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敵軍欲填井,村民死守

2020-12-25 禤說

想必都知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這句話與這口「紅井」,小學一年級課本上的故事(2017年新版語文一年級下冊),課本上經常說得不清不楚,時間也沒說一個,不管出於什麼考慮,我認為歷史的連貫性是很重要的,從小學到高中的課本都會發現一個問題,人物的介紹以及事件都十分錯亂,導致很多人知道這事情卻根本沒法講事情去連貫起來。除非有意去理清,不然這些知識就是一個片段。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蘇區成立,當時就定都瑞金,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發生在1933年的4月,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導致紅軍集體長徵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1933年4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和和中央軍委臨時遷到瑞金城外的沙洲壩,中央紅軍到達之後,村子裡一下子多了一千多人,飲水變得困難起來,村民的飲水都是從沙洲壩北面山腳下烏鴉嶺挑的,那裡有一股泉水,離村子較遠,半天才挑得到兩擔水,見有人挑水回來,水很髒,而且有蟲子,毛主席便問起了村民老伯此事。

為了解決村民的飲水問題,毛主席整夜輾轉反側,第二天一早上就到村裡村外轉來轉去,想到了用大楠竹代替水管,把烏鴉嶺下的泉水引出來的,但是這樣治根不治本,在和村幹部溝通後,找到了適合挖井的地方,井位確定後,毛主席挽起衣袖,捲起褲腿,帶頭挖了起來,毛主席還親手在井底下鋪上木炭和沙子過濾水源,這個過程耗時十幾天,第一股井水湧上來,村民激動萬分地喊著:「毛主席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哪!」

為了感謝毛主席,便在井旁邊立了塊木牌寫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後來改成了石碑。(立木牌是在建國後)

敵軍欲填井,村民死守

1934年10月紅軍撤離中央蘇區,被逼走上長徵路,反動派的敵人多次填井,村民們怒火滿腔,但也十分無奈,敵人白天把井填了,晚上村民又把井給挖開,這樣持續了5次,最後反動派只有罷手,通過沙洲壩村民的齊心協力,保住了毛主席親手挖的井,也為後人造福。

毛主席一心為人民謀求幸福,為民著想,無時無刻都在想著人民,農民群眾生病了沒錢看醫生,毛主席指示「六二六」為人民解決醫療問題,見路邊老奶奶衣著單薄,脫掉自己的大衣贈送,為人民遭受苦難落淚,深愛的人民群眾,毛主席有萬般豪情,也有千般柔情。

有一種精神,穿越歷史的雲煙,日久彌新;有一種懷念,歷經時代風雨,更臻醇厚。緬懷毛主席!

