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崑曲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

2020-12-15 騰訊網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在這個標誌著中華民族洗刷屈辱歷史、結束百年戰亂、重新屹立於世界的偉大時刻,本已瀕臨絕境、奄奄一息的中華藝術瑰寶——國劇崑曲也迎來了重整河山、煥發生機的嶄新時代。

1957年6月22日,由新中國文化部組織推動,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籤發院長任命書,北方崑曲劇院正式成立。作為國家高規格組建的專業崑曲劇院,這個特殊身份亦使北崑劇院的命運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連,此後她在歷史舞臺上演的悲歡離合,既有中國政治風雲的折射,也呈現了時代變幻的縮影。

伴隨著共和國七十一年的風雨歷程,北方崑曲也是多歷磨難、幾經沉浮,但她憑著一份鍥而不捨、執著堅守的獻身精神,一次次地完成了生命的重構,藝術的傳續,用一代代北昆人的不懈追求、薪火相傳書寫了北方崑曲跌宕起伏、砥礪奮進的時代傳奇。

新中國成立 吹響北方崑曲「集結號」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成為北方崑曲起死回生的重要契機。華北文工團秘書長金紫光作為北平市文化接管大員,憑著他對崑曲有著濃厚感情決心要找回失散的昆弋老藝人,把他們請回來,保住北方崑曲,為新中國文藝事業貢獻力量。」

自此,回歸後的昆弋老藝人們加入了新成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中國古典舞的教學。韓世昌、白雲生、侯玉山、侯永奎、馬祥麟、侯炳武、白玉珍等等北昆的老一輩藝術家都拿出自己的「絕活」,悉心傳授給「老人藝」劇院的每一位學生,包括後來演話劇的于是之,演舞劇的趙青、孫玳璋、陳愛蓮等著名演員都學過崑曲,他們的舞臺基本功也都得益於老先生們的真心傳授。

建國初期北昆昆弋大師們最重要的演出是1950年和1951年的元宵節晚會,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專場演出崑曲。毛主席因為知道一些崑曲藝人參加革命進入了人藝,想起1921年在北大做圖書管理員時曾經看過韓世昌、白雲生演的《遊園驚夢》,於是特意請他們元宵節前夜去中南海演出,並提出「要帶堆花,按原來的演法,一句也不要改」的請求。得到消息的韓世昌趕緊從家中床底下找出當年演出的雲燈,再現了傳統花神的溢彩流光。那晚的演出還有侯永奎的《林衝夜奔》,侯玉山的《通天犀·坐山》,和田居麟的《思凡》。第二年再演時侯玉山的戲改為《嫁妹》。

中央政府關照 催生北崑劇院

1956年,崑曲《十五貫》晉京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毛主席看後說道:「像這樣的劇種不能任其自生自滅。」正是這句話救活了崑曲,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從「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正式宣告了古老崑曲的涅槃重生。周恩來總理也對古典崑劇藝術給予了高度關注,並讚譽崑曲是中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支蘭花。在此精神指導下,中國崑曲史上從未有過的「南北崑劇觀摩演出」壯舉,於1956年11月在上海舉行。

這次會演,為久疏舞臺、身懷絕技的守藝人吹響了集結號;為搶救經典、復排名劇的老戲碼敲起開場鑼;為生生不息、薪水相傳的繼承者遞出接力棒;它不僅為中國戲劇史寫下光輝的一頁,也為日後國家級崑曲劇院——北方崑曲劇院的誕生,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奠基作用。

1957年6月22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崑曲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在京成立,建院典禮在文化部大廳舉行,由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主持,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代表周恩來總理和國務院向劇院成立表示祝賀,並在成立大會上就如何發展崑曲藝術問題作了重要講話。

北方崑曲的旗幟性代表韓世昌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並接受了周恩來總理親筆籤署的任命書。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北方崑曲劇院的建院方針是「繼承與發展崑曲藝術。以演出為主,並結合演出進行傳統劇目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條件許可時並進行革新的嘗試」。

