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太陽系可能有三個地球,最後它們哪去了?並沒有離開我們

2020-12-14 探索宇宙說

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下,終於走出了地球,看到了浩瀚的宇宙。在宇宙面前,地球是那麼的渺小,而地球所在的星系是一個恆星系,我們稱它為太陽系。

太陽系的中央是一個質量佔到整個太陽系質量99.86%的恆星,周圍有八顆行星圍繞它運行,地球從內到外是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唯一的智慧生命星球。

太陽系是人類生存所在的家園,對於它科學家自然想要搞清楚它是如何來的?對於太陽系的起源,我們無法回到50億年前去觀看整個形成過程,那是否意味著我們不無法知道太陽系是如何來的?當然不是。

我們都知道,浩瀚的宇宙有無數的恆星系,我們的太陽系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星系,它也只是一個普通的恆星系,除了誕生了地球這顆生命星球之外,跟其它恆星系沒有太大的區別。

太陽系是形成是在宇宙這個大環境下誕生的,那麼太陽系的形成過程跟其它恆星系的形成過程,自然會有許多相似之下。所以,我們研究觀測其它恆星系的誕生過程,就可以模擬出太陽系的形成演化過程。

而宇宙誕生到現在已經有138億年的時間,如此漫長的時間裡,每一時刻都有新的恆星系誕生,老的恆星系毀滅。通過觀察其它恆星系的演化過程,我們也大體搞清楚了太陽第的演變過程。

大約在50億年前,那個時候太陽系所在的位置還是一片混沌的星雲,我們稱之為太陽星雲。由於受到了周圍超星系爆發的影響,巨大的衝擊波開始振動太陽星雲。星雲內部密度比較高的一片區域開始坍縮,從而形成了最原始的太陽。

這個時候的太陽還沒有形成恆星,只是一個普通的天體。原始太陽形成後,依靠自身的引力優勢,開始不斷將星雲內的物質吸收到體內,密度,質量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達到了核聚變點燃的程度,徹底演化成為了明亮的恆星。

太陽形成之後,星雲內部留下的那些殘渣形成了行星以及各種小行星,隕石等。根據科學家的估計,早期太陽系剛剛形成的時候,行星的數量可不是現在的八顆,而是最少達到了100顆。

由於早期太陽系還沒有真正穩定下來,整個星系都非常混亂,天體碰撞事件經常在發生,行星在不斷的碰撞過程中,數量也在不斷減少,最後只剩下了八顆。根據推測,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那個小行星帶,有可能就是早期太陽系行星碰撞的結果。

地球在這樣的混亂狀態下,自然也難以獨善其身,同樣被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來了一個側面碰撞。這次碰撞改變了地球的命運,不僅給地球帶來了生命誕生所需的碳,氮和硫,而且碰撞產生的碎片也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月球。

月球對於地球生態的形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沒有它地球的自轉速度就難以快速慢下來,也無法形成強大的地月潮汐力。而自轉速度的快慢以及潮汐力對於一個生態系統的形成非常重要,沒有個比較完美穩定的生態系統,也就不會有後來生命的誕生和演化。

科學家在建立太陽系演化模型之後,神奇地發現太陽系是數十億年前可能存在著三顆「地球」,既然太陽系在很早以前有三個「地球」,那為什麼現在只剩下了一個,另外兩個去哪了?其實它們並沒有消失,一直守護在地球身邊。

這兩個「地球」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金星和火星,它們同樣也是宜居帶行星,是地球的丙個鄰居。科學家通過探測器觀測發現,金星和火星都是類地行星,跟地球有許多的相似之外,尤其是金星,不管是質量還是體積等,都跟地球太像了,科學家也稱它們為姐妹行星。

同樣都是在宜居帶,所以科學家推測,太陽系早期的時候,這兩顆星球有可能也是美麗的生態星球,跟地球沒太大的區別,它們同樣有磁場,有大氣層和海洋,有可能也跟地球一樣,誕生了早期的生命。

雖然金星和火星在很久以前有可能也是生命星球,但是在後來的行星演化過程中,卻與地球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金星可以稱得上是煉獄星球,表面的溫度高達460攝氏度,氣壓更是地球的92倍。

金星之所以有如此惡劣的環境,是因為它的大氣層中96%的物質是二氧化碳,還有3.5%的氮氣,並且還有一層比較厚的酸雨層。是什麼導致金星從一個美麗的生態星球變成了煉獄星球?

