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塔斯尼亞猛虎,大家肯定有點陌生,虎亞種就那麼幾個,什麼時候又多出來一個滅絕的塔斯馬尼亞猛虎?而且塔斯馬尼亞在澳大利亞,怎麼會有虎呢?
其實,塔斯馬尼亞猛虎又稱為袋狼,是一種曾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幾內亞的食肉有袋類動物,是近代體型最大的食肉有袋類動物,和其他有袋動物一樣,母體有育兒袋,產下不成熟的幼獸,在育兒袋中發育。它們背上布滿條紋,有點類似虎斑,加上習性跟老虎差不多,因此又被稱為「塔斯馬尼亞虎」。
嚴格的說,袋狼真正的產生時間應該是距今約400萬年前,那個時候它們就已經適應了澳洲的環境,成了這裡最常見的一種食肉猛獸之一,從紐幾內亞到塔斯馬尼亞島,都有袋狼分布。在兩百多年前,也就是19世紀初期,當西方殖民者大量移民澳大利亞及其周邊地區時,袋狼已經從澳洲大陸、紐幾內亞等歷史分布地消失。
曾經澳大利亞的王者,只能在塔斯馬尼亞島,這個位於澳大利亞大陸東南部,佔地面積約6.5萬平方公裡的心形島嶼上,保留下種族的最後一縷火苗。不幸的是,最後的袋狼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意外死去,科學家甚至還沒來得及反應去研究它,塔斯馬尼亞猛虎便滅絕了。
不過澳洲大陸上袋狼種群消失的原因,至今還有很多的爭議點。有人認為是約6萬年前原始人類的到來,以及帶來的犬只,是導致袋狼消失的主因。隨著近年來DNA檢測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們通過已有的骨骼標本,發現早在7萬年人類到達澳大利亞以前,袋狼的基因多樣性就已經下降,環境因素或許是袋狼消失的主要原因。
當然現在研究這個已經沒什麼意義了,至少我們可以認定,塔斯馬尼亞島上最後的袋狼,是人類把它們送進墳墓的。
袋狼懼怕人類,會主動遠離人類生活的區域,所以在殖民者登上塔斯馬尼亞島時,人類和袋狼度過了一段互不幹擾的時間段,其次,當時這裡主要是英國流放囚犯的地方,人口並不多,見到袋狼的機會也小,就算是有威脅,有多少人會在意囚犯的想法呢。不過隨著人口的增加,常住居民從1803年以前的不足一萬,到1824年前後的1.3萬,人口和牲畜的膨脹,必然加劇了對自然資源的掠奪。
而且塔斯馬尼亞島以「紅土」為主,並不適合種植,相反正好是畜牧農場喜歡的地方,由於野生食物減少,袋狼和澳洲野犬都不得不將目光集中在人類飼養的家畜上面,人民對這種陌生的野獸有著本能的恐懼,加上確實襲擊過羊群,即便是很多羊是被澳洲野犬襲擊的,也會將「威脅牲畜」的黑鍋扣在袋狼身上,所以很快,袋狼就被定義成「害獸」而遭到大規模打擊,這其實跟我國華南虎的遭遇有點類似。
袋狼具有巨大的威脅性是當時人們的共識,電影臺詞甚至直接稱袋狼是個「危險的對手」,報紙把它們描述成高大兇猛的食肉動物,搭配「塔斯馬尼亞猛虎」的噱頭,讓這些觀點慢慢深入人心。不過事實真是這樣嗎?
雖然袋狼被誇張的描述大嘴可以張開190°,能輕易咬碎獵物的頭骨,體重在25-29公斤,是人和動物不可能忽視的危險源,但科學家的近期研究發現,這些數值似乎都存在虛報,所有的「威脅」好像都是源自想讓其滅絕而散步的謠言。
袋狼的嘴能伸展到誇張的190°,但是根據物理學知識,更大的張嘴開度並不能提高咬合力,甚至還會減弱咬合力,其次袋狼的骨骼非常纖細,肌肉爆發力不大,所以它奔跑的速度並不快,但是會緊追不捨,直到獵物疲憊不堪為止。
科研人員對6個國家中93個袋狼的標本進行高解析度3D渲染掃描發現,這些被稱為「塔斯馬尼亞猛虎」的猛獸,平均體重只有14-21公斤,比傳言的25-29公斤少了接近一半,這種體重遠遠低於捕殺大型獵物所需要的重量閾值(21公斤),這一發現幾乎可以證明,袋狼只能捕捉一些小型獵物,而且它們的捕食對象、食量、在生態系統的地位都相應地有所改變。
研究人員甚至還做出了雌雄個體間的體重差異,雄性平均體重在19.7公斤,而雌性平均體重在13.7公斤,無論從體型還是影像資料看,完全有理由判斷,傳說中的「塔斯馬尼亞猛虎」只有中型犬大小,它們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小體型的狼相似。
這種結果雖然並不是大部分人願意相信的,但事實就是如此,袋狼號稱最大的有袋類食肉動物,再大也只是有中型犬那般大,它們滅絕的根本原因,還是歸咎於殖民者利益不容一絲損害的極端心理。
不僅是袋狼,莫名冠上威脅的帽子被無情殺害的動物,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一直上演著。甚至是被如此理由殘害的無辜人類,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也還在上演著。
我突然想到了烏合麒麟那副關於阿富汗題材的漫畫,或許真相可以用謊言掩蓋,但是歷史從來不會說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