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侵華,你可能並不知道的70年諜報戰

2021-01-15 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提到日本對華的諜報戰,大眾腦海中往往會想到荒尾精、土肥原等活躍在影視角色中的典型形象。然而在各種戲說、獵奇描述的背後,日本對華系統化、規模化的諜報制度卻往往被人們忽略。


「日本在中國的諜報活動,絕對不是由幾個傳奇人物、在某一段時間簡單完成的。近代以來,日軍中央情報機構在華建立了形形色色的諜報主體。日軍諜報組織嚴密、計劃周全、主體眾多,從日軍1872年派員來華諜報到1937年七七事變為止,無時無刻不在收集情報。與一些所謂著名間諜吸人眼球的『神秘』活動相比,在這近70年中,有組織、有計劃的不為人知的『普通』活動才是日軍諜報活動的核心構成部分」。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許金生,經過十餘年資料搜集整理,成書《近代日本對華軍事諜報體系研究1868-1937》。


許金生利用日本軍方遺留的原始檔案,向公眾揭示了近代日本是如何全面開展對華諜報活動以備戰的。澎湃新聞就此專訪了許金生。



《近代日本對華軍事諜報體系研究1868-1937》書封 本文圖片由許金生提供。


澎湃新聞:能否介紹一下日本對華諜報體系從建立到定型的發展脈絡?


許金生:1868年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建立近代政府後,對外擴張思想就在朝野內外重新抬頭。近代日本軍隊自誕生之日起就從組織、制度等方面逐步構建對華諜報體系。


明治初、中期,日本陸海軍兩大中央情報機構基本建立。1872年明治維新的幹將鳥尾小彌太任兵部省第一局長,次年又任負責情報工作的第六局長。他認為研究中國的軍事是當務之急,1873年開始就連續三年派遣諜報人員來華,潛入指定地區收集情報,建立了駐在將校制度、駐華使館武官制度、軍艦「警備巡航」制度等,初步建立了在華諜報體系。鳥尾小彌太也被認為是日本諜報系統的「祖師」。


在這之後,兩大中央情報機構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的諜報主體,制定更全面深入的諜報計劃和長期指導綱領。1878年日本成立的參謀本部,專門負責對內、對外的軍事策劃和諜報。近代日本政府的核心人物山縣有朋擔任了首任參謀本部長。


近代日本政府的核心人物山縣有朋擔任了首任參謀本部長,負責諜報工作。


澎湃新聞:蔣介石在抗日戰爭爆發曾感嘆「我們所見到的日本人,沒有一個不是偵探,沒有一個不是便衣」,20世紀30年代初任法國駐華使館武官卡瑟維爾少校也說過「幾乎每一個在華的日本人都是日本的間諜」;這些說法是否有誇大的成分?


許金生:可以說是不誇張的。雖然有對中國友好的日本人,但就當時的情況普遍而言,確實是這樣。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日本老百姓也被灌輸了這種思想,他們是忠君愛國,因此也覺得實現大東亞共榮是應該的,中國理應「被幫助」。


甲午戰爭開始後,日本軍方一直派遣間諜前往中國測量軍工地圖。最早的這批間諜就用步伐丈量土地,記錄下沿途地貌特徵。這些測量隊隊員並不會說漢語,喬裝打扮潛入各個城市後,就住進當地的日本僑民和商社中,利用他們做掩護。要搞經緯測量,就要有水準點,打樁就打在這些僑民、商社家中,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記錄下來。


日本對華諜報主體形態眾多,既有陸軍系統,亦有海軍系統。有長期派遣的,如駐在將校、管理將校、使館武官、研究員、駐軍等,也有短期侵華日軍、臨時派遣的諜報員等。除了公開身份的軍隊人員,還有身份隱匿或半隱匿的留學生、派遣員等;不僅有一般的諜報人員,也有專業技術人員,如陸地或水文測繪員、獸醫、會計、醫生等。這些諜報主題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日軍龐大而嚴密的實施系統。


日本陸軍獲得的有關辛亥革命的第一份電報,發電時間是10月11日下午4點20分。


澎湃新聞:日軍在華收集的情報內容範圍有哪些?


