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5 12: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今年10月14日是第51屆世界標準日,主題確定為「標準保護地球」,以彰顯標準在資源保護、綠色發展方面的重要意義。
先來了解下什麼是ISO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成立於1946年,是一個全球性的非政府組織。1969年ISO理事會發布決議,將10月14日——國際標準化組織成立紀念日確定為世界標準日,目的是提高對國際標準化在世界經濟活動中重要性的認識,以促進國際標準化工作適應世界範圍內的商業、工業、政府和消費者的需要。
國際標準化的背景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現代文明進程中大規模工業活動使得地球溫室氣體不斷增多,給全球氣候和人類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為此,全世界需要採取包括國際標準在內的統一行動,以減少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涉及保護地球的國際標準覆蓋了節能、水資源和空氣品質等方方面面,提供了標準化的規制和測量方法,為應對技術挑戰提供了切實可靠的解決方案,有助於世界各國廣泛分享專業技能和知識。
我國氣象部門做出的努力和成果
多年來,中國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成員,積極參與了國際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等各類相關工作。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的統一協調下,氣象部門作為我國氣象行業主管部門,以氣象科技為依託,在空氣品質以及水資源、太陽能資源、風能資源的保護利用等方面積極研製和實施標準,為保護地球作出了積極貢獻。
由大氣成分變化導致的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等已成為當今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焦點。我國氣象部門自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先後建立了6個區域大氣本底觀測站和1個全球大氣基準觀測站,旨在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氣溶膠、反應性氣體、臭氧總量、幹/溼沉降等進行長期、精確、系統的觀測。此外,太陽能、風能、水分等氣候資源作為寶貴的自然資源,正在成為地球上可利用再生資源的重要方面。通過2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氣象聯合相關行業部門,在氣候資源測量、評估以及資源利用及其氣象保障服務等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為提高氣候資源利用率、促進氣候資源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為進一步加強大氣成分和氣候資源領域的標準化工作,2012年,經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中國氣象局在全國氣候與氣候變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40)下新設立了大氣成分觀測預報預警服務和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兩個分技術委員會,分別負責大氣成分觀測、預報、預警與服務以及風能太陽能氣候資源利用等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修)訂等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底,大氣成分分委會共歸口管理國家標準12項、行業標準41項,風能太陽能分委會制定了有關風能太陽能、空中水資源、氣候可行性分析等領域的12項國家標準、20項行業標準,這些標準的出臺和實施在地球大氣環境的保護和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中發揮了重要的技術支撐作用。
20年來,氣象標準化工作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進程,當前已進入了從大到強的發展階段。自2000年第一項氣象行業標準發布以來,氣象標準化工作穩步推進;在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化制度和機制建設、標準化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標準制(修)訂、標準宣貫實施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較好地發揮了標準對氣象改革發展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到目前為止,已頒布的現行有效的氣象領域的國家標準191項、行業標準532項、地方標準664項、團體標準17項。
氣象標準化工作建設
「十四五」期間,氣象標準化工作將緊扣建設氣象強國的目標,對標對表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以及加快科技創新,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的要求,以優化體系結構、提升質量效益、促進開放合作、實施重點突破、加強支撐保障為重點,積極構建覆蓋齊全、先進適用、開放兼容的標準體系,形成科學高效、多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格局,使標準的權威性和適用性得到明顯增強、標準的實施和監督機製得到全面落實、標準的國際影響力和貢獻力實現突破,為推動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更好的標準化力量。
(文章作者系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文章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10月14日三版 )
原標題:《氣象標準保護地球 —— 寫在第51屆世界標準日之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