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會上,18個項目完成籤約,總金額突破65億元。
9月12日,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在推介會上揭牌成立。
第四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召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9月12日,第十二屆北京文博會進入第二天,第四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在北京舉辦。推介會上,22個有關文化項目逐一登臺,並獲專家點評。據主辦方透露,本次18個項目籤約超65億元,超過去年的4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本屆推介會召開當天,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也於會上揭牌成立,將致力於文化與科技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研究。
【現場】
非遺項目與街頭文化同場推介
「全世界範圍內,能把鐵花『玩成』這麼成熟的民間藝術,很少很少。」2008年以後,北京延慶人王軍就開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長城打鐵花」奔走。2015年,長城鐵花(北京)民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他則成為了市場推廣負責人。
「一直都是『燈下黑』,連很多北京人都不知道,長城腳下,還有這麼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王軍從小看著延慶老人打鐵花長大,他希望長城鐵花藝術能被更多人知道,傳出去、傳下去,甚至走向世界。昨天,在第四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上,王軍走上舞臺,鄭重介紹了長城鐵花項目。
「第一步希望更多人能知道這項藝術,其次就是希望能為我們的項目找到合適的地方。」王軍希望能在長城腳下找到一片適合大型鐵火表演的場地,讓鐵火演出成為北京的另一張旅遊名片。未來,大型鐵花表演也可以到國內其他目的地落地。
文化的融合,意味著傳統與現代的碰撞。1991年出生的姜涵中帶來了他的街頭文化社區產品「Instreet」。在Instreet官網和APP上,街頭文化的愛好者已經上傳了1000多條視頻,涵蓋街舞、跑酷、滑板、街頭籃球、潮牌、說唱、塗鴉等街頭文化。
姜涵中表示,國內有著龐大的街頭文化愛好者群體,將他們集合在一個社區裡,有助於中國街頭文化向世界看齊。「我們贊助支持的街頭文化賽事,優秀的選手都可以直接去外國比賽了。」
姜涵中介紹,Instreet已經成為街頭領域第一視頻媒體,全網播放量累計17個億,全網粉絲關注500萬+,預計半年註冊用戶達到200萬。在推介會上,姜涵中希望能有更多機構關注到街頭文化,他認為這是一個被忽視的大產業。
9月12日,在第四屆北京市文化融合發展項目合作推介會上,22個項目一整天中逐一登臺,接受專家點評並進行交流。相關文化企業、投融資機構負責人、著名科研院所專家,共同探討了文化融合產業發展態勢及項目合作模式。
【成果】
籤約額突破65億 關聯企業現場溝通合作
9月12日,是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天。作為文博會重要板塊,本屆推介會由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中國動漫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主題為「文化科技融合 創新推動發展」,共有300多位代表參加了會議。
北京市文資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舉辦推介會旨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北京市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年)》等文件精神,整合首都文化、科技、教育、旅遊、體育、商務、金融等資源,促進首都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進而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本屆推介會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國際廣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協辦;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北京大學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首都文化產業協會、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陽區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北京亞運村商會作為支持單位,北京市貿促會直屬事業單位北京世界貿易中心承辦。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推介會上企業籤約踴躍,18個項目籤約超65億元,超過去年的45億元,創歷史新高。
有些企業在推介現場即達成了合作意向,比如尚8文化。尚8文化集團在北京打造了18處文化產業園,致力於將工業遺存改造為文化產業園區。尚8文化集團總經理史勁松告訴記者,他對推介會上一家提供「數字建築物」技術的企業很感興趣,「我們已經進行了簡單溝通,後續有可能達成合作。」
除了當場達成合作協議,不少項目還獲得了專家的「點讚」。包括北京華力必維文化服務有限公司研發的「藝+1藝術品智能大數據」綜合平臺,北京歌華有線電視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國電視院線項目,北京酷鳥飛飛科技有限公司帶來《重返侏羅紀》沉浸式全景體驗項目等。
【官方】
設立機構、制定辦法推動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推介會上,北京市文資辦與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還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揭牌成立了「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開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工作。
「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未來文化產業最具潛力、最具價值的領域。」北京市文資辦黨組書記、主任趙磊說,文資辦正採取多項措施扶持文化科技融合類企業發展,「我們設立了一個文化融合發展處,研究稅收、優秀企業評選等工作,還和中關村管委會等部門研究制定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示範企業有關管理辦法,等等。」
據悉,去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達到3570.5億元,佔GDP的14.3%。趙磊表示,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作為首都戰略性支柱產業的地位不斷凸顯,在推動首都功能疏解提升和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7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法人單位實現收入6902.7億元,同比增長8.6%。全市文創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1.6億元,同比增長36.42%,對首都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加強。
趙磊透露,為持續跟蹤和深入掌握北京市文創功能區建設進展情況,北京市文資辦組織力量編撰了《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發展報告(2016)》,將於近期出版。
■ 探究
智囊誕生:組建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
「要麼只懂文化,要麼只懂科技,跨界融合的人才很少。」張士運告訴記者。
9月12日,北京市文資辦與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揭牌成立了「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下稱「研究中心」),並將以此為平臺,合作開展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研究工作。這意味著,一個致力於為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破除障礙的機構就此誕生。
作為負責籌備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的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士運認為,現代科技對其他行業的不斷滲透,推動文化與科技跨界融合新興產業的快速成長,張士運認為,這一產業目前面臨的最大的阻礙,在於複合型人才的缺失。
「長遠來看,初步考慮未來可以在高校設立文化科技融合學科,培養專業人才。短期來看,政府可以推動交流平臺的搭建,做一些專項培訓,也可以引進這一類人才。」 張士運稱,培養跨界人才將是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內容之一。
研究中心成立前,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曾協助北京市文資辦制定文化科技融合企業、基地的認定規則,雙方看到了更多合作可能。
張士運告訴記者,研究中心的主要功能在於服務於政府的政策制定,通過戰略研究和政策諮詢,幫助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引導文化科技產業健康發展。此外,該中心還將研究如何使北京文化科技產業「走出去」,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達成合作。
「文化科技融合產業發展還面臨很多政策真空,比如稅收優惠政策、後補貼政策、政府採購政策等。新成立的中心將協助政府一步步梳理這些政策。」張士運認為,針對文化科技融合類企業,研究中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行業戰略性研究,幫助企業在行業中找準定位,通過內生動力發展。未來,研究中心也可能對具體文化科技類企業提供諮詢服務。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