許金生:諜報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服務於軍事,情報內容包括兵要地誌、氣候條件,山嶽高低向背、地理城郭要衝、河海深淺狀況等;二是為了掠奪資源,當地的礦產資源情況就是必須要搜集的;三是為了戰時、戰後統治,因此政體法令、語言風俗人情、宗教文化、教育情況、商業稅法等情況都需要調查。


日本根據這些情報內容,出版了中國許多省份的兵要地誌,可以說比中國人還要了解中國。日本在山東駐紮的時間很長,我看過一本關於山東的情報調查書籍,連當地婦女頭上的髮髻樣式都考察得十分清楚。我還整理出版了1909-1937年間,日本外務省對中國的報紙、通信社調查情況。他們要搞宣傳戰,首先得了解中國的媒體情況。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每個城市發行了哪些報紙、有哪些通信社、黨派傾向、主編主筆是誰,調查得清清楚楚。


1931年上海媒體情況調查表


我搜集到了一份華北軍參謀部調查隊在1937年編的調查資料目錄,光是目錄就有526頁,可想而知日本對中國研究之透徹。近代日本對華諜報活動極其猖獗,危害極大。


華北軍參謀部調查隊1937年編的調查資料目錄封面


澎湃新聞:由於諜報工作的特殊性,許多歷史資料已經遺失,這對你的研究是否造成了障礙?


許金生:確實是這樣。首先諜報工作本身就是極其秘密的,相關文件在當時就受到嚴格管理,不為外人所知,何況有些絕密文件用後即銷毀。比如1932年1月參謀本部為新編印的《參情報密報》制定的規定之一就是用後燒毀。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在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同時,決定燒掉重要機密文件。大本營陸軍部、參謀本部、陸軍省所在地市谷和大本營海軍部、軍令部、海軍省所在地霞關從14日下午到16日一直為焚燒文件的濃煙籠罩。


不過好在上世紀90年代後,日本方面開始加大整理和公開檔案的力度和渠道,從公開的殘缺資料中,仍然能找到不少蛛絲馬跡,接近歷史的真相。


我在日本圖書館公開資料中,也找到了原始的關東軍調查報告文件。這份文件中,滿鐵沿線的駐軍情況、1906-1911年關東軍的士兵名單、人員配置都有記錄。哪裡有軍隊,哪裡就有諜報點,每個軍人都是諜報員。


1929年關東軍繪製的東北陸軍部署圖(局部)


再比如這裡有一份份1936年華北軍有關河北省中國駐軍調查報告,這種報告從20年代起,每年都有。因為華北軍根據計劃每年都在調查中國軍隊的部署情況,編寫成報告上呈參謀本部。這樣,可以說七七事變前,日軍對華北中國軍隊的部署狀況基本知曉。


1936年華北軍有關河北省中國駐軍調查報告(局部)


澎湃新聞:日本參謀本部每年都會制定年度對華諜報計劃,但因為資料缺失,我們不得而知其中內容。你根據關東軍、朝鮮軍的年度對華諜報計劃倒推出了參謀本部的計劃?


許金生:是的,這是我認為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日本是有嚴密計劃和步驟來調查中國的,20世紀後,參謀本部每年都會出臺年度對華諜報計劃,可惜資料已被銷毀。但是參謀本部出臺了年度諜報計劃後,會把這個諜報計劃下達給與中國所有有關的軍方系統,比如關東軍、華北軍、臺灣軍、朝鮮軍(指駐紮在各地的日本軍隊)。各地區軍隊又有自己的參謀部,負責當地的計劃,朝鮮軍的諜報任務就是收集朝鮮以及中朝交界、延吉等地的情報。


由於日本人制定計劃,尤其是在制定長期計劃上會有定勢,加之嚴謹、刻板的性格特徵,會嚴格執行上面的命令,為推理提供了便利。我收集到了朝鮮軍的年度對華諜報計劃,關東軍的《關東軍軍事諜報實施計劃》,再根據一些旁證的資料,大致可以倒推出參謀本部的年度對華諜報計劃大概的內容。由此你可以了解到,參謀本部是如何一步步「蠶食」中國的。


澎湃新聞:諜報內容為日軍哪些軍事行為提供了幫助,是否還有資料可循?


