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在北京隆重舉行。在這個標誌著中華民族洗刷屈辱歷史、結束百年戰亂、重新屹立於世界的偉大時刻,本已瀕臨絕境、奄奄一息的中華藝術瑰寶——國劇崑曲也迎來了重整河山、煥發生機的嶄新時代。
1957年6月22日,由新中國文化部組織推動,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籤發院長任命書,北方崑曲劇院正式成立。作為國家高規格組建的專業崑曲劇院,這個特殊身份亦使北崑劇院的命運與國運的興衰緊密相連,此後她在歷史舞臺上演的悲歡離合,既有中國政治風雲的折射,也呈現了時代變幻的縮影。
伴隨著共和國七十一年的風雨歷程,北方崑曲也是多歷磨難、幾經沉浮,但她憑著一份鍥而不捨、執著堅守的獻身精神,一次次地完成了生命的重構,藝術的傳續,用一代代北昆人的不懈追求、薪火相傳書寫了北方崑曲跌宕起伏、砥礪奮進的時代傳奇。
新中國成立 吹響北方崑曲「集結號」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成為北方崑曲起死回生的重要契機。華北文工團秘書長金紫光作為北平市文化接管大員,憑著他對崑曲有著濃厚感情決心要找回失散的昆弋老藝人,把他們請回來,保住北方崑曲,為新中國文藝事業貢獻力量。」
自此,回歸後的昆弋老藝人們加入了新成立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中國古典舞的教學。韓世昌、白雲生、侯玉山、侯永奎、馬祥麟、侯炳武、白玉珍等等北昆的老一輩藝術家都拿出自己的「絕活」,悉心傳授給「老人藝」劇院的每一位學生,包括後來演話劇的于是之,演舞劇的趙青、孫玳璋、陳愛蓮等著名演員都學過崑曲,他們的舞臺基本功也都得益於老先生們的真心傳授。
建國初期北昆昆弋大師們最重要的演出是1950年和1951年的元宵節晚會,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國家領導人專場演出崑曲。毛主席因為知道一些崑曲藝人參加革命進入了人藝,想起1921年在北大做圖書管理員時曾經看過韓世昌、白雲生演的《遊園驚夢》,於是特意請他們元宵節前夜去中南海演出,並提出「要帶堆花,按原來的演法,一句也不要改」的請求。得到消息的韓世昌趕緊從家中床底下找出當年演出的雲燈,再現了傳統花神的溢彩流光。那晚的演出還有侯永奎的《林衝夜奔》,侯玉山的《通天犀·坐山》,和田居麟的《思凡》。第二年再演時侯玉山的戲改為《嫁妹》。
中央政府關照 催生北崑劇院
1956年,崑曲《十五貫》晉京演出獲得巨大成功,毛主席看後說道:「像這樣的劇種不能任其自生自滅。」正是這句話救活了崑曲,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從「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正式宣告了古老崑曲的涅槃重生。周恩來總理也對古典崑劇藝術給予了高度關注,並讚譽崑曲是中國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支蘭花。在此精神指導下,中國崑曲史上從未有過的「南北崑劇觀摩演出」壯舉,於1956年11月在上海舉行。
這次會演,為久疏舞臺、身懷絕技的守藝人吹響了集結號;為搶救經典、復排名劇的老戲碼敲起開場鑼;為生生不息、薪水相傳的繼承者遞出接力棒;它不僅為中國戲劇史寫下光輝的一頁,也為日後國家級崑曲劇院——北方崑曲劇院的誕生,起到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奠基作用。
1957年6月22日,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崑曲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在京成立,建院典禮在文化部大廳舉行,由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主持,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代表周恩來總理和國務院向劇院成立表示祝賀,並在成立大會上就如何發展崑曲藝術問題作了重要講話。
