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集團鐵路貨車「狀態修」健康狀態診斷模型及狀態監測維修系統(HCCBM)全面投入試運用,標誌著國家能源集團鐵路貨車檢修由「計劃修」向「狀態修」正式過渡。該項技術填補了國內鐵路貨車檢修行業的技術空白,實現了由「周期檢修」向「精準施修」模式轉變,在節約鐵路貨車檢修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的同時,將極大地提升國家鐵路運輸效率,推進鐵路運輸供給側結構改革。
長期以來,我國鐵路貨車一直實行「計劃預防修」的檢修模式,即按檢修周期實施貨車檢修,普遍存在「無病也治、有病通治」的現象,造成檢修成本浪費。針對不斷加大的萬噸重載運輸,特別是部分周轉頻次高、磨耗加劇的車輛,統一按時間周期施修,又導致部分車輛「帶病運行」,造成運行安全隱患。尋找針對性更強、更經濟的檢修方式,避免「過度修」和「不足修」,成為國內鐵路貨車檢修行業的共同目標。
國家能源集團旗下鐵路裝備公司管理5萬多輛鐵路自備貨車,一直致力於突破傳統計劃修程修制的改革,探索通過判定鐵路貨車的健康狀態來智能決策修程的檢修新模式。2018年初,國家能源集團批覆立項,鐵路裝備公司聯合鐵科院、北京交大、西南交大、中國中車、哈科所、京天威等數十家科研機構組建研發團隊,對所屬各分公司鐵路貨車檢修進行集中調研,對鐵路貨車各車型車體、轉向架、制動等主要零部件常見故障類型、故障部位及故障率進行檢測和分析,詳細掌握了車輛關鍵零部件的磨耗及失效規律,識別出過度檢測、過度分解與過度修理的項點,為鐵路貨車「狀態修」零部件壽命管理體系和工藝規程研究提供了大數據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通過大量研究試驗,國家能源集團完成鐵路貨車「狀態修」工藝規程體系編制,將貨車「狀態修」具體細分為四個級別,簡稱為 Z1修、Z2修、Z3修和Z4修;建立起列車健康狀態診斷模型和狀態監測維修系統,由數據中心、診斷決策綜合判別系統和生產指揮系統構成,可實時監控車輛運行健康狀態與跟蹤軌跡。HCCBM系統根據診斷決策報告,確定列車修程和施修內容。診斷模型通過大數據分析,在維修中還可以不斷自我修正,不斷自我完善。
2019年6月,國家能源集團鐵路裝備公司開行22列試驗及對比列,通過試驗列的運用考核對理論研究類課題研究成果進行驗證,持續對試驗數據進行追蹤與分析。2019年7月,該公司成功完成基於整列車閘瓦批量磨耗到限檢查確認的首列狀態修(Z1),標誌著鐵路貨車「狀態修」從理論研究轉入實踐運用。今年4月8日,鐵路裝備公司完成主要針對關鍵零部件磨耗到限、壽命集中到期檢查和批量更換檢修的「狀態修」Z2修樣車試修及首輛鑑定工作,各項檢測結果符合技術要求,標誌鐵路貨車「狀態修」技術走向成熟。
經初步測算,對比「計劃修」模式,實施「狀態修」後,鐵路貨車單車全生命周期檢修成本至少降低20%以上。未來大規模推行「狀態修」後,列檢作業方式及布局都將產生較大變革,列檢人工成本支出將大幅下降,在提高鐵路貨車運行質量的同時,將進一步加快車輛周轉效率,有力提升鐵路運輸效率。(作者:要海軍 丁穎 甄廣旭)
編輯:李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