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身小黃人工裝服,一副詼諧的圓眼鏡,兩道蠟筆小新式粗眉……前不久,熱門科普視頻博主「模型師老原兒」以他的標誌性打扮,站在了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舞臺上,渾身是戲。
全場最吸睛的是他製作的一個放大百倍的螃蟹模型,細緻到蟹鉗不同部位的肌肉都分別做了標註。通過他的講解,螃蟹哪些部位有營養、哪些部位不能吃,一目了然。
因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的製作人張萌當場拋橄欖枝,希望籤下這個科普達人。
不過,「模型師老原兒」的主戰場在網絡。
「蜘蛛網是怎麼織成的?」「為什麼減肥這麼難?」「蚊子為什麼就愛叮你?」作為一個科普視頻博主,他善於用拖鞋、破紙板等各種廢棄物製作好玩的模型,再惟妙惟肖地在視頻中演示,向觀看者解釋一些科學原理。
這樣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受到了網友熱捧。從今年4月至今,他拍攝了數十個科普視頻,僅在西瓜視頻就已「圈粉」超過395萬。
「模型師老原兒」說,他希望在紛繁複雜的網絡信息世界裡,以「模型科普」激發人們的好奇心,進而以不同視角看身邊的世界。
找到「探索世界的一個好方法」
「模型師老原兒」原名寧原,曾在央視工作十年,是資深的科學類節目製作人。2019年,寧原選擇辭職,開始獨立製作視頻產品。不久後,妻子也離開了電視臺,和他一起「換個陣地做科普」。
多年積累的科普視頻製作經驗、精湛的模型製作手藝以及襲面而來的視頻浪潮,讓他最終將科普視頻作為職業發展新突破口。
寧原在央視時的工作照。
對於這個有些冒險的選擇,寧原這樣解釋:「人過了30歲之後,會發現精力和身體有一定程度下降。這時不妨給自己按下一個重啟鍵,用曾經的經歷沉澱自身,說不定會煥發出不一樣的狀態。」
出於對科普工作與視頻製作的雙重熱忱,寧原開始「重啟」人生。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個轉型過程一開始並不順利。
視頻和傳統電視節目製作截然不同,「無論是剪輯節奏的快慢,還是內容有趣的程度,要求都不一樣,感覺是重新學了一遍視頻製作。」
「剛開始製作科普視頻時,每天熬到凌晨一兩點鐘是常態。」寧原指了指自己眼睛說,一開始找不到拍攝狀態,熬得黑眼圈都出來了。
他的西瓜視頻中出鏡率很高的標誌性紙版「大眼睛眼鏡」,靈感就來源於此。戴上「眼鏡」,整個人狀態都放鬆下來,「模型師老原兒」的形象頓時變得具體可感,還讓人覺得有些親切可愛。
相較於直接灌輸,寧原更願意用實體模型讓科普視頻淺顯易懂,讓大人孩子都喜歡看。有一次,一位粉絲認出了他,留言說「我以前在電視上等你們的節目更新,現在我兒子在西瓜視頻上等。」
談及製作科普視頻的淵源,寧原講了小時候的一件事。讀小學時,他得到了一支彈簧原子筆,家裡人鼓勵他在不拆卸的情況下,想明白原子筆內部的設計架構。
「當時我在想這裡面可能有彈簧、有卡口,我自己動手寫了五六種自己想到的方式,再去印證。」
通過這樣的思考,他對一個簡單的問題有了很多維度的解答,「這可能是探索世界的一種好方法,我想把它傳達給更多的人,讓觀眾在有趣、易看的模型故事下,構建自己知識體系和學習網絡。」
在一個不足100平方米的工作室內,寧原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科學模型王國」。
狡猾的新冠病毒、憨態可掬的企鵝、呆萌的北極熊、可怕的蜘蛛,「王牌飛行員」——蜻蜓……一個個用各種材料製作出的卡通模型,從寧原的手中應運而生,再以生動活潑的方式在視頻中一一出場,幫助人們理解身邊的趣味科普知識。
獲贊千萬的「科普達人」如何煉成?