科學家研究認為,可能是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造成的。很久以前,金星迎來了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巨大的撞擊波使得金星的火山持續噴發,產生了大量的二氧碳和二氧化流,這些溫室氣體不斷上升,改變了大氣層結構,最後讓生態系統徹底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一個炎熱的荒涼星球。

火星變成現在這樣跟金星的災難是不同的,它主要是磁場的不斷消失帶來的後續生態劇變。我們都知道,火星相比於地球來說要小上不少。它的內核半徑只有1800千米,遠遠小於地球的3470千米。

內核的體積太小,再加上頻繁的火山活動,讓火星的磁場不斷減弱。要知道磁場對於一顆生態星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夠抵擋太陽風和宇宙輻射,而且還能夠阻止大氣層的不斷流失。

火星的內核不斷冷卻,磁場也開始日益衰弱,再加上火星引力本身就偏小。於是太陽風猛烈地進入了火星大氣層和火星表面,開始不斷剝離大氣層,同時讓地表的液態水也不斷蒸發,最後變成了一個荒涼的沙漠世界。

只不過,火星的情況要比金星好上不少,根據近幾十年的探測顯示,火星的兩極仍然有冰蓋的存在,在冰層之下有可能還存在著大量的液態水。而火星的內核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重新激活,只要人類未來的科技實力更進一步,我們或許就有辦法能夠讓火星內核重新運動起來,讓它的磁場恢復,再一步步改變火星大氣,最後讓火星成為適宜人類生存的新家園。

