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國際上因為朝鮮、伊朗等國家的核武器研發問題而鬧得沸沸揚揚,一度讓國際形勢變得十分緊張。幸運的是最後並沒有爆發戰爭,否則等待人類的結果很有可能是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有軍事專家曾經分析過,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難以保證不會有國家為了取得勝利將核武器應用到戰場上,一旦有核武器開始發揮作用後,局面就難以挽回地向越來越嚴重的方向發展,直到最終人類世界變成一片廢墟,自然世界也難逃波及。
也就是說,如果人類在地球上發動了大規模核戰爭,世界末日將會來臨,那麼地球會被原子彈炸得支離破碎嗎?對此行星科學家認為,以人類目前整體的核實力,還不至於將地球給炸碎,因為要想讓地球瓦解而不再受到引力影響而結合,強加在它身上的能量必須大於地球原有的引力結合能。根據天文學家長期對恆星系形成過程的研究,他們發現幾乎所有行星都是在太陽系的星雲裡誕生的,它們先是發生引力坍縮現象,然後再在引力的作用下塑造出一個球體。
理論上,只要原子彈的數量足夠多,確實能夠將地球炸開,但這個數量可以說是天文數字。以美國在二戰期間向日本投下的「小男孩」原子彈為例,它爆炸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2萬噸TNT炸藥,也就是8.4*10^13焦耳,而地球的引力結合能至少有2.2*10^32焦耳。也就是說至少需要250億億顆原子彈才能夠將地球炸碎。根據核武器專家的保守估計,全世界共有大約15000枚核彈頭,即使將這些核彈全部引爆,所產生的能量也無法達到撼動地球的程度。
既然人類目前所有的核武器都無法將地球炸毀,為什麼又會毀滅世界呢?實際上我們需要分清世界和地球兩個概念,世界從廣義上講指的是一個範圍,而地球是實實在在的星球。核武器能夠毀滅世界,是指核武器的影響能夠遍布整個地球,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核專家表示,如果爆發大規模核戰爭的話,那麼核彈爆炸會將地面上大量的塵埃送上大氣中,塵埃隨著大氣環流逐漸飄散到其他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仿佛就像被一層灰色的布給蒙住了,地面上幾乎看不到陽光的存在。
這種情形和科學家預測恐龍遭受滅絕時的情景是相似的,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命都將會在一片灰暗中死去。不僅如此,核武器的輻射還會給環境造成長期性的破壞,很多倖存的生命也因此發生了基因突變。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車諾比事件為例,時至如今該城市的很多建築仍然存在輻射超標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經過了30多年它依然是一座空城的原因。
人類不僅僅是在自然界面前顯得弱小,很多時候在自己研發的東西面前也會顯得十分渺小。要改變這一情況,則需要靠人類對科技有更高的駕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