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有沒有比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本性還要困難的事?答案是:沒有。
每個人的善、惡、本性、外表不一。
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狡詐,
有的人情態恭謙卻心懷叵測,
有的人看上去英勇果敢實際內心卻膽小怯懦,
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卻是另有圖謀。
那到底怎麼樣可以準確識人,施以用人,與以交人呢?

識人七道
諸葛亮曾經提出了七則「識人之道」:
問之是非以觀其道;
窮之以辭辯觀其變;
諮之以計謀觀其識;
告之以禍難觀其勇;
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臨之以利觀其廉;
期之以事觀其信。
七種識人術分別從立場志向、應變能力、學識、膽識勇氣、本性修養、廉潔、信用七個方面觀察一個人。
然,我們的古之聖賢早已回答了這個問題,提出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識人用人法則。
知人」八觀六驗「法則
通則觀其所禮,
貴則觀其所進,
富則觀其所養,
聽則觀其所行,
近則觀其所好,
習則觀其所言,
窮則觀其所不變、
賤則觀其所不為。
從顯達時看他禮遇的是哪些人,身居高位時看他提拔舉薦的是哪些人,富有時看他供養款待是哪些人,受到君主聽信時看他言行是否一致,閒居在家時看他的嗜好是否高尚合法,親近君主時觀察他的言談是否與正道相符,困苦時是否對非分之財有所不受,卑賤時看他是否對非議之事有所不為。
八個法則觀其言行,還提出了六個方法驗其品性。
喜之驗其守,
樂之驗其僻,
怒之驗其節,
罹之驗其特,
哀之驗其仁,
苦之驗其志。
通過環境的影響來檢驗喜怒哀樂困苦中的人是何表現,從而檢驗人,評定人。

」八觀六驗「是君主(領導者)用來衡量人才的方法。在我們職場、工作中評定人的方法還要依靠」六戚四隱「法,即父、母、兄、弟、妻、子六戚;朋友、熟人、鄉鄰和朋友四隱。在外則用八觀六驗法,如此一來,為人真誠虛偽、貪婪粗鄙或善惡等品性則一覽無餘了,古人聖賢辯才識人之法,放到現在同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