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離婚率越來越高了?
在我國唐代,雖然有和離制度,但是女人是不可以主動提離婚的。
宋代,女人雖然有主動和離的權利,但是有坐牢的風險。
而在新時代,女人擁有了自主選擇婚姻的權利,包括提出離婚的權利。而且隨著教育的普及,女性獨立意識逐漸覺醒……
寡姐衝奧電影《婚姻故事》,雖然主角是外國人,但是電影呈現的婚姻現實,和女性在婚姻中的覺醒過程,是人類互通的。
「妮可很會挑禮物,她作為母親,總是用心陪孩子玩耍,她臂力驚人,可以輕鬆打開罐頭,這一點我覺得她很性感。」
「查理吃東西總是很快,好像有人會跟他搶似的。他非常自立,可以自己補襪子,可以給自己做飯,燙襯衣,他做事總是很有條理,非常細緻……」
一開始看到這一段,還以為是感情很好的夫妻在秀恩愛呢,沒想到鏡頭一轉,就轉到了一個氣氛嚴肅的小房間內,原來這是查理和妮可在婚姻調解員面前讀描述對方優點的小作文。
讀著讀著,女主角妮可卻不願意再讀下去,甩袖子走人了。而男主查理只當是對方對自己感情已經徹底破裂,對離婚調解也失去了信心。妮可這一走,意味著兩人只能對簿公堂了。
本來說好是不找律師,只兩人共同商量的,但同事給妮可介紹了一名律師。妮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去找了,在律師諾拉面前,她終於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說出了離婚的原因。
「我並不屬於我自己,小事、蠢事大事都由不得我。」
「我們家所有的家具都是他挑的,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品味是什麼,因為沒人徵求過我的意見。」
原來妮可來自洛杉磯,是一名女演員,同時也是小有名氣的女明星,機緣巧合之下認識了在紐約白手起家的話劇導演查理,對他一見鍾情,不惜遠離家鄉來到紐約,當一名劇院演員+家庭主婦。
一開始確實挺好的,妮可私下會跟查理說一些自己的想法,而查理有時會把妮可的想法也應用在自己的作品裡。但漸漸的,妮可覺得自己越來越渺小,「我發現我從未真正為自己而活,我不過是滋養他的活力。」
但在這時她懷孕了,於是就以為寶寶會成為兩人的寄託,成為自己人生的意義。不過,隨著寶寶的長大,寶寶也有自己的人生,好像隨著呱呱落地的一刻開始就不斷離自己遠去。
於是妮可又回到了沒有自我,也找不到人生意義的狀態,甚至比之前更糟糕,她在劇院已經淪為不知名的女演員,而查理不僅在生活中決定一切,而且還越來越不顧她的想法。當妮可吵著要回洛杉磯發展,回那待一年半載,查理都只是敷衍她。
離婚的導火線是什麼呢?有一天,妮可在看喬治·哈德森的紀錄片,喬治很有成就,他的妻子一直在當家庭主婦,是喬治背後的女人。妮可心想:「認了,不要多想,像喬治·哈德森的妻子那樣,相夫教子,此生足矣。」而她卻忽然發現,她連喬治的妻子叫什麼名字都不知道。
這時,一個機會向妮可拋來,是洛杉磯的一個試播集,酬勞豐厚。妮可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她覺得這就是她人生的價值所在,所以去跟查理談了自己的想法,可一如既往地——查理嘲笑了她的夢想,並勸她把報酬投到自己劇院裡。
「我這才真正意識到,他從未正眼看我,他並未把我視作獨立於他的個體。」
把妻子當作自己的附庸,是部分男人的通病。簡單來說,這樣的男人就是控制欲太強了。
妮可其實一直都有在給查理機會,但這個男人始終是沒有領悟。就算妮可帶兒子回了自己娘家,在查理眼中,也不過是鬧一鬧罷了,她始終會回來的。
所以在查理去妮可娘家看望兒子,妮可在寒暄之後遞上一封離婚協議書之後,他才會那麼驚訝。
他這才明白,妻子這是認真的,開始手忙腳亂地應付這場離婚,請律師、爭撫養權、接待法院派來的觀察員、和兒子搞好關係……紐約洛杉磯兩地跑,他太狼狽了。
在這過程中,觀眾才發現查理在家庭中的參與感竟是這麼低。