許金生:雖然大部分資料遺失,但有一些還是可以找到文件證據,比如日軍橫渡黃河演習。1928年,日軍先後派出了第六師團、朝鮮軍下屬的一個混成旅團和一個飛行中隊、第三十團等入侵山東濟南、青島、膠濟鐵路沿線,有組織地對佔領地區進行了大規模諜報活動,臭名昭著的戰犯谷壽夫下令收集對華作戰資料的「特種研究」。根據部分書面諜報報告,日軍在軍情、兵要地理、航空、氣象、交通、資源等方面收穫很大,其中不少報告還是根據實地演練所獲經驗教訓寫成的。



報告還總結了黃河上中國式船槳的特點和用法、各種工具渡河法以及在不同自然條件下的利弊。谷壽夫曾說「黃河因其特性作為作戰上的一大障礙,渡河堪稱難事。因此本師團作為國軍進行渡河作戰,當然完全是第一次嘗試。」可以看到,這種「第一次嘗試」,完全是進攻性的「研究」,目的在於研究如何「敵前強行渡河」入侵中國南方。另外中日發生重大事件時,有時候會把重要的諜報人員,如駐華使館的武官和駐在武官召回東京,讓他們出席會議。


1928年橫渡黃河演習報告封面,演習計劃制定人為谷壽夫。

澎湃新聞:日本對華的諜報活動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所減弱?


許金生:是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很多日本的諜報工作者、駐在武官,在變成中國通之後,開始將重心放在謀略之上,遊走於軍閥之間,希望軍閥為日本效力,或者通過為軍閥提供武器軍火的方式達到對抗蔣介石的目的。因此諜報質量也隨之下降。據一些日軍老兵回憶,一·二八事變時,日軍攻入上海江灣,一開始都沒有攜帶重擊武器進上海,以為都是泥灘,結果發現道路修得好好的,地圖上都沒用反應出來,情報有誤。


澎湃新聞:1945年戰後,日本諜報系統的這些體制還有無保留或變化?現在是否還在某種程度上運作?


許金生:1945年後,在「和平憲法」下的日本情報體系,如果僅僅就組織形式及其職能而論,肯定發生了很大變化,甚至是根本性的變化。日本戰敗投降後,情報機構也隨著軍隊的解散而土崩瓦解,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日本情報工作一直處於蕭條和恢復時期。近些年來,為配合日本謀求政治大國的需求,相關情報機構漸漸再次走到「前臺」。


我國武警學院訓練部的學者趙瑛瑛對此有過研究:日本國會於1996年5月正式批准將日本防衛廳和陸海空三個自衛隊原有的情報機構統一整編為「情報本部」,同時日本海不斷發展和完善境內外情報網,尤其是日本的衛星情報網非常引人注目。


自21世紀開始,日本發射的幾顆「光學」衛星和「雷達」衛星。光學衛星偵查效果非常好,解析度極高,可以識別微小物體。雷達衛星可以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進行偵查,還能穿透淺層的隱蔽遮蓋物。
目前日本有兩套情報系統,即日本政府和自衛隊各自擁有一套,它們彼此間相對獨立又存在緊密聯繫。其中,日本政府的情報部門主要有內閣情報調查室、公安調查廳、國際情報調查局、警察廳警備局等;自衛隊的軍事情報系統有日本防衛廳和陸、海、空自衛隊參謀部,分別設有「間諜網」。此外,日本從事情報搜集和研究的民間機構有100多個,實力很雄厚。


我們研究過去日本的諜報系統,也是為了以史為鑑。因此有三點必須注意:一是日本重視收集情報的傳統依然保留,比如要建成「情報大國」;二是政府內仍建有龐大的情報組織;三是隨著對「和平憲法」的突破,其情報體系也會有相應的變化和發展;最後一點是關鍵的。