通過金星和火星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一顆星球的生態環境其實是非常脆弱。只要發生了一些災難,很容易就讓一個星球變得荒涼無比,而人類工業的活動其實正在不斷惡化地球的環境,如果不進行控制和改變,有可能不久的將來,地球會變成第二個金星或者是火星,那個時候,人類將失去地球這個家園。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猜測,早期太陽系可能有兩個太陽,一個脫離太陽系而去
    只不過,大部分的恆星系統,誕生的兩顆或三顆恆星,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引力平衡,最後形成了穩定的雙星系統或三星系統。而太陽系則不同,星雲形成的兩顆恆星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一直沒有穩定下來,反而是其中一顆恆星逐漸偏離星系軌道,最後逃離了太陽系。
  • 太陽系早期有三個地球,另外兩顆哪去了?答案讓人害怕
    事實上,根據科學家的估計,當太陽系第一次形成時,中行恆星的數量並不像現在這樣少,而是多達100顆。可以想像,太陽系自形成以來一直處於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各種能量和力都是不穩定的,導致系統中很多行星頻繁碰撞。據科學家推測,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很可能是太陽系早期行星碰撞的結果。
  • 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雙星系統」?
    雙星系統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物理雙星、光學雙星、目視雙星、分光雙星、食雙星、密近雙星和X射線雙星,我們平時所說的雙星系統一般是指「物理雙星」,也就是指一顆恆星圍繞另外一顆恆星運動,並且互相有引力作用。雙星系統如果從「物理雙星」的角度來看,太陽系顯然不是一個雙星系統,因為太陽系內應該只有太陽這一顆恆星,太陽附近並沒有存在第二顆恆星。
  • 太陽系內,儲水量最大的天體是哪一個?地球排名第幾?
    地球「更多的水」在地下如果我們從太空當中看向地球,我們就會發現,地球就好像是一顆水球一樣。地球表面70%左右的面積都被水覆蓋,放眼整個太陽系各個天體,幾乎很難再找到第二個類似於地球這樣的「水球」了。如果我們僅僅是統計「液態水和固態冰」的形式,那麼地球含水的百分比僅僅只有0.12%,即便是統計絕對量,液態水的含量僅僅只有1.335*10^10億噸,在太陽系當中也不算是多的,木星和土星的一些衛星的含水量都要比地球高。當然,實際上地球上的水也不只這麼多。地球目前表面的水悲觀估計也最多也就佔到地球總水量的25%。那其他的「水」去哪了呢?
  • 太陽系內,如果有其它智慧文明的存在,人類該怎麼辦?
    在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對於外星文明的猜想就出現了。站在930億可觀測宇宙範圍內,我們很難去否定外星文明的不存在。在科學家看來,外星文明不存在的概率基本為零。既然人類大概率不是宇宙唯一的智慧文明,那我們就要去尋找它們。於是在人類走出地球之後,就開始了地外文明搜尋計劃。
  • 地球早期的水可能來自於彗星,帶來水的同時也有可能帶來了生命
    對於地球豐富水資源的來源,科學界有兩個觀點,一個認為是地球本身孕育而來的,地球形成穩定下來之後,游離的氫原子和氧原子結合形成了水,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地球早期的水可能來自於天外,也就是太陽系邊緣地帶的彗星。這兩個觀點到底哪個正確,科學界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不過更多的科學家認可第二個觀點,即地球早期的水是由彗星帶來的。
  • 哈佛大學研究稱,太陽系有可能曾是雙星系統,另外一顆去哪兒了?
    哈佛大學研究稱,太陽系有可能曾是雙星系統,另外一顆去哪兒了?在宇宙當中,太陽系是極為特殊的一個星系,因為只有太陽這一顆會發光發熱的恆星,我們所知道的木星,金星,土星等等它們都屬於行星,所以在銀河系當中。太陽系是只有一個恆星運轉的行星系統。
  • 可能產自這三個地方,給地球帶來水資源
    對於彗星的來歷,科學家認為主要是三個地方,一個地方就是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裡存在於不少於10萬顆小行星,其中就有彗星的存在。另一個來源就是太陽系邊緣的柯伊伯帶,這裡的小行星等天體更是多到無法估計,裡面也有不少的彗星存在。
  • 地球離開太陽系,打破行星引力平衡會導致太陽系崩潰嗎?
    在《流浪地球》中,如果地球離開太陽系,打破引力平衡,那太陽系會發生什麼結果?有這個想法的朋友當然是對太陽行星的相互作用力的通盤考慮了,當然事實上地球也不可能脫離太陽系,我們也無法看到它脫離太陽系後對其他行星造成一些影響!不過我們可以討論下地球脫離太陽系後對太陽系會有多大影響呢?
  • 最新研究發現:太陽系早期存在一個神秘天體,會是「第九行星」嗎
    不過,雖然地球上經常有「不速之客」光臨,但是因為大氣層的存在,所以這些「不速之客」在抵達地球後,一般沒有機會抵達地面就被燃燒殆盡了,當然,也有一些「漏網之魚」,它們普遍質量較大,在墜落地面後,被科學家們發現,也成為了重要的研究對象。
  • 宇宙中到底有沒有第二個地球?
