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湖上頗興起一股國學復興的熱潮,詩詞茶道、讀經讀史、學書學劍、拱手作揖等古老文化似乎都在如火如荼地掀起一股群眾關注的狂瀾,有時甚至演化成螢屏內外、自媒體上下的全民文化盛宴,或者僅僅是一場狂歡而已,這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比如有些封建糟粕的弟子規、女訓女則等都有人煞有介事地奉行了起來。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
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又比如川劇的花臉,每次大型晚會若要表演戲劇,來他一手經典的川劇大變臉,氣氛頓時迎上高潮。其他諸如黃梅戲、豫劇、秦腔等,各有特色,各佔勝場。然而,今天我們都覺得京劇是一種很高雅的文化了,我們平常人不經過深入了解都聽不太懂了,其實中國古典戲曲中還有一種類別才是真正的雅文化,那就是崑曲。
從時間上來說,崑曲的誕生比京劇要早上幾百年,崑曲最初是種地方戲曲。我們知道元代不是盛行雜劇嘛,雜劇普遍的內容是四折一楔子,很少有突破其藩籬的,不過藝術成就最高的《西廂記》是二十折,雜劇屬於北方戲曲。雖然雜劇當時很有一統曲壇的氣象,不過南方戲曲也在蓬勃發展之中,元代就有了著名的「四大南戲」,即「荊劉拜殺」。到了明朝,曲壇上雜劇就不再是主流了,南戲開始厚積薄發,並最終誕生了一個新的品種的戲劇,即著名的明傳奇。
明傳奇,與唐傳奇不同,唐傳奇是小說發展成熟的一種過渡形式,而明傳奇則是戲曲發展到特別文雅化的一種形式,與雜劇相比特點,或者說是優點,至少有三:
一是內容廣博的多,前面說過雜劇一般是四折一楔子,傳奇就不同了,動不動就幾十齣(出和折表達的意思是相同的,不過雜劇習慣說折,傳奇習慣用出),所以在明清時代,傳奇演出半天一天的時間還演不完呢!那怎麼辦呢?一般就會選擇演出其中一出或者幾齣特別精彩特別著名的,比如《牡丹亭》大家就看《遊園》《驚夢》,《桃花扇》就看《卻奩》《罵宴》,這也就是「折子戲」的由來。二是演出效果更好,為什麼呢?因為雜劇分為旦本和末本,一般只由一個人主唱,男主角或者女主角,這樣戲曲效果、戲劇衝突就不那麼激烈了。而傳奇就不同了,每個角色都可以有唱詞。三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傳奇一般都是經過文人創作的,所以賓白和唱詞都很典雅有韻味,劇本的邏輯和衝突的設置一般也有水平上的保障。
傳奇和我們要說的崑曲有什麼關係呢?原來明代傳奇在當時有「四大聲腔」,江蘇崑山就是其中一支,用崑山腔演唱的傳奇就稱之為崑曲,後來在戲曲傳唱過程中,崑曲以其獨有的特點又戰勝了其他三大聲腔,徹底坐穩了雅致戲曲的代表和頭牌。許多當時的著名文人創作的傳奇劇本,都是用崑曲演唱的,著名的自然有湯顯祖的《牡丹亭》、《南柯記》,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等。
崑曲相比於京劇,確實還是要更能代表戲曲中雅的那方面屬性,在清朝中葉徽班進京京劇逐誕生發展起來之後,京劇很流行,頗能和崑曲分庭抗禮,當時也就有了所謂的「花、雅之爭」,很顯然,雅指的就是崑曲,或許今天我們看似曲高和寡的京劇,沒想到與崑曲相比,在當時的文人心目中顯然屬於比較通俗的藝術。崑曲也有一些獨特的講究,他的氣口、唱腔尤其優美,「似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杜麗娘只消一聲便足以讓人肝腸寸斷。崑曲的聲腔講究到什麼地步呢?為了聲律的和諧優美,有的演唱者在演唱之時連湯顯祖寫的這麼優美的詞句都可以改動,一定要做到字字渾圓清澈、「圓美流轉如彈丸」,正是明代戲曲音律大師沈璟說的:「寧協律而不工。讀之不成句,而謳之始協,是為中之之巧。」其餘身段、樂器、唱詞、服裝等 的優柔華美則更可知了。
詞、小說、戲曲的誕生之初都是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帶有通俗性是它們生命力至關重要的體現,然而最終使它們得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還是要一定程度上向雅文化靠攏。對詞來說,是李煜、是蘇辛,使之變成「士大夫之詞」;對於小說來說,是蘭陵笑笑生、是曹雪芹的雍容華美的創作;對於戲曲的雅致化,那必定就是崑曲的榮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