這裡是澎湃新聞,謝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景德鎮一市民買了四把日本武士刀 有可能為侵華日軍留下
    本報訊「如果這四把日本軍刀是真品,這就是日本侵華的罪證,我將把它捐獻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市民曾先生收藏著四把日本武士刀,近日曾先生的朋友在看過這幾把刀後提醒曾先生,這幾把刀可能是當年侵華日軍留下的。  軍刀長大約70釐米,刀柄為黃銅色金屬刀柄,刀柄與刀身一體。刀身上有些許鐵鏽,用布一擦,刀身閃著一絲寒光。
  • 你可能不知道,沒有美國支持,日本當年竟然無力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用當時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從美國回國抗戰前說的話就是:「我回國參加抗戰去了,如果有一天我被日本炸彈炸死,請你們不要忘記,我身體的百分之五十四點四是被你們美國炸死的!」這54.4%的數據其實並不準確,實際上美國對日本戰略資源的出口,要遠高於這個比例。
  • 求職應聘,要警惕面試中的諜報戰!
    如果你遇到上述幾種情形,那恭(tong)喜(qing)你,你很可能遇到的不是真招聘,而是假借招聘名義實施的一場諜報戰!是的!不要以為諜報戰這種情節只出現在小說電影中和國與國之間的鬥爭中,現實的商戰中諜報戰也是無處不在,只是更為隱秘,不為常人所知罷了!
  • 問題與邏輯:深化日本海軍與侵華戰爭史研究的學理維度
    近代日本海軍是戰後日本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相關論著紛呈,成果豐碩,自20世紀60年代出現「海軍熱」,到70年代形成所謂「陸軍壞」、「海軍好」的「海軍史觀」,再到80年代以來的「海軍優秀論」,成為日本保守派和右翼分子否認日本海軍戰爭責任的一個重要因素。
  • 二戰時,日本敢對華發起侵華戰爭並不稀奇,看過這張地圖就懂了
    不管是戰爭還是比賽,想要贏得最終的勝利,就必須要對對方進行全方面的了解,這樣才能找到突破點,從而贏得這場戰爭,在以前的時候,科技還沒有像現如今這麼發達,如今可以通過各種高科技或者衛星來對敵人進行勘測,在歷史上是沒有這些東西的,但是也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突破點,在抗日戰爭當中,我國就吃過了這樣的一個虧,要知道抗日戰爭是日本帶給我國最大的傷害
  • 日本敢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看過它畫的中國地圖,你就知道了!
    日本是我們的鄰國,而且同中國一樣都是亞洲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家,這兩個國家本來應該共同為亞洲的和平作出貢獻,但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日本總是發表一些破壞和平的言論或者做一些影響和平的行為。中國是一個主張和平的國家,但是日本的一系列行為引起了國人的不滿。
  • 老兵憶策反日本兵:日語版"四面楚歌"引日軍暴動
    記者史偉 攝  繳槍不殺,新四軍優待俘虜;侵華戰爭是不義之戰,你們不要再為天皇賣命了。  70多年過去了,已年逾九旬,全慶光依然能流利地用日語講解當年向日軍喊話時的情景。老人是新四軍第五師敵工隊員,就是大家在電影裡看到的、在前線向日軍喊話策反的那個人,從仇恨日本鬼子的愛國青年,到策反日軍的敵工隊員,老人說:「我的經歷可以寫一本書——」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  聽新四軍第五師戰士講抗日故事⑦  武漢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聯辦  剛開始聽說要學日語,很反感
  • 四十年磨一劍:20卷本《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全部出齊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由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吉林省社科院共同編纂的《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檔案資料選編》,由中華書局於2020年7月完成出版。全書共20卷,1200餘萬字,分為20個專題,是一部系統公布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檔案資料集。
  • 20世紀時期美國如何「妨礙」日本侵華?
    1922年《九國公約》籤字儀式1922年中國在華盛頓會議上收回了對山東的主權。在美國施壓下,1922年2月4日,日本與中國籤訂了《關於解決山東懸案條約》。二、九一八事變後的十年美國軟約束日本侵華(一)史汀生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美國國務院主要採取了兩項基本措施:一是避免採取任何可能刺激日本的行為,「給幣原和日本外務省一個機會」,使其能夠在沒有外來影響的情況下與中國進行談判。
  • 日本人發出「控訴」,侵華的國家有很多,為何中國只記得日本?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中間留下過輝煌萬國朝賀,也留下過血淚八國侵華,但每一個中國都不能忘記的就是日本侵華戰爭。確實如日本一些學者所說,中國人記「近仇」。日本地理位置離中國近,日本侵華也是最近的一次大規模戰爭。
