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普視頻達人:用模型解答生活中的「十萬個為什麼」

2020-12-17 和訊

7月24日,在北京四惠的工作室裡看到有關安徽巢湖洪水的電視新聞後,寧原站起來走到了操作臺前。他在黑板上寫著腦海中出現的「idea」,利用模型講解預防洪水的知識和落水的自救。

今年2月至今,寧原從電視科普節目中的出鏡實驗員,變成了自製科普短視頻達人,他通過手工製作模型,解答著生活中的「十萬個為什麼」。「蚊子為什麼叮你?」「脫髮咋辦?」「柳絮如何生長?」 ……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就是寧原的科普內容。

寧原要讓抽象的科學「接地氣」,「既能讓小學生看懂,也能讓成年人感到有趣,這才是成功的科普視頻。 」

寧原正在查閱相關資料。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模型將科普和生活緊密相連

落水後應該如何自救?遇到洪水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7月24日,看到安徽巢湖遭遇洪水的新聞後,寧原這兩天的生活就是做模型和腳本,錄製關於洪水和落水自救的視頻。「人永遠不知道意外哪天會來,掌握應急急救方法很必要。」寧原希望通過他所做的視頻,「讓更多人知道科普和生活密切相關」。

說起做視頻,要從今年2月份講起。疫情期間,正在家中休息的寧原被一輛開進小區的急救車吵醒。「小區中有人傳染了新冠」,瞬間「引爆」了小區居民群,甚至有居民想「出逃」。寧原通過窗戶,發現停著的並非負壓救護車,便在群裡發了一句「不是負壓救護車,不會運送新冠病人」。群內的討論瞬間從「如何出逃」變成了「什麼是負壓救護車」。

負壓救護車,即利用技術手段,使車內氣壓低於外界大氣壓,空氣在流動的過程中,只能從車外流向車內,負壓還能將車內的空氣進行無害處理之後排出,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醫患之間的交叉感染概率。

寧原想到,可以做一個短視頻,解釋負壓救護車如何隔離病毒。想到就做,當晚,他開始製作模型。幾天後,一個等比例壓縮的「負壓救護車」製作成功。車內的插電孔、隔離擔架都栩栩如生地被還原。不僅如此,他還單獨製作了車頂內部的負壓系統,解釋了隔離病毒的原理。

寧原在工作室內進行策劃和製作模型以及錄製。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寧原在短視頻平臺上給自己取名為「@模型師老原兒」,發布了這段利用模型講解負壓救護車工作原理的視頻。第一段視頻收到不錯的反饋,讓寧原決定將科普視頻做下去。於是,他在四惠附近租下了一間工作室,在裡面製作模型、拍攝視頻。截至目前,他發布的34段視頻中,有疫期的救護隔離原理,新聞裡山火捲土重來的原因,被蚊子叮的包會越撓越大……都是生活中人們經常遇到卻一知半解的問題。

寧原說,他做科普短視頻的思路就是和生活聯繫最緊密的、大家都會有的疑惑,利用「誰都看得懂」的模型,由淺入深地講解科學原理。「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更多人用科學知識助力日常生活。脫離生活的科學知識,很難被大眾接受,也無法體現科普的真正價值。」

寧原在工作室內進行策劃和製作模型以及錄製。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低齡兒童能懂才是真正的科普

寧原的工作室內,擺著各種各樣由他製作的模型。其中有放大1000倍、5000倍的「頭髮」,有1米多長的「螃蟹」、半米多長的「小龍蝦」,還有被蚊子叮過的皮膚下面的「毛細血管」。

為配合每一期視頻的內容,寧原都會親手製作一個或多個模型,輔助講解科學原理。寧原大學時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視覺廣告學專業,擅長製作模型。從定選題到視頻製作完畢,大約需要2周時間。而每個模型製作至少花費3天時間,複雜的甚至需要一周。

模型使用的材料,寧原大多選擇網購,還有一些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廢拖鞋的鞋底用來做蟑螂模型翅膀的支撐;路邊的廢棄廣告板做沙盤山體填充;骨折患者糊過的石膏布製作模型山體的外衣;廢棄的齒輪玩具被用於表達地震帶上的地殼運動。

