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2020-12-14 江湖談客s

近年來,江湖上頗興起一股國學復興的熱潮,詩詞茶道、讀經讀史、學書學劍、拱手作揖等古老文化似乎都在如火如荼地掀起一股群眾關注的狂瀾,有時甚至演化成螢屏內外、自媒體上下的全民文化盛宴,或者僅僅是一場狂歡而已,這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比如有些封建糟粕的弟子規、女訓女則等都有人煞有介事地奉行了起來。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

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又比如川劇的花臉,每次大型晚會若要表演戲劇,來他一手經典的川劇大變臉,氣氛頓時迎上高潮。其他諸如黃梅戲、豫劇、秦腔等,各有特色,各佔勝場。然而,今天我們都覺得京劇是一種很高雅的文化了,我們平常人不經過深入了解都聽不太懂了,其實中國古典戲曲中還有一種類別才是真正的雅文化,那就是崑曲。

從時間上來說,崑曲的誕生比京劇要早上幾百年,崑曲最初是種地方戲曲。我們知道元代不是盛行雜劇嘛,雜劇普遍的內容是四折一楔子,很少有突破其藩籬的,不過藝術成就最高的《西廂記》是二十折,雜劇屬於北方戲曲。雖然雜劇當時很有一統曲壇的氣象,不過南方戲曲也在蓬勃發展之中,元代就有了著名的「四大南戲」,即「荊劉拜殺」。到了明朝,曲壇上雜劇就不再是主流了,南戲開始厚積薄發,並最終誕生了一個新的品種的戲劇,即著名的明傳奇。

明傳奇,與唐傳奇不同,唐傳奇是小說發展成熟的一種過渡形式,而明傳奇則是戲曲發展到特別文雅化的一種形式,與雜劇相比特點,或者說是優點,至少有三:

一是內容廣博的多,前面說過雜劇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傳奇就不同了,動不動就幾十齣(出和折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不過雜劇習慣說折,傳奇習慣用出),所以在明清時代,傳奇演出半天一天的時間還演不完呢!那怎麼辦呢?一般就會選擇演出其中一出或者幾齣特別精彩特別著名的,比如《牡丹亭》大家就看《遊園》《驚夢》,《桃花扇》就看《卻奩》《罵宴》,這也就是「折子戲」的由來。二是演出效果更好,為什麼呢?因為雜劇分為旦本和末本,一般只由一個人主唱,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這樣戲曲效果、戲劇衝突就不那麼激烈了。而傳奇就不同了,每個角色都可以有唱詞。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傳奇一般都是經過文人創作的,所以賓白和唱詞都很典雅有韻味,劇本的邏輯和衝突的設置一般也有水平上的保障。

傳奇和我們要說的崑曲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明代傳奇在當時有「四大聲腔」,江蘇崑山就是其中一支,用崑山腔演唱的傳奇就稱之為崑曲,後來在戲曲傳唱過程中,崑曲以其獨有的特點又戰勝了其他三大聲腔,徹底坐穩了雅致戲曲的代表和頭牌。許多當時的著名文人創作的傳奇劇本,都是用崑曲演唱的,著名的自然有湯顯祖的《牡丹亭》、《南柯記》,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等。

崑曲相比於京劇,確實還是要更能代表戲曲中雅的那方面屬性,在清朝中葉徽班進京京劇逐誕生發展起來之後,京劇很流行,頗能和崑曲分庭抗禮,當時也就有了所謂的「花、雅之爭」,很顯然,雅指的就是崑曲,或許今天我們看似曲高和寡的京劇,沒想到與崑曲相比,在當時的文人心目中顯然屬於比較通俗的藝術。崑曲也有一些獨特的講究,他的氣口、唱腔尤其優美,「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杜麗娘只消一聲便足以讓人肝腸寸斷。崑曲的聲腔講究到什麼地步呢?為了聲律的和諧優美,有的演唱者在演唱之時連湯顯祖寫的這麼優美的詞句都可以改動,一定要做到字字渾圓清澈、「圓美流轉如彈丸」,正是明代戲曲音律大師沈璟說的:「寧協律而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為中之之巧。」其餘身段、樂器、唱詞、服裝等 的優柔華美則更可知了。

詞、小說、戲曲的誕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帶有通俗性是它們生命力至關重要的體現,然而最終使它們得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還是要一定程度上向雅文化靠攏。對詞來說,是李煜、是蘇辛,使之變成「士大夫之詞」;對於小說來說,是蘭陵笑笑生、是曹雪芹的雍容華美的創作;對於戲曲的雅致化,那必定就是崑曲的榮耀了。