他決定家裡的一切,包括房子、家具,但是他並不關心除了他之外的家庭成員。他不知道妻子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從不傾聽兒子的想法,自以為是地以為兒子是喜歡紐約的,還以為兒子在紐約有很多朋友,可兒子卻告訴他,自己更喜歡洛杉磯,在紐約沒朋友。
無論是作為丈夫還是父親,他都是失職的。
妮可離開後,之前看起來自立的查理也變得失去條理,他甚至找不到人來幫自己剪頭髮。
這樣撫養權之爭,當然是以妮可的勝利告終,她取得了兒子55%的監護權。而查理有權探望。
在離婚了一段時間之後,查理終於想通了,他接受了洛杉磯某教職,並搬到了洛杉磯,離妮可和兒子近一點。但當他滿面春風地去妮可家告知這一消息時,他發現自己尷尬了——妮可已經有了新男友。
查理去兒子的房間,發現兒子正在讀當初離婚調解時妮可那封「小作文」。那時妮可讀到某一段,就不願再讀下去,查理這才發現,妮可接下來寫的是:
「我在見到他2秒後就愛上了他,我永遠不會停止愛他,但這已經沒有意義了。」
他淚流滿面。
影片的最後,查理和妮可由離婚時面目猙獰,變成了親人、好友一樣的關係。又是一年萬聖節,妮可帶兒子參加完節日活動後,就把睡著的孩子交給了查理,分別時,她發現查理的鞋帶掉了,於是很自然地幫他綁好,兩人含笑告別。
這一次,查理不會再忘記裝兒童座椅了。
看完這部電影,盒子君不禁思考一個問題:婚姻的本質是什麼呢?
愛情和婚姻之間,只隔了一張紙,卻足以成為天堂與地獄之差。婚姻當中當然包含愛情,但絕不限於愛情,男女雙方攜手並進,用更小的成本創造更幸福的生活,這才是理想的婚姻。
婚姻中結合的男女雙方來自不同的家庭,會有摩擦是肯定的,所以需要雙方不斷去磨合。如果雙方都不願意磨合,或者只有一方願意磨合,這段婚姻都是持續不下去的。
影片中的妮可本出生於演藝之家,年輕時是明星,漂亮、發展前景好,但她願意為了愛情改變自己,把自己從少女變成好妻子、好媽媽。而男主查理卻在結婚後也不願做絲毫改變,我行我素,最終導致婚姻破碎。
片中的許多細節,都可以看出查理的自我和自私。在片中最激烈的一場吵架中,妮可的話語圍繞著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和信任這個問題,查理卻只在乎自己在這段婚姻中失去了什麼。當妮可指責查理出軌時,查理竟委屈地表示自己年少成名,本來可以和很多女人上床,但他沒有,「我那時才20歲,我也不想錯過那些經歷,但我還是錯過了!」而如今的出軌,他也歸罪於妮可讓他不快樂,「你應該難過的不是我fuck her,你應該難過的是我跟她在一起很快樂。」總之,他就是沒錯兒!
在這段失敗的婚姻中,要說女主妮可一點沒錯也不實在,但顯然更多的錯是在男主這邊。其實,這也不是第一個因為自我而失去婚姻的男人了。
查理的經歷很容易讓人想起今年爆劇《三十而已》中的陳嶼。這兩人男人都因為糟糕的原生家庭而嚴重封閉自己,即使外表看上去友好,但內心極度自我,共情能力差。陳嶼在劇中也經歷了一次離婚,在離婚前最激烈的一次吵架中,妻子鍾曉芹把他養的魚摔在地板,大聲指責道:「不留意門,不留意貓,不留意我,那這個家你還有什麼好留意的啊?」
而陳嶼給她的回答也是振振有詞:「我結婚就是為了輕鬆省心,這有錯嗎?都說婚姻是避風港,結果現在呢?」
看啊,男人對婚姻的誤解,就是從「避風港」開始的。要求妻子把家裡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自己卻連一點關心都不願給予,這樣的婚姻又怎麼持續得下去呢?
婚姻,不是什麼避風港,而是一條船,夫妻倆同舟共濟,才能行得穩、看得遠。現在社會上很流行一句話:「結了婚就好了。」這反映了一部分人結婚的初衷:想要通過結婚來改變糟糕的境遇,想要被照顧,想要過上好日子。可是,不付出怎麼過好日子呢?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如果不願付出的話,結婚對象對自己哪怕有多深厚的愛,遲早會消失殆盡的。
看了《婚姻故事》,你有什麼感想?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