毛主席鼓舞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也激勵著這個時代的中國人自強、向上。

時光如水,歲月如歌。我們永遠懷念毛主席。

相關焦點

  • 一下語文課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預習導學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分享一下語文課文1《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預習導學。多音字挑:tiāo挑水,tiǎo挑戰近義詞:帶領——率領,時刻——時時,想念——思念時刻:每時每刻;經常。課文解釋第1段:寫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住過沙洲壩。
  • 喝水不忘挖井人,這三口紅井與毛主席息息相關
    三口紅井■李根萍「喝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每當聽到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瑞金的那口紅井。那甘甜清澈的井水喲,至今源遠流長,沁人心脾。這兩口井緊靠山腳,為了防止山上的汙水和雜物流進井中,毛澤東第二天又帶人用磚頭和石塊在兩口井的周圍砌了堵牆。後來村民們稱之為「紅雙井」。這兩口井每天汩汩地冒出清澈甘甜的泉水,祖輩缺水的難題徹底解決了,村民們樂得合不攏嘴,對毛澤東和紅軍更是敬佩和感激,熱情捐款捐糧,為部隊帶路送情報。
  • 曾經半村人吃水的西溝井,如今成這樣了,吃水的村民高興地說——
    由於這口井就在去西溝的進口處,離村還有一段距離,就稱這口開為「西溝井」。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口井擔負著村上街與南街半村人的吃水用水。 這口井緊靠一個山嘴處,村人整修時,修建成上下兩口水井。上面井吃水,下邊井洗涮,大家循規守矩,不用提醒。井臺用幾塊平整的石板鋪面,井口處高於外邊。 小時候,常住姥姥家。姥姥家住在上街,自然吃水就得到西溝井上去挑。姥爺常年不在家,姥姥又是小腳,所以我常幫姥姥去抬水。
  • 井一般都移不動,那古人怎麼背井離鄉呢?
    背上背著個井跑,在路上口渴,就不用花錢買水了。這樣的望文生義,確實令人無語。不過,也必須承認,背井離鄉的詞義,是變化的。 望文生義,容易露怯。與背井離鄉類似,窮追猛打,就是因為自己沒錢,才去追著別人幹架嗎?窮是窮盡的意思,即竭盡全力,而不是指的貧窮。窮困說的是貧窮,不過,是後來衍生的意思,因為走投無路,所以才被困住了。
  • 白鹿原填井是什麼意思 白鹿原為什麼要把人填井活埋
    《白鹿原》正在熱播中,大家是不是很想知道國民黨抓異己分子填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把人填井活埋呢?馬上小編將為大家帶來《白鹿原》填井的介紹!     《白鹿原》填井是什麼意思 填井到底是什麼  近日,《白鹿原》播出的劇情有好過人員被填井,鹿兆鵬也差點丟了性命,在白靈剛剛加入共產黨後第一個接頭獲取線索的人也被填井了。
  • 古人挖井時為什麼要往井裡扔一隻烏龜?不扔沒人敢去打水
    ——羅素(英)文章類型|歷史文化文章字數|1074字,閱讀約3分鐘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但在現代城市裡,大家都用了好多年的自來水,很少有人見過水井這種東西。但他們有個不成文的禁忌,那就是井挖出水後,打井的人要往井裡扔一隻活烏龜。按照現代思維,投擲烏龜不是在汙染水嗎?烏龜在井裡吃喝拉撒。下井後誰還敢吃飯?事實上,事實並非如此。投擲烏龜是打井過程中最重要的儀式。那些沒扔過烏龜的井,不是古人吃的。這是為什麼?原因有兩個,一個來自封建迷信,一個來自科學。
  • 盤江|吃水不忘挖井人 驅車百裡探功臣
    「吃水不忘挖井人」慰問活動結束後,王龍叮囑隨行人員要用心用情走訪慰問工作,真正將上級黨委和公司黨政的關心關懷送到功臣的心坎上。總策劃 | 農文成總監製 | 楊小天值班編委 | 程麗清值班主任 | 劉加飛值班編輯 | 宋蘭 趙江法律顧問 |吳圯
  • 曬村史感黨恩 村民脫貧信心足
    □本報記者 何勤華/文 王雲/圖吊鍋水桶成藏品 展示歷史激勵村民  近日,三河村村史館館內,吸引了不少村民前來參觀。  「這是什麼?」在館內,不少孩子指著一個水桶問吉木子洛。  吉木子洛說,這是他們小時候背水用的水桶。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過好了 喜事自會來丨都勻市鬥篷山村二組村民...
    我叫李應元,是都勻市鬥篷山村二組的村民。  我的妻子是一名殘障人士,與她交流需通過手勢才能勉強猜懂其意思;兒子在外住校讀書,只有周末才能回家一趟;女兒就更遠了,因家庭困難她早已外出務工,一年也難得見上一面,所以平時想找個熟人說說話都挺難。
  • 廣西90後小夥合夥巧養「虎頭蜂」 帶動村民共享百萬利潤
    虎頭蜂,是一種生性兇猛的肉食類昆蟲,在民間,一些村民也把它叫「殺人蜂」。平常,大多數人見了它都會聞風喪膽,更別說近距離去接觸。而在廣西全州縣,有這麼兩個年僅20出頭的「90後」,不僅在大山裡搞起了虎頭蜂養殖,而且,越養勁頭越大,不光自己養,還主動聯繫村民,帶動貧困戶一起養。如今,他們的養殖已經分布到了幾個鄉鎮,每年能夠為自己和村民創收200萬元。
  • ​林芝市米林縣裡龍鄉德吉新村村民逐夢記:幸福生活比蜜甜
    整個村子人口從2001年的30戶182人,自然增長到83戶383人;年人均收入從2001年的不足700元,增長到現在的12200元;2001年剛搬來時,整個村子連一輛自行車都沒,現在不管是全新的還是二手的,每家都有一輛轎車,村集體有6輛裝載車,30輛運輸卡車……夢想,從搬遷時刻起航德吉新村的百姓原是昌都市貢覺縣木協鄉木協村村民,2001年,他們作為長江上遊天然林保護工程易地搬遷的首批對象被安置在米林縣裡龍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秦皇島張馬坊村民的飲用水變遷
    一會兒工夫,老少村民在村民服務中心門口排起一條長龍。「咱村裡人也喝上直飲水啦!走哇,打水去。」籤下姓名,領過水卡,村民賀文俠從人群中走出來,舉著兩隻透明的藍色塑料水桶,招呼著身邊的村民,直奔村裡的便民水站而去。在村民張福生家門外不遠處,藍色的大飲水機靜靜地「佇立」著,機器上面標註了過濾水的工序和純淨水的用途。張福生和老伴王桂珍推著小車,把4個水桶依次放到飲水機前。
  • 1957年,毛主席對誰說:回去告訴你老伴,叫她親自給我做幾個菜?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曾回憶,主席很少到別人家吃飯,但是曾唯獨在蕭勁光的家裡吃過一次飯,那是1957年在青島時,毛主席對他說:「回去告訴你老伴,叫她親自給我做幾個菜,麻醬茄子,苦瓜炒鴨子,一盤辣椒,一碗米飯蠻好嘛!」毛主席與蕭勁光的深厚友誼持續了一生,早些年間,蕭勁光曾落難差點被處決,毛主席出面救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