緊跟時代步伐 創排經典現代戲

作為中國北方唯一的專業崑曲院團,北崑劇院的藝術風格可謂獨樹一幟,底蘊深厚。北方崑曲由來已久,脫胎宋元院本雜劇,承繼明清宮廷崑劇,至近代流變為三大流派。一是源於宮廷戲班和太監為主的內學所傳承的京朝派;一是王府內保存的昆弋班以及後來散落到京東、京南的昆弋班所形成的昆弋派;一是南方藝人來京,並經過曲家傳播形成的南派,這三支力量綜合形成了北方崑曲的藝術風格。

1958年是新中國歷史上風雲激蕩的一年,社會上人人「大躍進」,文藝界也不得不「放衛星」。《紅霞》作為北崑劇院用古典崑劇藝術創造出的第一部革命現代戲,只用了15天時間就完成了從劇本整理到排演的全過程。

1958年8月9日,崑曲《紅霞》在西單劇場首演。演出的效果非常轟動,周恩來特意調《紅霞》進中南海演出,看完戲接見演職員,給予積極鼓勵:「《紅霞》的演出,給崑曲開闢了一條新路!」

為了貫徹實施周恩來總理向北崑劇院提出的「既演出優秀傳統戲,也要演出新編歷史劇,還要演出革命現代戲」的「三並舉」方針,在平定西藏叛亂後劇院排演了《文成公主》;三年自然災害時,毛主席提倡臥薪嘗膽精神,北昆即演出《吳越春秋》。為了以革命傳統教育廣大群眾,北昆排演了《江姐》《奇襲白虎團》《飛奪瀘定橋》,移植了《瓊花》《紅嫂》《血淚塘》等現代戲。此外,北昆還演出了《李慧娘》、《晴雯》,以及創造了50年長演不衰傳奇的新編歷史劇《千裡送京娘》等。

1966年2月,北崑劇院被江青假借毛主席的名義強行解散,剛剛恢復生機的北方崑曲與新生的共和國一樣,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融入改革浪潮 復興崑曲初心

隨著文革結束,全國各級單位都在撥亂反正,落實政策,萬馬齊喑的文藝界也開始復甦,斷檔十餘年的北方崑曲重現生機。

此時,在京劇「樣板戲」中挑大梁的原北昆成員們紛紛要求恢復北昆建制,並邀請散落在各地的原北崑劇院演職員歸隊。他們在很短時間復排了北昆的傳統折子戲。1979年3月,檢驗北昆能否恢復建院的關鍵演出在政協禮堂舉行。《武松打店》、《千裡送京娘》、《斷橋》、《夜奔》一經上演便引起轟動,讓社會上流傳的「北昆已經無人」的說法不攻自破。4月,經文化部和北京市委批准,北方崑曲劇院正式恢復建制。

而復院演出的第一部大戲是《李慧娘》,這部令北昆遭受滅頂之災、厄運牽連上百人的優秀劇目終於重見天日,使長期蒙受冤屈的北昆老藝術家們得以平反昭雪。

第二年,關於「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成為解放思想的社會熱點,在此背景下,北崑劇院適時推出了復院後的新編大戲《血濺美人圖》。這部戲既保持了崑曲獨有的藝術風格,又能為廣大觀眾所欣賞。隨後,這齣戲被搬上銀幕,成為文革後第一部崑曲電影,同時出版了同名連環畫,轟動一時。在改革剛剛開始之時,北昆此舉可謂開創先河。