北方崑曲的旗幟性代表韓世昌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並接受了周恩來總理親筆籤署的任命書。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北方崑曲劇院的建院方針是「繼承與發展崑曲藝術。以演出為主,並結合演出進行傳統劇目的發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條件許可時並進行革新的嘗試」。
緊跟時代步伐 創排經典現代戲
作為中國北方唯一的專業崑曲院團,北崑劇院的藝術風格可謂獨樹一幟,底蘊深厚。北方崑曲由來已久,脫胎宋元院本雜劇,承繼明清宮廷崑劇,至近代流變為三大流派。一是源於宮廷戲班和太監為主的內學所傳承的京朝派;一是王府內保存的昆弋班以及後來散落到京東、京南的昆弋班所形成的昆弋派;一是南方藝人來京,並經過曲家傳播形成的南派,這三支力量綜合形成了北方崑曲的藝術風格。
1958年是新中國歷史上風雲激蕩的一年,社會上人人「大躍進」,文藝界也不得不「放衛星」。《紅霞》作為北崑劇院用古典崑劇藝術創造出的第一部革命現代戲,只用了15天時間就完成了從劇本整理到排演的全過程。
1958年8月9日,崑曲《紅霞》在西單劇場首演。演出的效果非常轟動,周恩來特意調《紅霞》進中南海演出,看完戲接見演職員,給予積極鼓勵:「《紅霞》的演出,給崑曲開闢了一條新路!」
為了貫徹實施周恩來總理向北崑劇院提出的「既演出優秀傳統戲,也要演出新編歷史劇,還要演出革命現代戲」的「三並舉」方針,在平定西藏叛亂後劇院排演了《文成公主》;三年自然災害時,毛主席提倡臥薪嘗膽精神,北昆即演出《吳越春秋》。為了以革命傳統教育廣大群眾,北昆排演了《江姐》《奇襲白虎團》《飛奪瀘定橋》,移植了《瓊花》《紅嫂》《血淚塘》等現代戲。此外,北昆還演出了《李慧娘》、《晴雯》,以及創造了50年長演不衰傳奇的新編歷史劇《千裡送京娘》等。
1966年2月,北崑劇院被江青假借毛主席的名義強行解散,剛剛恢復生機的北方崑曲與新生的共和國一樣,遭遇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融入改革浪潮 復興崑曲初心
隨著文革結束,全國各級單位都在撥亂反正,落實政策,萬馬齊喑的文藝界也開始復甦,斷檔十餘年的北方崑曲重現生機。
此時,在京劇「樣板戲」中挑大梁的原北昆成員們紛紛要求恢復北昆建制,並邀請散落在各地的原北崑劇院演職員歸隊。他們在很短時間復排了北昆的傳統折子戲。1979年3月,檢驗北昆能否恢復建院的關鍵演出在政協禮堂舉行。《武松打店》、《千裡送京娘》、《斷橋》、《夜奔》一經上演便引起轟動,讓社會上流傳的「北昆已經無人」的說法不攻自破。4月,經文化部和北京市委批准,北方崑曲劇院正式恢復建制。
而復院演出的第一部大戲是《李慧娘》,這部令北昆遭受滅頂之災、厄運牽連上百人的優秀劇目終於重見天日,使長期蒙受冤屈的北昆老藝術家們得以平反昭雪。
第二年,關於「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成為解放思想的社會熱點,在此背景下,北崑劇院適時推出了復院後的新編大戲《血濺美人圖》。這部戲既保持了崑曲獨有的藝術風格,又能為廣大觀眾所欣賞。隨後,這齣戲被搬上銀幕,成為文革後第一部崑曲電影,同時出版了同名連環畫,轟動一時。在改革剛剛開始之時,北昆此舉可謂開創先河。
上世紀八十年代,伴隨著國家各個領域的開放與復興,北崑劇院也迎來了她新一輪的黃金髮展期。北昆率先排演了全本傳統崑曲名著《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將「足以與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與作家的偉大作品相媲美的中國古典戲劇珍品」活在了今天的舞臺上。與此同時,一批正值藝術成熟期的演員,如侯少奎、洪雪飛、蔡瑤銑、許鳳山、馬玉森等,也扛起了北方崑曲的旗幟。這一時期的北崑劇院,按照繼承與革新相結合,演出與研究相結合,又接連創作和改編演出了《春江琴魂》、《共和之劍》、《宗澤交印》、《南唐遺事》等一批新編歷史劇,在業界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大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著中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崑曲藝術也經受著強烈陣痛。儘管經歷社會變革的暴風驟雨,但北昆的藝術之火併未熄滅,堅守在崑曲舞臺一線的北昆人開始把崑曲推向世界,洪雪飛主演的《夕鶴》把日本的古老藝術搬上崑曲舞臺;侯少奎以《夜奔》、《單刀會》把北昆經典的武生戲表現得淋漓盡致,情動海峽兩岸;楊鳳一用中國古典藝術演繹《杜蘭朵》,震撼義大利羅馬歌劇院。正是這些在世態百變面前執著堅守,在名利誘惑面前不忘初心的北昆藝術家們,憑著對舞臺藝術的那份至誠濃情與熱愛,才使得北方崑曲雖歷經磨難,卻一直百折不催,薪火不熄,傳承不絕。