相關焦點

  •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但是你知道它是怎麼分類的嗎?
    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表演體制,也叫角色、家門。它是戲曲藝術長期發展過程,逐漸穩定、發展而來的一種表演體制,即按照劇中人的年齡、性格、社會身份分成生旦淨末醜等幾個行當,並在化裝、表演方法、演唱方法等方面加以區別。唐代參軍戲中有參軍和蒼鵲兩個人物,並且在演出中固定化,成為兩個固定的「角色」。
  • 中國文化的發展,戲曲文化,京昆戲曲的發展
    與此同時,由於花部的壯大,也有大批崑曲出身的演員,參加了「宜慶部」、「保和部」等等「兼學亂彈"、『雜演亂彈、跌扑等劇」、「於是梁谿音節得聆於嘔啞謔浪(指亂彈)之間」。這些情況表明早在京劇形成之前,就存在眾花部演員學習崑曲,崑曲演員也加人花部班社兼演亂彈的雙向交流局面。
  • 600歲崑曲為何魅力不減
    蔡正仁: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中提到了「守正創新」,這四個字,不僅點出了戲曲傳承的問題,也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戲以人傳。崑曲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動態藝術。不像有些行業可以靠書本學知識,崑曲靠的是演員代代相傳,靠老師教學生一招一式,這些東西在書本上是找不到的。崑曲的師承很重要,「傳」主要靠老師,「承」主要靠學生,兩者不可缺一。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戲曲文化
    表演風格   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根據醜、副兩類角色的念白特色,該劇種通常可分為南昆和北昆:南昆以蘇州白和揚州白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
  • 如果崑曲《春江花月夜》是我最好的作品,那我就是個失敗的編劇
    當時我寫的很多作品都借鑑元雜劇的體例,只有四場戲,有人提出疑問,覺得這種分場方式是不是太簡單了?能這樣寫戲嗎?2014年,就是一部僅四折的錫劇《一盅緣》獲得了第二十一屆曹禺劇本獎戲曲類榜首。與其說榮譽帶給我衝擊和震撼,不如說是老師、專家們對於這種戲曲寫作的方向性肯定,鼓舞了我,堅定了我們繼續前行的信心。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別小看這幾十個字,它把徽班的優勢概括進去了:聲腔的兼容性,人才的開放性,技藝的全面性。正是這些元素的所在才有了京劇的『文武昆亂不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龔和德說。「徽班進京後,並未因為『二黃』聲腔受到歡迎就把崑曲元素拋棄了。直到程長庚辦『四箴堂』科班的時候,仍然是以崑曲打基礎,所以是花雅的綜合。
  • 中國和力 | 王珮瑜:看到年輕人愛上京劇 所有的質疑和委屈都是值得的
    王珮瑜:我不認為我的粉絲是盲目追星的一群人,我今天在這兒要誇誇我的粉絲,京劇的觀眾從古到今,粘性是很強的,他一定喜歡戲,一旦喜歡這個角兒,砸鍋賣鐵他都會跟著你走,我印象特別深的是,我們2018年的時候,我就把這個崑曲的《陰罵曹》搬上舞臺,這個唱詞之多,裡邊的歷史典故之複雜,我自己都是查字典一個一個去學。楊瀾:年輕的觀眾沒有這個歷史的儲備。
  • 第七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圓滿閉幕
    跨南北東西劇種,享戲曲之魅力第七屆戲曲藝術節雲集了北方崑曲劇院、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南京京劇團、雲南省玉溪市滇劇院、中國評劇院、北京凌空評劇團、繁星戲劇村等參演院團,匯集了京劇,崑曲,評劇、滇劇、川劇、粵劇、京劇兒童劇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隨著崑曲的逐步完善,表演時穿著的服飾扮相也隨之完成,它們基本上是以明代的服飾為範本,並採取強調角色個性的美化,以符合舞臺審美的需求,這也為日後的戲曲服飾奠定了基礎。繼崑曲之後,京劇興起。從「徽班」進京(1789)到京劇正式形成(1840年前後),戲劇成為清代帝王炫耀盛世、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方式,同時又是宮中宴享活動中的主要形式,這些都為戲劇藝術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當時中國戲劇的表演藝術、舞臺道具和服飾設計與製作,都達到空前的盛況。清代宮廷還設置了專門負責籌辦、管理戲劇服飾道具的機構,來適應日益繁重的演出需求。
  • 崑曲是詩,是畫,是生活,升級版「昆蟲」將傳統文化之美融入生活