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國家各個領域的開放與復興,北崑劇院也迎來了她新一輪的黃金髮展期。北昆率先排演了全本傳統崑曲名著《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將「足以與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與作家的偉大作品相媲美的中國古典戲劇珍品」活在了今天的舞臺上。與此同時,一批正值藝術成熟期的演員,如侯少奎、洪雪飛、蔡瑤銑、許鳳山、馬玉森等,也扛起了北方崑曲的旗幟。這一時期的北崑劇院,按照繼承與革新相結合,演出與研究相結合,又接連創作和改編演出了《春江琴魂》、《共和之劍》、《宗澤交印》、《南唐遺事》等一批新編歷史劇,在業界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著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崑曲藝術也經受著強烈陣痛。儘管經歷社會變革的暴風驟雨,但北昆的藝術之火併未熄滅,堅守在崑曲舞臺一線的北昆人開始把崑曲推向世界,洪雪飛主演的《夕鶴》把日本的古老藝術搬上崑曲舞臺;侯少奎以《夜奔》、《單刀會》把北昆經典的武生戲表現得淋漓盡致,情動海峽兩岸;楊鳳一用中國古典藝術演繹《杜蘭朵》,震撼義大利羅馬歌劇院。正是這些在世態百變面前執著堅守,在名利誘惑面前不忘初心的北昆藝術家們,憑著對舞臺藝術的那份至誠濃情與熱愛,才使得北方崑曲雖歷經磨難,卻一直百折不催,薪火不熄,傳承不絕。

見證大國崛起 追夢崑曲榮耀

終於,有著600多年嬗遞傳承的中國崑曲,收穫了歷史機遇最好的饋贈。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評委會全票通過的方式,授予中國崑曲為「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苦苦求索的崑曲人終於以頑強的努力贏得了全世界的首肯,業界的有識之士強烈感受到崑曲迎來了時代的轉折點,抓住機遇,在逆境中奮起,崑曲將迎來美好的明天。

同年10月,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崑曲不再是文字和紙面上的藝術作品,北方崑曲劇院魏春榮、馬寶旺、史紅梅、董紅鋼等一行20多人,在院長劉宇宸的帶領下,把中國真正「活著」的崑曲帶到世界面前。魏春榮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們在後臺化妝時氣氛就比以往嚴肅,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演出」,當演完《活捉》下場時,魏春榮的第一個反應是:「我第一次聽到什麼叫雷鳴般的掌聲,非常震撼。」後臺的同仁聽到這樣的掌聲也鬆了口氣,說明臺下觀眾聽懂了崑曲,欣賞崑曲。之後,史紅梅的《遊園驚夢》和董紅鋼的《鍾馗嫁妹》也都非常成功。演出結束後,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和其他官員主動上臺來要求與演員們合影留念。

當崑曲在世界藝術殿堂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也使中國崑曲人重拾信心。2003年,北崑劇院在崑曲復甦的大背景下,精心改編製作了宋元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使一部沉睡了八百年的古老劇目重新獲得了舞臺生命,它的改編演出「延長」了崑劇的歷史,也帶來了崑曲在民間的「復活」,此劇的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均達到了很高水平。在京公演後,立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並在隨後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榮膺「文華新劇目獎」。

此後幾年,北方崑曲劇院逐漸完成了領導崗位的更新換代,藝術傳承的新老交替和演出形式的市場探索,終於迎來了厚積薄發、好戲連臺、創新飛躍的輝煌時期。

2009年,中國崑曲界又爆石破天驚之舉,第一位由全院職工投票選舉的「公選院長」順利誕生,正值演藝生涯巔峰的楊鳳一以壓倒性票數,眾望所歸地當選北方崑曲劇院新任院長。而以她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都是從業多年的「戲曲內行」,他們懂戲、懂人、懂創作、懂管理,上任伊始便一掃劇團往日沉悶的陰霾,帶領北昆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2010年,北昆又推出創新舉措,為醞釀多年的原創巨製崑曲《紅樓夢》,舉辦全國演員電視海選,此舉不僅賺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光,而且憑著高質量的藝術表現,實現了摘取包括文華大獎在內的國內11個戲曲大獎的全滿貫。

2014年,北崑劇院以東道主身份組織了中國所有崑曲院團參加的《牡丹亭》演出盛宴,其中由北昆策劃執行的「大師版《牡丹亭》」,把18位國寶級崑曲藝術家聚集一處,聯袂同臺,創造了轟動業界的票房奇蹟。