寧原製作模型的工具。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觀眾隔著屏幕,需要更精美逼真的模型,才能讓他們有看下去的欲望。」他要求自己製作的科普視頻必須「有趣、易懂」。他認為,如果三四年級的孩子一遍就能看懂、理解,才是合格的科普視頻。「科普視頻做得過於高深、晦澀,不僅達不到科普效果,也失去了科普意義。」

相較於傳統的科學講解,寧原更喜歡「用實物,給鏡頭,讓觀眾清晰地感知細節」。這些經驗源於他曾從事的電視節目製作。「10年的工作裡,我接觸了很多觀眾,他們更喜歡看有意義並且有趣的內容。」此外,工作中積累的很多國內外頂尖專家資源,也為寧原製作視頻提供了支持。

除了請教專家,寧原也會看書、查資料、做實驗,確保視頻內容的正確性。為了展示「雙叉犀金龜如何把獵物挑飛」,寧原從海外買回超高清昆蟲科普視頻,用超高倍速放慢研究雙叉犀金龜(又名獨角仙,雄性成蟲的頭部長有一支兩邊對稱、雙分叉的巨型犄角)的動作,又從網上買回同屬種的昆蟲標本進行研究。

寧原在工作室內進行策劃。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做視頻不為賺錢,曾給廣告商挑刺

在短視頻平臺裡,寧原總是戴著一副大眼球道具眼鏡入場,遮住半張臉,讓觀眾無法看到他真正的樣子。一些粉絲留言問他「為什麼不露臉」?寧原都笑而不答。「我本人做科普視頻,不是為了賺錢、出名。露不露臉和科普沒關係。」他說,他和愛人積累下來了一些錢,辭職後也接商業廣告的拍攝,資金還算充足。

從2月份至今,在科普視頻製作方面,寧原已經投入三四十萬元。除去商業拍攝,寧原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製作科普視頻,幾乎沒有休息。他自嘲說,「花錢不是關鍵,要說最慘重的代價,是我發量的減少,頭頂黑色勢力越來越薄弱。」好在,寧原的妻子負責拍攝、剪輯和後期,為他分擔了不少工作。

寧原說,製作科普短視頻是他的事業,絕不是玩票。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每段視頻播出後,寧原都會非常關注網友留言,「我很在意觀看人的反饋。」一次,一名粉絲私信寧原,說在地理考試中有一道關於「山火」的題目,她立刻想到曾看到的視頻,很輕鬆就寫出了答案。這讓寧原很有成就感,「感覺特開心。」當天,他背著手打著響指,在工作室裡溜達了好幾圈。

在「蚊子為什麼叮你?」的視頻火了之後,有幾家電蚊香廠找到了寧原,提出在視頻中植入廣告的想法。「我第一反應是看他們的產品成分和效果。」仔細研究了三天,寧原拒絕了廠家的要求,「產品成分中有些對孕婦和孩子有害,廠家卻說無害,我覺得和廣告內容不相符。」

寧原說,製作科普短視頻是他的事業,絕不是玩票,「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大家體會到,知識擴充和學習對每個人都有意義。」

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編輯 白馗

校對 吳興發

(責任編輯:李顯傑 )

