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敬堂
這是一幅由德國攝影師烏爾夫·狄特爾(卡斯特伯爵)於1933年拍攝的蘭州舊西城一隅及黃河兩岸的照片。系原甘肅省供銷學校教師、蘭州世界語協會副理事長張富德先生從比利時友人家發現並帶回蘭州的,該照片距今逾80年歷史,是蘭州歷史上最早的航拍圖,彌足珍貴。
1932年5月18日,甘肅省開闢的第一條空中航線通航。這是由中德合營的歐亞航空公司將上海——南京——西安的航線延伸到蘭州,每周往返一班。當時為了開闢通往中國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線,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專門組織了一次為期三年,配備有專機、飛行員、攝影師的大型航行考察和拍攝活動,那次的航拍線路大致為:
1933年 上海——南京——洛陽——北京——西安——蘭州——肅州(酒泉)——迪化(烏魯木齊)。
1934年 北京——鄭州——漢口——長沙——廣州。
1935年 上海——西安——成都——昆明。
拍攝時間基本上都是每年的夏季6至8月進行的。
蘭州航拍圖是距市區地面約600餘米的高空俯拍的。照片畫面三分之二呈現出今城關區繁華城區一隅,東至省政府、山字石、黃家園、貢元巷一帶;南至金塔巷(南府街);西至橋門街;北至蘭州北城。其餘畫面被寬闊的黃河及以北的山嶺高坪,明代邊牆以及王保保城所佔據。畫面中黃河鐵橋、橋門、高大雄偉的北城牆、西城牆、內城西門(鎮遠門)甕城子、水北門、山字石凝熙園、省政府(明肅王府)拂雲樓、萬壽宮、府城隍廟、莊嚴寺、皋蘭縣文廟、皇華館(今城關區政府)以及大街小巷縱橫交錯,在畫面中均清晰可辨。讀者可在畫面中標誌性的建築及街巷周圍找到自己所要尋覓的位置與院落。畫面上基本上顯示出1941年7月1日蘭州建市前,城內西城區的建築民居和街巷走向。當年建市後,市長蔡孟堅在日寇飛機轟炸過的市區進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將道路取直拓寬,奠定了現今原老城區的道路基本走向。
照片中蘭州北城牆以北,中山橋以東從畫面中可以看出黃河越過中山橋到蘭州東盆地。這裡河流變寬,河谷地也隨之變寬,黃河南部流速湍急,北部明顯減緩,泥沙衝積形成的夾河灘在黃河中央,現在這些夾河灘以北的地方全部填築形成北濱河路。照片中河流以北的白塔山至廟灘子沙溝十字一帶的大片區域,那裡的山嶺、坪臺地呈現出荒涼狀,與今日綠化成績相比有天壤之別。白塔山的主體古建築從慈恩寺塔院往下的十殿閻君廟到三星殿、羅漢殿、三官殿,再到文昌宮以下的玉皇閣以及白塔山民居均歷歷在目。白塔山是蘭州市區第二高峰九州臺的東延支脈,它俯瞰黃河,系蘭州城的北部天然屏障,蘭州古八景中的「白塔層巒」也可從此照片中看出些許端倪。燒鹽溝以東從洋火廠、福音醫院到廟灘子公私建築鱗次櫛比,街市繁華可見一斑。現在從市二院慢下坡到廟灘子橋S形路向還是當年照片中的印跡,絲毫未變。截至2013年夏,靖遠路(廟灘子)道路走向部分民居還保留著當年的蹤影。
難能可貴的是照片中還保留著朝陽村開發前的原始狀態和王保保城以及明代邊牆(明城牆)的走向脈絡。朝陽村在上世紀四十年代開發前,俗稱廟坪,原由是坪東部有一龍王廟,故稱廟坪。大片的砂田平坦,具有保墒、提高地溫,壓鹼等優良性能,特別是這裡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極適宜瓜類生長,是蘭州瓜著名的產地之一,飲譽蘭州的「廟坪醉瓜」就產在這裡。抗日戰爭中後期這裡逐漸開發成居民區,從2010年起,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工程開建,高層建築群已具雛形,聯接黃河兩岸的元通大橋即將完工,待北引橋竣工後可通行。照片畫面中的王保保城和明代邊牆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實物證據,特別珍貴。王保保城系元末王保保(擴廓帖木爾)所築,用以駐軍與明軍抗衡。後王保保在定西沈兒峪被明將徐達擊敗,其部下乃棄城逃遁蒙古。王保保城面臨黃河,東臨羅鍋溝,西北依山,佔地一百餘畝。此處居高臨下,形勢險要,確屬易守難攻之地,是蘭州地區的古戰場之一,畫面中還有王保保城的延伸段——明邊牆。這些邊牆外形完好,其末端是天然的屏障懸崖,山崖下有玉壘關與鹽場堡的西延邊牆相連,據考古專家陳賢儒講,這段明邊牆修築年代較王保保城晚,約在明朝中後期。遺憾的是唯一保留在照片中的王保保城和明邊牆的原貌及走向,分隔廟巷子和朝陽村最後的明長城,在解放後城內居民搬遷以及廟灘子棚戶區大開發改造中被無知及金錢欲所吞噬,寸土未留,令人惋惜。
廟灘子三級臺(坪)階地上的王保保城不復存在,有關部門為保存這個歷史遺蹟,前幾年將王保保城遺址的碑刻石立在北濱河路北——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部前下的馬路邊。
此照片還可印證廟灘子地名的來歷,從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億萬年來黃河夾帶的泥沙大量沉積,加上九州臺東麓羅鍋溝童山禿嶺流失的水土,這裡就淤積成一片寬闊的衝積扇(洪積扇)。自漢唐以來,人類活動範圍逐漸擴大,道路形成,修築了踞山臨河鎮守黃河北岸的金城、鳳林、玉壘三關,到了明中期,隨著北方邊境趨於相對安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通往寧夏的驛道改善、拓寬的這塊黃河以北,鎮遠浮橋以東的地域就成為作坊、店鋪、飯館、車馬店鱗次櫛比,過往商旅駝隊絡繹不絕的繁華街市。百姓們就在黃河衝積扇二級臺階地的山坡上修了一座關帝廟,蘭州人稱老爺廟(其地址現為3512廠家屬樓院),殿宇依山坡而建,宏偉壯觀,堪稱蘭州武廟中的佼佼者,圖片中S路西側濃蔭密布的地方即是。故人們將關帝廟的衝積扇砂灘地稱廟灘子,廟後的小巷道稱廟巷子。以上地名的濫觴皆出於此。這就是廟灘子地名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