如今,北方崑曲劇院以平均每年創排兩齣大戲、上演十臺傳統劇目的演出頻率,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崑曲的領軍院團。《續琵琶》《董小宛》《李清照》《孔子之入衛銘》《飛奪瀘定橋》《臨川四夢》《趙氏孤兒》《榮寶齋》等一系列原創和新編大戲,都贏來滿堂喝彩。

回顧北方崑曲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可以說,北崑劇院就是在新中國中央政府及領導人的直接關照和大力扶持下誕生的,她是新中國文藝發展的見證者,國運興,她亦興。作為一項古老的活態藝術,在未來,她也將完成歷史性的蛻變,在傳統的根基上,與國家和時代同步,迎來自己的輝煌與榮耀。

相關焦點

  • 同呼吸,共命運!疫情當前,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大「疫」當前,同呼吸,共命運!我們相信英雄的武漢,信任盛世的中國!
  • 黎春秋:群團工作要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黎春秋強調,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群團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重要精神,將其作為做好新時代群團工作的根本遵循,抓好黨的群團工作,保證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會上,市委統戰部、黨校、總工會、團市委、婦聯、工商聯等6個部門分別作了匯報發言;人武部、檔案館、機關後勤中心、殘聯、紅十字會等5個部門分別作了書面發言。
  • 廣美建築藝術設計學院十周年:和城市發展同呼吸、共命運
    正如建築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沈康所說:「設計學科是和城市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白駒過隙,從這所藝術殿堂誕生出無數改變廣州乃至中國城市面貌的優秀作品,培養出一屆屆優秀設計人才。為了回顧學科數十載的發展歷程,總結了最近十年教學成果,該學院於近日舉辦「問向·十年」教學成果展。
  • 崑曲《紅娘》首演 立足原著再創作
    崑曲《紅娘》首演 立足原著再創作 滾動 來源:北京商報      時間:2020-11-27 10:33:33 11
  • 立足原著再創作 崑曲《紅娘》首演
    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鄭蕊)11月26日晚間,由北方崑曲劇院推出的崑曲《紅娘》於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正式首演。該作品通過對以崔鶯鶯和張生愛情為主線的《西廂記》進行剪裁、提煉,在立足原著的基礎上,擷取精華而創作的以紅娘為主角的新劇目。
  • 2020年終專稿丨心手相牽,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
    2020年終專稿|心手相牽,同呼吸共命運的家國情懷來源︰解放軍報作者︰張文文責任編輯︰劉上靖2020-12-18 06:492020年,疫情籠罩之下,海內外中華兒女心手相牽、風雨偕行,用一份份愛心、牽掛和幫助,體現了同呼吸、共命運的同胞親情和家國情懷。「健康包」傳遞溫暖醫用口罩、消毒液、消毒濕巾……這些急需的防疫物資,裝滿了祖國母親向海外留學生調配的數十萬份「健康包」。海外疫情暴發以來,世界各地口罩等防疫物資十分短缺。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讀《大美崑曲》,能感受到一種強烈飽滿的情感在流動,就是作家對崑曲的愛,對崑曲藝術家的愛。楊守松是帶著一種深厚的情感來完成創作的。如果說《崑山之路》是一種理性意志引領作品思想的話,那麼《大美崑曲》則是以一種對美好藝術的敬畏之心來引領作品思考的。作家不僅是一個崑曲迷,還是一個崑曲專家。在這樣基礎上進行創作,材料可靠,情感真摯,思想到位,可信可讀。
  • 青鳥想學唱崑曲!
    孫晶:我非常希望百戲之祖的崑曲可以一直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對於崑曲的責任感。「軒轅劍」IP是伴隨了我們成長的經典,遊戲與崑曲的結合也很有意義。這次創新合作讓我很感興趣。 周鑫:我認為崑曲是最古雅的戲曲之一,而《軒轅劍龍舞雲山》也是非常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的遊戲。雙方的結合,對我來說挺新穎的,有很大的收穫。