相關焦點

  • 模型師老原兒:用拖鞋紙箱做科普模型,獲贊超千萬
    作為一個科普視頻博主,他善於用拖鞋、破紙板等各種廢棄物製作好玩的模型,再惟妙惟肖地在視頻中演示,向觀看者解釋一些科學原理。這樣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受到了網友熱捧。從今年4月至今,他拍攝了數十個科普視頻,僅在西瓜視頻就已「圈粉」超過395萬。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沒有十萬個問題
    1934年,開明書店引進了蘇聯作家伊林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屋內旅行記》,裡面的「為什麼」更像是生活百科:爐子裡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為什麼麵包心裡都是小孔?。這套書剛推出就成了爆款,直到建國後仍是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傳家寶」。出生於1940年的葉永烈就在初三的時候與《十萬個為什麼》相遇,當時他根本想像不到,自己居然會成為中文版的作者,並和科普結下一生的情緣。
  • 寫了《十萬個為什麼》的葉永烈爺爺,去世了
    或許你對這個名字不太熟悉,但你小時候一定有看過他寫的《 十萬個問什麼? 》。作為一個從小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問題少女,當年老爹買的《 十萬個為什麼? 》解答了大部分小辣椒腦子裡稀奇古怪的疑問。 「 為什麼飛機會怕小鳥? 」 、 「 為什麼魚在水裡可以呼吸? 」 、 「 電梯是怎麼工作的?
  • 他用拖鞋紙箱做科普模型獲贊千萬,400萬粉絲坐等更新
    「為什麼減肥這麼難?」「蚊子為什麼就愛叮你?」作為一個科普視頻博主,他善於用拖鞋、破紙板等各種廢棄物製作好玩的模型,再惟妙惟肖地在視頻中演示,向觀看者解釋一些科學原理。這樣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受到了網友熱捧。從今年4月至今,他拍攝了數十個科普視頻,僅在西瓜視頻就已「圈粉」超過395萬。
  • 他做科普模型獲贊千萬,400萬粉絲坐等更新
    因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大火的製作人張萌當場拋橄欖枝,希望籤下這個科普達人。不過,「模型師老原兒」的主戰場在網絡。「蜘蛛網是怎麼織成的?」「為什麼減肥這麼難?」「蚊子為什麼就愛叮你?」作為一個科普視頻博主,他善於用拖鞋、破紙板等各種廢棄物製作好玩的模型,再惟妙惟肖地在視頻中演示,向觀看者解釋一些科學原理。這樣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受到了網友熱捧。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是中國最牛科普
    「十萬個為什麼,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忘不了」,敢喊出這樣的宣傳,口氣不小;而且,這個口號還真的做到了。曾經,「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火遍大江南北,甚至讓「十萬個為什麼」成了一個流行俗語。那麼,一套科普讀物,為什麼能火成這樣呢!
  • 他用拖鞋紙箱做科普模型,獲贊超千萬、上《快樂大本營》,400萬粉絲坐等更新!
    「為什麼減肥這麼難?」「蚊子為什麼就愛叮你?」作為一個科普視頻博主,他善於用拖鞋、破紙板等各種廢棄物製作好玩的模型,再惟妙惟肖地在視頻中演示,向觀看者解釋一些科學原理。這樣生動活潑的科普形式受到了網友熱捧。從今年4月至今,他拍攝了數十個科普視頻,僅在西瓜視頻就已「圈粉」超過395萬。
  • 168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500多個知識點《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的這套性價比非常高、玩著玩著就把學前知識掌握了的神奇百科全書——《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幼兒版。本套叢書專為3-8歲孩子打造,用生動有趣的圖片和簡單易懂的故事回答孩子們提出的為什麼。《瘋狂的十萬個為什麼》(幼兒版)系列叢書,根據《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編寫,緊密貼合幼兒的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場景是科普情境式講述體驗式學習,開創玩中學的全新閱讀理念。
  • ——評《人類心理十萬個為什麼》叢書
    受中國心理學會委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資助,《人類心理十萬個為什麼》叢書由著名心理學家盧家楣教授擔綱總主編,近百名心理學專家撰寫,科學出版社出版。該書是我國第一套涉及人自身成長從嬰幼兒、兒童到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十萬個為什麼》的心理學科普叢書。
  • 科普作家葉永烈去世,懷念那個為我們回答《十萬個為什麼》的人
    2011年,在第6版《十萬個為什麼》編撰過程中,《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曾赴上海,在葉永烈的家中採訪了他,還原了這套暢銷國內50餘年的科普著作的創作歷程。(2011年,71歲的葉永烈在上海寓所。葉永烈就是那群「了不起的人」之一,作為這套書的主要作者,他當年參加《十萬個為什麼》編寫的過程,和萬維鋼眼下的經歷有些類似:1960年5月的一天,在北大化學系讀本科的葉永烈收到少兒社編輯曹燕芳寄來的一封信,信中羅列了一些化學方面的問題,請他用通俗有趣的語言來回答。
  • 讀《十萬個為什麼》:七零後的向科學進軍