  • 首位在中國舉辦個唱的日本人,拍長江負債28億,是侵華日軍後代
    雖然如今中國已經與日本重新建交40多年了,但是在二戰期間日本鬼子侵華的罪行是中國人無法忘記的傷痛。當年侵華日軍的種種罪行是罄竹難書的,而一些侵華史實也不是日本欲蓋彌彰就能掩蓋過去的。對於日本來說,最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視自己過去的過錯,對二戰中所有的受害國家道歉。
  • 這位被遺忘的侵華劊子手,欠中國人血債最多,竟然只服刑4年
    二戰結束後,1948年11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理的28名甲級戰犯中,對於中國人來說,可能只熟悉東條英機、板垣徵四郎、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等,這些人後來均處以了絞刑,結束了他們罪惡的一生。但是我們卻忘記了一個沾染中國人鮮血最多的甲級戰犯,他就是出任中國派遣軍司令的日軍元帥——畑俊六。
  • 「我是流著日本血液的中國人」——訪日本侵華戰爭遺孤宮崎慶文
    本報記者 謝宗睿攝 如果不是1994年日本厚生省(現「厚生勞動省」)寄到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的一封信,閆慶文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們恐怕永遠都不會知道身邊這位年近半百、和藹可親的大學教師其實是一個有著純粹大和血統的日本人。
  • 日本浪人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你萬萬想不到!
    經常在電視,電影,小說中看到一個詞——日本浪人,那麼,這個浪人是什麼東西? 在一些抗日電影和日本電影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些關於日本浪人的描述,也許因為兩國語意的不同,或者因為一些電影作者根本上的錯誤認識,致使一些中國年輕人誤以為日本浪人便是仗義行俠,身懷超強武藝的義士、俠客。事實是這樣嗎?
  •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幕後黑手,策劃九一八事變,名字卻鮮為人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瀋陽製造九一八事變,悍然發動侵華戰爭,擁兵五十萬的東北軍邊防總司令張學良不戰而退,將東北拱手相讓,致使日軍在短短三個月內,便佔領了東北全境。這無疑助長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猖狂的日本軍官,揚言要三個月內佔領中國。
  • 《日本侵華戰爭軍事密檔·最高決策》在京發布 為日本侵華罪行再添...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28日,大型原始資料集《日本侵華戰爭軍事密檔·最高決策》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發布。本資料集所搜集的日本最高決策部門的絕密以及部分機密檔案,以無可爭辯的事實,全面揭示了日本侵華戰爭的罪惡歷史,並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日本侵華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難得的第一手資料。
  • 日本侵華花了14年,為何入侵印度打一次就放棄了?
    日本對中國的進攻增強了它的信心,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之後日本誇口說三個月內要拿中國。但是,如果說最狠的話,被打得最毒,日本也被打臉。在國共合作下,日本侵華之旅也十分艱難。既然中國短時間內拿不出手,日本也不可能一直這樣度過,於是就開始了印度的想法。說了這麼多,不得不說日本只會欺負比自己弱的國家,真的很噁心。
  • 棋聖吳清源:日本侵華時加入日本國籍,日本戰敗又加入中國國籍
    他出生於中國,卻在日本侵華時毅然加入日本國籍,日本戰敗他又被迫加入中國國籍。讓我們看下吳清源的傳奇一生。正所謂「上天關閉了一扇窗戶,就會給你開啟另一扇窗戶」。他的棋藝超凡,11歲時竟引起當時北洋政府的統治者段祺瑞的注意。段祺瑞把他請入段府,每月資助100大洋。十年之後的魯迅先生月薪也就是350大洋。吳清源小小年紀就周旋於官宦名流之間,可見吳清源的優秀。11歲養家,這點本事,你我是不如的,畢竟大多數孩子的11歲還在路邊玩泥巴。
  • 日本歷史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共同對日本侵華戰爭開展實證性調研
    時不我待,希望能與中國歷史學者共同開展實證性歷史調研與合作,共同去挖掘、記錄真實的歷史,一起打下『中日友好、中日不再戰』的基礎。」日本明治學院大學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松野誠也日前說。與中國專家一起進行與二戰歷史相關的實地調研是松野的夙願。松野常年致力於侵華日軍毒氣戰領域的相關研究。
  • 歷史上,日本曾先後發動過5次侵華戰爭(有3次未遂),結果卻是4敗1勝
    ,因此,每當中國國力進入衰退期時,他們總會蓄意發動侵華戰爭,被打痛了,就會老實很多年,從唐朝時期,日本就曾先後發動過5次侵華戰爭(其中3次未遂,還未進入中國地界就被打趴下了),其中有4次被揍得鼻青臉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