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不僅有安邦定國的雄才偉略,還有獨特的個人魅力。俗話說,「人無癖,不可交」,意即沒有長處的人是沒有魅力的,毛主席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其中詩詞、書法、遊泳三項廣為人知,其實毛主席還喜歡聽戲看戲,是一個大戲迷。
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直到晚年時期依舊手不釋卷,這種習慣使他擁有了深厚的文史素養,故而在聽戲看戲的同時,嚴謹的他曾發現了很多錯誤,有些地方他還與演員商量後提出了自己的修改建議,體現了一個戲迷的認真勁兒。
1諸葛亮不該戴朝珠
在眾多行當中,毛主席最喜歡老生;在眾多題材的戲曲中,毛主席最喜歡「三國戲」,毛主席還曾唱過高派代表作《逍遙津》。
《空城計》同樣是毛主席喜歡的戲,有一次他欣賞完這齣戲,發現臺上的諸葛亮脖子上戴著朝珠。
朝珠其實就是佛珠,清朝時期皇帝把佛珠賞賜給大臣,久而久之就有了「朝珠」的說法。諸葛亮是東漢末期人,而佛珠在隋唐時期才開始出現,諸葛亮戴著佛珠豈不是「穿越」了。
毛主席找來演諸葛亮的譚富英,向他說了這個想法。原來當初譚富英祖父譚鑫培進宮給慈禧太后演戲時,因為天氣太熱而滿頭大汗,慈禧太后賞賜給他一串朝珠用於解暑。譚鑫培不敢不戴,梨園同行看「伶界大王」都戴了,便都爭相模仿,就形成了諸葛亮帶佛珠的習慣,佛珠並非是戲中必須的道具,但界內一直沒人糾正。
譚富英之後再演諸葛亮便不佩戴佛珠了,現在京劇演出中諸葛亮還是有佩戴佛珠的情況。
2三國時沒有「凌煙閣」
毛主席觀看譚富英、裘盛戎演的《捉放曹》時發現唱詞中間有一句是「休流淚來免悲傷,忠孝二字掛心旁,同心協力把業創,凌煙閣上把名揚。」
有著深厚歷史功底的他發現其中的問題:凌煙閣是唐太宗為表彰功臣而建的樓閣,漢朝怎麼會有凌煙閣呢?這樣唱是經不住推敲的,顯得極不嚴謹。
他找來了譚富英、裘盛戎兩人商量這件事,二人都是很敬佩毛主席這種認真勁兒。經過幾人的商量,那句有問題的唱詞「凌煙閣上把名揚」最後被改為了「匡扶漢室把名揚」。
直到現在依舊這麼唱。
3歷史上沒有「萬良臣」
毛主席最喜歡的京劇流派是高派老生,在戰爭年代他就喜歡聽高慶奎的唱片。在西柏坡時期,毛主席還曾現場聽過高派嫡傳弟子李和曾的演唱,當時唱的是《空城計》,後來《逍遙津》《李陵碑》等劇也都聽了個遍。
一次,在李和曾唱完《李陵碑》之後,毛主席對於李和曾說:「你唱的這齣《李陵碑》的戲詞中,有一句是『萬良臣與潘洪又生機巧』,我上次專門查了相關的史料,歷史上並沒有萬良臣這個人。」
李和曾唱了幾十年戲,對唱詞中的這個人並未留心注意,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毛主席就說,如果把這一句唱詞改成「魍魎臣,賊潘洪,又生機巧」就比較合適了。李和曾認為這樣很有道理,這齣戲中的這句唱詞一直沿用到現在。
4「樣板戲」中的修改
毛主席在1964年7月23日觀看了京劇《蘆蕩火種》,他提出了三條後來改變這齣劇命運的三條建議,其中有一條建議就是建議其改名為「沙家浜」。這部京劇就是後來的「革命樣板戲」《沙家浜》,這也是毛主席參與度最高的「樣板戲」作品之一。(詳情:毛主席親自定名的京劇,經典永流傳)
毛主席還曾把京劇《智取威虎山》中的「迎來春天換人間」修改成了「迎來春色換人間」,還把「小分隊整行裝飛速前進」中的「行裝」改為「戎裝」。
總結
毛主席很喜歡戲,如言菊朋《臥龍弔孝》,馬連良《借東風》,譚富英《失空斬》,高慶奎《逍遙津》等戲中的唱段,他都能一字不漏地背下來,還曾專門唱過一些唱段。他聽過的戲更多,包括京劇、崑曲、豫劇、河北梆子、晉劇、湘劇、越劇、粵劇、楚劇、秦腔、錫劇、祁劇、潮劇、採茶戲、高甲戲等等皆在列。
毛主席對那些戲詞的修改是出於對於戲曲的喜愛,同時也是因其深厚的文史功底作基礎,才有了發現這些漏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