見證大國崛起 追夢崑曲榮耀
終於,有著600多年嬗遞傳承的中國崑曲,收穫了歷史機遇最好的饋贈。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評委會全票通過的方式,授予中國崑曲為「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苦苦求索的崑曲人終於以頑強的努力贏得了全世界的首肯,業界的有識之士強烈感受到崑曲迎來了時代的轉折點,抓住機遇,在逆境中奮起,崑曲將迎來美好的明天。
同年10月,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崑曲不再是文字和紙面上的藝術作品,北方崑曲劇院魏春榮、馬寶旺、史紅梅、董紅鋼等一行20多人,在院長劉宇宸的帶領下,把中國真正「活著」的崑曲帶到世界面前。魏春榮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們在後臺化妝時氣氛就比以往嚴肅,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意義重大的演出」,當演完《活捉》下場時,魏春榮的第一個反應是:「我第一次聽到什麼叫雷鳴般的掌聲,非常震撼。」後臺的同仁聽到這樣的掌聲也鬆了口氣,說明臺下觀眾聽懂了崑曲,欣賞崑曲。之後,史紅梅的《遊園驚夢》和董紅鋼的《鍾馗嫁妹》也都非常成功。演出結束後,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和其他官員主動上臺來要求與演員們合影留念。
當崑曲在世界藝術殿堂確立了自己的位置,也使中國崑曲人重拾信心。2003年,北崑劇院在崑曲復甦的大背景下,精心改編製作了宋元南戲《宦門子弟錯立身》,使一部沉睡了八百年的古老劇目重新獲得了舞臺生命,它的改編演出「延長」了崑劇的歷史,也帶來了崑曲在民間的「復活」,此劇的觀賞價值和學術價值均達到了很高水平。在京公演後,立刻引起社會強烈反響,並在隨後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上榮膺「文華新劇目獎」。
此後幾年,北方崑曲劇院逐漸完成了領導崗位的更新換代,藝術傳承的新老交替和演出形式的市場探索,終於迎來了厚積薄發、好戲連臺、創新飛躍的輝煌時期。
2009年,中國崑曲界又爆石破天驚之舉,第一位由全院職工投票選舉的「公選院長」順利誕生,正值演藝生涯巔峰的楊鳳一以壓倒性票數,眾望所歸地當選北方崑曲劇院新任院長。而以她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都是從業多年的「戲曲內行」,他們懂戲、懂人、懂創作、懂管理,上任伊始便一掃劇團往日沉悶的陰霾,帶領北昆進入跨越式發展的快車道。
2010年,北昆又推出創新舉措,為醞釀多年的原創巨製崑曲《紅樓夢》,舉辦全國演員電視海選,此舉不僅賺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目光,而且憑著高質量的藝術表現,實現了摘取包括文華大獎在內的國內11個戲曲大獎的全滿貫。
2014年,北崑劇院以東道主身份組織了中國所有崑曲院團參加的《牡丹亭》演出盛宴,其中由北昆策劃執行的「大師版《牡丹亭》」,把18位國寶級崑曲藝術家聚集一處,聯袂同臺,創造了轟動業界的票房奇蹟。
如今,北方崑曲劇院以平均每年創排兩齣大戲、上演十臺傳統劇目的演出頻率,當仁不讓地成為中國崑曲的領軍院團。《續琵琶》《董小宛》《李清照》《孔子之入衛銘》《飛奪瀘定橋》《臨川四夢》《趙氏孤兒》《榮寶齋》等一系列原創和新編大戲,都贏來滿堂喝彩。
回顧北方崑曲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可以說,北崑劇院就是在新中國中央政府及領導人的直接關照和大力扶持下誕生的,她是新中國文藝發展的見證者,國運興,她亦興。作為一項古老的活態藝術,在未來,她也將完成歷史性的蛻變,在傳統的根基上,與國家和時代同步,迎來自己的輝煌與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