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湖小舞
浙江興起的兩頭婚真的值得提倡嗎?在我看來,未必。
兩頭婚,你不娶我不嫁,男的圖娃女的圖啥?
今天,來自中國婦女報的一篇報導,讓在浙江一帶悄然興起的新婚姻形式「兩頭婚」遭受熱議。
根據報導給出的解釋,這種所謂的「兩頭婚」,既不屬於傳統的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在部分農村地區流行的「招婿入贅」,而是男不娶女不嫁,結婚後,各自不僅住在自己家,還要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跟隨男方生活,隨父姓,由男方家庭撫養為主,第二個孩子跟隨女方家庭生活,隨女方的姓,由女方家庭撫養為主。
而且,在這樣的兩頭婚家庭中,孩子沒有傳統上的姥姥姥爺區分,無論是稱呼男方長輩還是女方長輩,一律是爺爺奶奶。
就像報導所稱,在浙江本地人看來,這樣的兩頭婚屬於「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這話聽上去很繞嘴,但說白了其實就是,結婚不結家,婚後夫妻雙方還是以原來家庭生活為主,只是彼此留給了彼此的家庭一個後代。
對於這樣的新興婚姻形式,在專家看來,是獨生子女家庭的首選。如果換個解讀理解,也就是非常適合80後、90後、00後這些正處於談婚論嫁年齡的獨生子女。
拋開專家觀點不談,我想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一下所謂的兩頭婚。
我之所以在文章開頭就不看好兩頭婚,大體理由如下,這種所謂兩頭婚的核心是夫妻結婚後,各自成婚不離家,彼此住自己家,跟原來的父母生活,第一個孩子留給父親這邊,跟男方姓,第二個孩子跟女方這邊,跟媽媽姓,等於說雙方老人都當了爺爺奶奶,各方的主要精力都是撫養跟自己姓的孩子。
顯然,這與傳統婚姻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相違背。傳統意義上的結婚,小夫妻組成新家庭一起恩恩愛愛,延續後代,繼續新一代的耕耘,孕育自己的小家庭,有滋有味,有情有愛。而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基本上完全割裂了傳統婚姻的組成基礎,此類婚姻跟古代少數民族的走婚或者一些沒有生活約束力的婚姻有多大區別?
說的刻薄一些,難不成,這樣的婚姻結婚就是為了生孩子?男方不用付出傳統婚姻的責任,就能有個孩子,女方也得到了想要的父精母血,可以繁衍子嗣?
在當前,受到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的80後、90後、00後幾代人來說,似乎這樣的婚姻可以起到只有單獨女孩的家庭,也不至於傳統上所說的絕後。但畢竟這種結婚方式,跟之前的入贅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在客觀上來說,即便把姥姥姥爺稱呼為爺爺奶奶,在傳統上來說,依然不是那個味。
單純從彌補一個計生政策潛在傷害的角度來說,或許就如專家所言,兩頭婚值得提倡,但從傳統婚姻的延續性和夫妻關係穩定性來說,這樣的婚姻不值得提倡,完全背離了傳統結婚的目的,而且不利於夫妻雙方感情的培養,讓婚姻對彼此的束縛感降低,長期分居兩家可能導致感情破裂,在如今離婚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劇婚姻破裂概率。
要說好處,可能就是,對於部分找對象困難的農村小夥來說,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擁有自己的後代,但女性呢?生孩子的話也不一定要找個這樣的法律意義老公,求助於人工授精科學生殖輔助就行了。
對於兩頭婚,你怎麼看?歡迎跟帖討論。(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