澎派閨門旦藝術。作為全國第一位全職崑曲推廣人,在此之前她就辭去工作,致力於傳承與傳播澎派閨門旦藝術,並面向全國推廣崑曲。
在崑曲藝術家蔡正仁眼中,他「看著津羽長大,她從一個十二歲就開始熱愛崑曲,痴迷崑曲的小女孩,到這幾十年中把熱愛幹成了職業,熬成了事業,為崑曲的傳承與傳播盡心竭力」。上海非遺文化保護工作專家會委員秦來來表示:「這十多年不說她『單槍匹馬』,至少也是勢單力孤;可是趙津羽帶著她團隊的幾位夥伴堅定地行走在這條路上,像那些『護薪火、傳薪火』的崑曲前輩一樣,堅定地走著。」
在新書首發現場,張洵澎感慨:「津羽堅持不懈地把崑曲藝術推向更大的天地;一輩子一件事,講我們共同的崑曲故事。」在她眼中,學生趙津羽不僅是職業崑曲推廣人,也是一位有著豐富舞臺演出經驗的崑曲閨門旦演員。從杜麗娘到百花公主,再到《紅梨記》中的謝素秋,趙津羽的扮相亮麗嫵媚,嗓音柔美清脆,柔中帶剛,極具人物塑造力。
「把崑曲當規矩,能教孩子學會尊重與謙遜,明白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把崑曲當功夫,年青人行為舉止能變得婉約大方,老年人即使到了杖朝之年也能活力十足;把崑曲當詩詞,能構建起自己的詩意生活空間;把崑曲當標準,能令企業更推崇匠心精神,追逐產品與服務的精益求精,因為每一個戲曲人都是先有臺下十年功,才有臺上一分鐘的精彩。」趙津羽認為,她希望更多讀者能用崑曲之美充實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培養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一顆欣賞美的心靈和一雙創造美的雙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