「新型冠狀病毒在細胞外面遊走過程中,總能找到對應的鎖眼,咔嚓,打開細胞上的鎖,天真的細胞誤以為營養物質來了,於是大門敞開……」
在一個約4分鐘的視頻中,寧原在工作間的長桌上用自己製作的病毒、細胞等模型,為粉絲趣味介紹新型冠狀病毒是如何入侵人體。他還邀請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專家來釋疑病毒變異的相關問題,那期視頻獲得了500多萬次觀看量。
寧原展示孑孓如何扭動身體。
貼近生活的選題、奪人眼球的模型、趣味活潑的講解,再配合一些動畫效果,讓寧原成了獲贊超千萬次的「現象級科普達人」。
打開寧原的西瓜視頻主頁,可以看到很多爆款——介紹巴氏刷牙法的視頻,觀看量870多萬;介紹除蟑螂妙招的視頻,觀看量650萬;科普「蒼蠅寶寶從哪來」的視頻,觀看量650萬……
「原來這個問題是這樣啊」「太神奇了」「用模型來科普太有趣了」……視頻彈幕中,網友熱評不斷,讓寧原夫婦備受鼓舞。
「我會廣泛了解觀眾感興趣的話題。有一期視頻推出,一周粉絲量增加了200萬。」用心觀察,從生活中收集選題,關注粉絲的反饋意見,做出人們喜聞樂見的視頻,這就是寧原的「漲粉秘訣」。
「蜘蛛網是怎麼織成的?」「為什麼你一曬皮膚就容易變黑?」「我們是怎麼聽見聲音的?」「蒼蠅搓手是為啥?」……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問題,都能在寧原的西瓜視頻裡找到答案。他用自己的好奇心,帶領粉絲走入了一個奇思妙想的科學世界。
趣味盎然的模型,是吸引人們走近「模型師老原兒」的一大原因。
為了給人們解釋蜻蜓如何飛行覓食,寧原製作了一個放大數萬倍的彩色巨型「蜻蜓隊長」模型;為了展示蜘蛛織網的過程,他不僅製作了一個龐大的金色蜘蛛,還搭建了紙質樹林立體展板,還原小蜘蛛在樹林中織網的場景,讓觀眾看完恍然大悟、大呼過癮。
寧原認為,做科普的一大難點就是要把看不見、說不出、摸不著的知識闡釋好。他的訣竅是通過精巧的機關設計、特殊的材料選擇,製作出生動靈活的模型,藉助視覺傳達的方法做科普,「在我看來,模型是一種交流工具,一門能翻譯科學原理的『語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寧原製作模型的材料,其實很多粉絲也都能找到。包紮用的石膏、廢棄紙箱、木板、拖鞋、洗衣機的下水管……生活中的各類廢棄物品,都能成為寧原製作科普模型的原材料。「只要細心觀察,生活中任何東西都有無限的可能性。」他說。
如何保障科普內容的嚴謹準確,讓科學術語變為人人聽得懂的「普通話」;如何製作出寫實卻又不讓人產生反感的動物模型;如何讓科學知識變得有趣好玩……這些都是寧原時常思考的問題,也不斷督促著他嚴格把關,不斷生產出優質的科普視頻。
激發「好奇心」,「知識原來如此簡單」
現在,寧原每周都在北京的工作室中不間斷生產製作視頻,平均三到四天就要製作一個完整的科普視頻。這其中包括前期科學理論收集、如何轉化模型的思考、製作科普模型的過程及視頻錄製。
每周一至兩期的視頻更新頻率,工作量並不輕鬆。要讓觀眾通過幾分鐘的視頻感受到「知識原來如此簡單」,更不是一件易事。
「把科普用模型的方式表達出來,是一個由理性到感性,然後回歸理性的過程。」寧原說,因為自己不是專家,在每期節目製作前,都會閱讀大量期刊論文,查找相關的科學文獻資料,先消化理解科學知識,再轉化為一個個好玩的故事,通過模型展示出來。
對於青少年科普,寧原一直擔心的一件事是,在繁雜的信息環境下,孩子們通過手機可以提前了解到更多知識內容,但也可能缺失對事物的「好奇心」。「網際網路視頻模式是非常好的科普手段,用模型科普的方式,或許能讓孩子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有所不同。」
寧原計劃接下來組織一些線下活動,讓孩子們深度參與到科普模型的設計中來,培養他們的科學興趣,激發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
「知識的擴充對每個人都有意義。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科普視頻做好。」寧原說,「希望以後我的視頻不僅讓孩子們觀看後覺得科學很有趣,也可以讓成年人有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