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家長最重視的,莫過於孩子的教育,從出生前的胎教,到學齡前的早教,以及之後長達十幾年的學校教育,無一不是關注的對象。
根據進入早教中心的家長調查問卷數據顯示,小月齡家長選擇早教的原因是,不知道在家怎麼玩,不會和孩子互動;而2歲以上孩子家長,大多是孩子出現叛逆情況,自己解決不了,尋求外界幫助,小部分家長每個月準備了1000-1500元給孩子進行早教。
可見,對孩子教育的投資,家長還是很謹慎的,一方面要看效果,一方面要看家庭經濟狀況。
但家長也應該知道,即使上再貴的蒙氏早教,在家也要進行教育,這才是真正的啟蒙。
蒙氏早教的真正意義,是指導在育兒路上執著追求的家長,在家也能進行蒙氏環境的創設,如果不接觸不學習,怎麼在家進行早教呢?
那麼,不花冤枉錢,如何在家庭環境下給孩子提供發展空間呢?請接著往下看。
0101創設一個蒙氏的教育環境
主要有三個要素:功能分區,體驗操作,規則示範。
一般有條件的家庭,是能滿足這三個要素的,沒條件就遵循有秩序、有規則、有自由的原則就好了。
第一步:準備好一個寬敞安全的環境
地面上可以圈出一塊軟包,不要放柵欄,半開放式,這樣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不被約束的,增加在家庭中的參與感。
這個區域就叫做總體區域,也就是孩子的蒙氏區域,而保證地面整潔安全是最重要的。
第二步:準備高度適中玩具架和書架
不建議買玩具箱,因為玩具是要有陳列的,純實木的玩具架上,放好孩子每個月齡段需要的玩具,根據月齡投放,每次3-4樣,有兩樣是要重複玩的。
就一個孩子,架子不用太多層,兩層就夠用。書架上可以擺放繪本書籍,這樣孩子獨立的體驗區域就做好了。
這裡要注意的是,孩子獨立體驗區玩具架的創設,不單單只放玩具,還要有一些科學實驗、數學教具、語言遊戲教具、美工教具,及時更換。
第三步:準備生活感官區
畢竟是在家裡,可以延伸到廚房、客廳、臥室,充分利用大環境,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主要是有獨立的餐椅,碗筷,有獨立喝水的水杯,有獨立洗手時用於登高的小板凳。
可見,在家創設蒙氏環境並不簡單,需要很多細節。但自己在家做,要比去早教班好多了,畢竟真正的早教就是父母自己。
蒙臺梭利教育是一個嚴謹自然、從孩子角度出發的教育理念,要求一生學習。
教育是一生的追求,考到最後證書不重要,而是把真正的教育教給家長,這些細節做到了,才能真正開始。
每個階段的遊戲都是從生活點滴入手的,源於生活,出自家庭,生長於愛和陪伴。因此,家長可以收藏下面的經典蒙氏遊戲,帶著孩子一起做。
0202蒙氏早教遊戲推薦:
3-8個月:感官+被動體操
家長要準備一個適合孩子的爬爬墊,讓寶寶練習基本的翻身、抬頭,自己逗自己玩。
同時,還利用乾燥的毛巾、木梳,對孩子的觸覺進行刺激,玩一玩揉揉小腳、捏捏小手的遊戲,感知環境的變化。
多給孩子做一些被動體操,比如踏腳操,大樹操,小蛇操。
大樹操就是家長用手抓住孩子交叉方向的手和腳,讓手腳相碰,為爬行做準備。
小蛇操是訓練孩子翻身的,護住孩子的身體,用頭帶動肩膀,用肩膀帶動上半身和腰,以此類推,像小蛇一樣被動翻身。
同時,最好準備自然響動的樂器玩具,作為逗引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力。
9-12個月:多感官刺激+自我管理
8個月開始,多感官刺激就變得很重要,此時就要給孩子準備獨立的碗和勺子了。
允許孩子用手抓飯,這是孩子探索吃飯的開始,更是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開始。儘管8、9個月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處在用手找到嘴的階段,但還是要拿一個勺子給寶寶練習抓握。
玩具的選擇上準備塞球,可以水平或垂直拉拽的玩具,帶繩子的小車,提線的木偶等。還有通心粉和海綿,可以讓孩子充分抓握,發展小手的力量。
到了12個月,就可以把玩具擺在上一層架子上,讓孩子扶站拿玩具。
13-15個月:搬來搬去的快樂
這時要準備一些看起來挺大但搬起來很容易的玩具,比如裝滿水的1L水瓶,不僅能讓孩子展現自己的力量,還能滿足他們行走的需要。
也可以準備儲蓄罐塞金幣,筆袋藏玩具,插小棍等教具。
你會發現,和坐在那玩比起來,寶寶更願意行走,那就讓他在自己的獨立體驗區裡,快樂行走吧~
16-18個月:平行遊戲+規則建立
此時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家長可以把區域變得小一些,讓孩子更專注。
比如再準備一個工作毯,玩具就在工作毯上玩,準備的玩具可以是舀豆子(必須有家長陪同),倒水、配對、仿真水果等,滿足孩子的支配慾望,玩具從哪拿的送回哪兒去。
準備一首音樂,讓孩子聽到音樂就自己收玩具,這些規矩在這個月齡都要掌握,家長也要比以前懂得更多更用心。
19-21個月:合作遊戲+學會共處
此時玩具就更抽象、功能性更強一些,準備兩塊海綿,一碗水,一個空碗,進行海綿移水的工作。
首先,展示捏松海綿的動作,再放入有水的碗中,說:」松——」「捏——」吸飽水後,抓住海綿,平移到空碗上方,說:「捏——」引導孩子看見吸飽水的海綿擠出水,每一個步驟都要展示完整。
也可以找幾個小夥伴到家裡一起玩,建立合作遊戲觀念。
22-24個月:規則和尊重
這時孩子能玩的就多了,比如擠檸檬,打雞蛋,海綿印畫,豆坑尋寶……生活中一些技能都可以讓孩子嘗試,讓其成為孩子的工作。
可以準備筷子夾物,夾子夾鬍子等,4塊拼圖也是不錯的選擇。
24-36個月:感官數學到直觀數學
此時孩子不再喜歡顏色鮮豔的玩具,家長可以準備純木質的蒙氏科學玩教具,注重感官、配對、分類和排序,培養數學能力。
比如襪子的分類,積木的規律搭建,紙遊戲的創設。
33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加入一些蒙氏數學教具了,讓孩子動手操作,會理解得更快。
有時間和耐心的家長,也可以自制一些數學教具,讓孩子玩起來,體驗感更強。比如用實木的積木,學習加法乘法,用豆子學會量的變化等等。
03奶爸寄語:
真正的「蒙氏」在家裡,是家長用心經營出來的,並不是照本宣科。家長終身學習,孩子才能一生受益。
陪伴孩子要投入,教育投資,永遠不會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