  • 聯播+ | 誓言-新聞中心-北方網
    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始終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習近平總書記的人民情懷深扎於人民的大地從雪域高原到烏蒙山區從秦巴腹地到西南邊陲
  • 這首歌讓崑曲在B站火了,它還不是「人」唱的
    崑曲入詞,無一字無來處《繁華唱遍》講的是一個小女孩在家鄉看年邁阿婆表演崑曲的故事。 正如北宋詩人黃庭堅作詩講究引經據典,追求「無一字無來處」,作品中動畫和歌詞的每個細節都忠實還原了崑曲表演的精髓。歌曲開頭,畫面中出現一座古代的戲臺,其形制類似崑山崑曲博物館中的江南園林戲臺。
  • 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然而,今天我們都覺得京劇是一種很高雅的文化了,我們平常人不經過深入了解都聽不太懂了,其實中國古典戲曲中還有一種類別才是真正的雅文化,那就是崑曲。從時間上來說,崑曲的誕生比京劇要早上幾百年,崑曲最初是種地方戲曲。
  • 600歲崑曲為何魅力不減
    其中,作為「百戲之祖」的崑曲傳承,一直備受關注。您認為崑曲傳承的關鍵是什麼?蔡正仁: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到了「守正創新」,這四個字,不僅點出了戲曲傳承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戲以人傳。崑曲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藝術。不像有些行業可以靠書本學知識,崑曲靠的是演員代代相傳,靠老師教學生一招一式,這些東西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
  • 先鋒崑曲二十年,柯軍帶《夜奔》回家
    楊陽也把自己的想法和決心一併託出:「我堅定了我堅守崑曲的方向,我願意為崑曲守著,哪怕苦,哪怕窮,我都會守,守老師一輩子……」    20年後回歸南京,柯軍帶先鋒崑曲回家  2001年開始,柯軍因與有著「香港文化教父」之稱的榮念曾先生相遇,開啟了自己的崑曲實踐。此間二十年,柯軍與海外藝術家對話、碰撞、交流、合作,先後創作出《餘韻》《浮士德》《藏·奔》《新錄鬼簿》《夜奔》《邯鄲夢》等面目全新的崑曲劇場作品。
  • 武川潮|武義草昆:傳唱百年的崑曲遺脈
    徐鳳鰲自幼酷愛崑曲,經常在其叔開辦的昆班學戲,唱工花臉,又在陶村結識了同樣鍾情崑曲、能吹昆笛的陶雲芳,兩人志趣相投,決定讓崑曲在陶村落地生根。1909年,徐鳳鰲聯合陶雲芳在徐鳳鰲家中創辦了「儒琴堂」坐唱班,吸納了十六七名本村崑劇愛好者,可以坐唱《荊釵記·拷梅》、《浣紗記·吳王採蓮》等30多出劇目。至此,陶村發出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聲崑腔。
  • 委員書房|王伯軍:津羽《我的崑曲+》讀後感
    津羽的老師、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張洵澎用「勇氣、才氣、大氣」來評價她。12月20日下午,我參加了她的新書《我的崑曲+》發布會,並認真閱讀了全書,感覺是本好書,該書介紹了崑曲的有關知識,講述了「崑曲+」的智慧,有助於讀者致(良)知。知識一是對崑曲基本知識的介紹,包括崑曲盛世、崑曲折子戲、閨門旦、梳大頭、崑曲澎派藝術等。
  • 東方魔幻「人鬼情未了」——崑曲《牡丹亭》
    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有著「百戲之祖」的美稱。它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崑曲唱腔柔美,唱詞優雅,受到當時江南文人墨客的追捧。至明代萬曆年間,崑曲受到皇室的認可,成為官方戲曲門類,在同時期也湧現出大量優秀劇本。
  • 愛上崑曲 土生土長澳門姑娘成大三巴前「杜麗娘」
    「我也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學崑曲。」李卉茵聊起和崑曲的緣分時,總是帶有一份自己都難以相信的神情,即便受邀登上央視戲曲春晚,一口氣接受了十幾二十個採訪,並像火箭般衝上熱搜,李卉茵也總是堅持,「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真的只是算是一個粉絲或是崑曲愛好者。」  和生長在長三角的女孩不同,李卉茵接觸崑曲的機會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