    葉永烈(1940-2020)科普作家小時候,家裡比較窮,父母一般不會給買課外書,很少看到什麼好看的課外讀物。所以,1980年代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第四版,黑色封面版本的那一套,大概有十幾本,印象尤為深刻。當時,真可謂書非借不能讀也。若能借到《十萬個為什麼》叢書中的一冊或幾冊,就會感覺如獲至寶,一遍又一遍的翻看,不厭其煩。無論是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天文、地理分冊,都喜歡看。甚至最後把書翻得破破爛爛,也捨不得扔掉,會用漿糊粘起來,或者用報紙包上一個書皮。
  •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受歡迎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出版了大量優秀科普讀物,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叢書是影響巨大的經典代表作之一,是中國原創科普圖書著名品牌。自1961年4月推出,《十萬個為什麼》不斷推陳出新,至2013年8月出版了第六版,發行量超過1億冊,居中國科普讀物發行量之首。1998年,該書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小時候支配我們的「十萬個為什麼」,現在有了真人視頻了
    其實,從大學開始,「再自我一點點」這個聲音就一直縈繞在他腦海,2017年第一支視頻的成功,更是讓他有了契機選擇組建團隊專心玩起內容來。02喜歡和成為是兩回事為什麼選擇知識科普,並不是一時間它成為了內容生態浪潮的風口才被EyeOpener選擇。
  • 從央視到抖音,這個80後要以科普為生
    人們沒來得及細細探究,就又被忙碌的生活帶離。有個80後,和「十萬個為什麼」打了十幾年交道,並以此為生。從央視科普節目的出鏡實驗員,到抖音裡的短視頻科普達人,寧原通過手工製作模型,將大千世界縮小、將微觀之物放大。生活現象中的另一面,在抖音@模型師老原兒上展現。蚊子為什麼叮你?手指燙傷如何不留疤?脫髮咋辦?小龍蝦咋吃?
  • 郭奇峰老師帶你一起閱讀《十萬個為什麼》
    有這樣一本「一輩子用得著,幾代人忘不了」的書——《十萬個為什麼》給我們進行了最初科學啟蒙。《十萬個為什麼》以解答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來激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今天,讓我們一起跟著郭奇峰老師來讀統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欄目推薦的圖書《十萬個為什麼》吧!
  • 冷知識 |《十萬個為什麼》裡沒有10W個問題,為啥要叫這個名字?
    在梁啓超、魯迅等人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民國大儒加入到科普的行列中,有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學家華羅庚、文學家葉聖陶以及開明書店創辦人章錫琛。1934年,開明書店引進了蘇聯作家伊林的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屋內旅行記》,裡面的「為什麼」更像是生活百科:爐子裡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為什麼麵包心裡都是小孔?。這套書剛推出就成了爆款,直到建國後仍是很多老百姓家中的「傳家寶」。
  •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葉永烈去世!紀念你的科普啟蒙
    不少80後、90後的科普啟蒙大概就是《十萬個為什麼》了,而主要作者及背後的故事大家知道不?其中最主要的貢獻者就是當時的青年作家葉永烈。葉永烈為浙江溫州人,出生於1940年8月30日(農曆七月二十七)。這部作品寫於1961年,書中預言了大量新技術及新發明,出版之後大獲成功,初版即行銷160餘萬冊,在當時中國的青少年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葉本人也因為這部小說及其續集聲名鵲起,成為當時中國最著名的科幻與科普作家之一。但1983年開始的一些活動影響了當時中國的科幻小說事業。部分人聲稱,有不少科幻小說宣傳不健康聲音,在青少年中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汙染。
  • 紀念|葉永烈與《十萬個為什麼》
    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中依然有葉永烈的名字。從1961年的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葉永烈是唯一一位參與每個版本編寫的作者。葉永烈就讀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讀書時就開始用文學方式去描述化學,發表了一些跟化學有關的科普小文章。這些文章後來以《碳的一家》出版,也正是因為這本書,他被《十萬個為什麼》編輯看中。當時《十萬個為什麼》的化學分冊編輯曹燕芳邀請他參與了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口氣寫了100多個跟化學有關的「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葉永烈一個人寫了163個。
  • 《十萬個為什麼》讀後感
    駐馬店市第三小學四(5)班  李若芊我讀了一本科普書籍《十萬個為什麼》。
  • 科學大咖們特意來西瓜視頻上了場科普直播課
    9月27日,北京天文館開啟了一場滿足你對整個世界的好奇心的科學聚會。  在這裡,蟲洞、隕石、星系……一個又一個的未來場景被描繪和展覽,天馬行空,又令人嚮往;生命、外星、人工智慧……一個又一個對世界的疑問神秘出現,又得以被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