    我們經常會聽到各種關於存在第二個地球的相關報導,人類一直以來沒有放棄對宇宙中是否存在第二個地球的探索。我希望外星是存在生命的,畢竟宇宙無邊,既然地球可以擁有生命,為什麼其他星球不可能產生高度文明呢?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達1000億個,宇宙是個有層次的天體結果系統,除銀河系,宇宙中還有類星系,遙遠星系團和超星系團。長期以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了宇宙中存在著7萬億顆行星,由此推測除宇宙中應當存在許多類似地球的行星,依據「哥白尼原理」,地球在宇宙中並非獨一無二,我們一直在尋找第二個地球的存在。
  • 地球有三個「保護者」:木星、月球,而最後一個幾乎不為人知
    有三個「保護者」一直在默默守護著地球,為地球上的生命創造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沒有這三個「保護者」,地球上很大概率不會誕生生命,即使出現了生命,也無法進化到出如人類般的高級智慧生命。可能有朋友認為地球的引力和體積比較小,那些飛入太陽系的小行星和隕石應該不會輕易撞上地球。這樣想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即使地球被撞的概率很低,但是地球要誕生生命,所需要的時間也很長。一旦小行星在生命誕生過程,進化過程中撞擊地球,就會對地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事實上,隕石撞擊地球的頻率並不低,每天地球都會受到隕石撞擊。
  • 太陽系早期「生命種子」四處播撒,火星也有機會孕育生命
    太陽系早期「生命種子」四處播撒 在地球上,有很多「天外來客」,這些「天外來客」從地球誕生開始,就經常出現在地球上,比方說小行星、隕石、彗星等,雖然名稱不同,但是,它們的形成原因,也都是差不多的,都與太陽系早期的不穩定有關。
  • 地球上的鹽是怎麼來的?原來它跟太陽系的起源有關
    不僅是人類離開了鹽活不下去,其它的動物同樣也離不開鹽。地球是一個鹽資源非常豐富的星球,可以說我們並不缺鹽,除了很多的鹽井等資源之外,佔表面71%面積的海洋中有大量的鹽存在。我們都知道海水鹹的,之所以如何,就是因為海水中含量大量的鹽。於是這裡很多人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地球上的鹽是怎麼來的?
  • 科學家:太陽系可能有大量的外星生物,它們就藏身在冰下黑暗海洋
    如果我們認為在宇宙中存在著一顆星球,它和地球一樣也孕育著生命,甚至是有和人類一樣的智慧生命。 那麼你認為就人類目前所知,這顆可以誕生生命的星球最有可能在哪裡? 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它有可能在銀河系的任何一個角落?或者是銀河系外?
  • 太陽系的早期碰撞十分頻繁,所有的巖石星球上都留下了碰撞痕跡
    地球和金星命運的差別就在於,地球有衛星,而金星沒有,而這個差別的形成很可能和它們的軌道位置有很大的關係。 地球的衛星是「月球」,它的來歷有著一個非常難以置信的故事,月球上的物質成分與地球非常相似,它們的同位素幾乎相同,也就是它們有血緣關係。
  • 木星龐大的個頭有多麼恐怖?無數的太陽系天體被它吞噬
    科學家研究發現,木星在太陽系早期的時候可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有可能在早期的時候吞噬了不少的天體。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系外星系的時候,發現很多的恆星系統中都擁有超級地球,而且它們的軌道位置比水星的軌道還要靠近恆星。可是唯獨太陽系卻一反常態,水星的位置比較靠後,也沒有超級地球。
  • 為什麼太陽系行星布局如此的與眾不同?可能是木星背後引導的結果
    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而在地球之外則是直徑達2光年有太陽系。人類走出地球之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我們的母星系太陽系,通過觀測我們了解了太陽系的行星結構,知道整個太陽系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中,有四顆是類地行星,有四顆是氣態行星,這種對半分的排列讓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議。最初科學家認為,銀河系有上千億顆恆星,有上千億個恆星系,而我們的銀河系只不過是其中之一。
  • 也許我們在太陽系裡並不孤單,太陽系其它星球上有生命存在嗎?
    這些都是組成我們的生命體以及提供我們消耗的物質,環境中必須長期存在上面的那三種元素,這些元素才會讓科學家相信,生命在誕生的那一刻才能夠成長和演變。當科學家研究這三個要素時,起初他們並不相信它們能在地球之外存在足夠長的時間,或達到大規模存在,為什麼科學家會不相信呢?讓我們看看其它星球的環境。
  • 拯救太陽系的最後一秒
    地球和火星將變成天蠍座星系的殖民地,其他星球也會永無寧日。紫龍承認這個計劃有危險性,一旦失敗,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可他沒選擇,不去冒險,繼續和莫哈在宇宙中打拉鋸戰,用不了幾個回合,太陽系聯合艦隊就會徹底消失。「讓我去吧!」火鳳凰要執行這項任務。「不行!」紫龍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