    當她第一次學習崑曲,就已痴迷不知歸路;當她第一次穿上崑曲的戲裝,便體會到它舞袖翻飛的逸趣;當她第一次口述崑曲的詩詞歌賦,真的陶醉了……職業崑曲推廣人趙津羽說,「崑曲在我風華正茂的時節,潤我心田、傳我美好、塑我精神」,今天,她的新書《我的崑曲+:津羽講崑曲》在上海書城發布,向更多人講述著一生的鐘愛
  • 小劇場戲曲展演日趨成熟 帶動戲曲表演新發展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崑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
  • 試論當下中國戲曲舞美創作的美學追求
    內容摘要:在第十三屆布拉格國際演出設計與空間四年展中,中國舞美設計師高廣健選送的京劇《天下歸心》獲得演出設計金獎,劉杏林選送的崑曲《牡丹亭》獲得演出設計榮譽獎。這些戲曲舞臺美術的場景設計既不是對某個具體環境地點的歷史再現,也不是運用傳統的「門帘臺帳」「一桌二椅」進行抽象的表現,而是從劇種藝術風格及文本的內在含義出發,從當代大眾審美情趣出發,自覺地在與其他相關藝術門類的借鑑與融合中以期獲得突破和創新。向中國傳統園林建築學習,運用中國傳統藝術元素進行戲曲舞臺美術的創新和突破,就是一種典型的方法。
  • 青鳥想學唱崑曲!
    孫晶:我認為這種方式體現了大家對於戲曲精華的重新認識。崑曲發源於六百年前,它將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故事演繹成我們理解的舞臺藝術。 加入了戲劇的唱念和戲腔之後,可以使古風音樂更加飽滿、華麗,音樂的情感表達更加充分到位,藝術表現力也更加豐富。
  • 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在克制的基礎上完全打開自己的想像力
    龔應恬,劇作家、電影導演、策劃,代表作有崑曲電影《紅樓夢》、電影《瘋狂的石頭》、話劇《問蒼茫》等,第三十一屆、三十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在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的研討會上,龔應恬從戲曲電影的特殊性出發,提出了攝製的方法論,認為《大鬧天宮》是可供借鑑的範本。
  • 北方崑曲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
    正是這些在世態百變面前執著堅守,在名利誘惑面前不忘初心的北昆藝術家們,憑著對舞臺藝術的那份至誠濃情與熱愛,才使得北方崑曲雖歷經磨難,卻一直百折不催,薪火不熄,傳承不絕。 見證大國崛起 追夢崑曲榮耀 終於,有著600多年嬗遞傳承的中國崑曲,收穫了歷史機遇最好的饋贈。
  • 拯救戲曲,靠模仿話劇音樂劇?——黃梅戲《長恨歌》「翻紅」背後的...
    排演過程中,有導演看了錄像後,對他說:「我真佩服黃新德老師,這是出愛情戲,但唐明皇從頭到尾都沒看過楊貴妃一眼,居然還能把整場戲演下來。」 除了借鑑音樂劇、話劇,地方戲也會借鑑京劇、崑曲。在戲曲界,長期存在鄙視鏈——過去唱崑曲的看不上唱京劇的,唱京劇的看不上唱地方戲的。也因此,京劇和崑曲長期是地方戲的學習對象。
  • 迎接崑曲的大美時代 ——讀楊守松《大美崑曲》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崑曲的歷史命運故事,第二部分講述崑曲藝術家的命運故事,第三部分比較集中地講述那些與崑曲有著各種各樣緣分的崑曲愛好者、崑曲專家的故事。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和故事相互關聯且相映生輝。這種文學效果,是與作家對材料的熟悉,全身心地投入與艱苦的寫作勞動分不開的。《大美崑曲》成功地塑造了崑曲美好的文學形象。
  • 文化變更跌宕起伏,中國戲曲臉譜
    這場爭論是「五四」以來中國戲曲改革的發端。因此,對這場爭論作出實事求是的歷史評價,應當是近代文藝思想史和近代戲曲史所關注的課題。「五四」運動時期,提倡科學和民主,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在這場新文化運動中,也對傳統戲曲展開了批判,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你知道這些毛主席修改過的戲詞嗎?
    譚鑫培不敢不戴,梨園同行看「伶界大王」都戴了,便都爭相模仿,就形成了諸葛亮帶佛珠的習慣,佛珠並非是戲中必須的道具,但界內一直沒人糾正。譚富英之後再演諸葛亮便不佩戴佛珠了,現在京劇演出中諸葛亮還是有佩戴佛珠的情況。
  • 展現中華戲曲的深邃精美——近年戲曲梅花獎獲獎者創新啟示
    深刻領悟中華戲曲審美內涵,為其注入強烈時代氣息 戲曲藝術獨特的形態與審美表現,決定其獨特的創造規律與創造方式。戲曲擁有上千年歷史和完整的表演美學體系,其傳承者必須遵循千百年錘鍊而成的戲曲美學原則和表演法則。同時,戲曲在每個時代都面臨如何滿足並不斷吸引觀眾的現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