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
「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肚臍為口,操幹戚以舞」。
刑天,是遠古神話人物,他手拿巨斧和盾牌,是炎帝的屬下,因和黃帝爭位,被砍去頭顱,但他並沒有死,而且以乳為眼,以肚臍為口,繼續和帝相戰。
據《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這是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說的是夸父追逐太陽,因為太渴,就喝了河、渭兩河的水。但這兩河的水被誇父喝完,夸父還是覺得渴,於是就想去別的地方喝水,結果還沒到地方,他就渴死在路上了。他死後,手中的杖化成了鄧林。
《山海經》中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初了刑天、夸父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精衛填海、后羿射日等等。
《山海經》是一部先秦重要古籍,這本書的作者不詳,可能作者並非一人,也並非成書一時,這部書也是一本傳話傳說最古老的奇書。
《山海經》流傳傳世的版本共十八卷,為《山經》五卷,《海經》十三卷。
《山經》分為《南山經》《北山經》《西山經》《中山經》和《東山經》。所以《山經》又稱《五藏山經》,
《海經》分為《海外經》《海內經》《大荒經》,其中《海外經》《海內經》又各自分為四部分,《大荒經》分為五部分,合之《海經》為十三卷,
各卷的著作年代不祥,其中十四卷是作於戰國時,四卷是作於西漢時期。
書中主要內容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這部書是具有很強的文獻價值,其對我國的歷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神話等,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當然,《山海經》除了神話故事外,海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比如哲學、宗教、歷史、天文、地理、動物、醫藥、民俗、地質心理、人文、海洋等等。
《山海經》全書記載了大約40個邦國,550座山,300條水道,100多位歷史人物,1400多個怪獸。
細細閱讀、細細品味,能在《山海經》中有喜歡的歷史人物,也能了解到山河大川,讓自己好奇心得到滿足。讓你了解大千世界,而千奇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