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在北京四惠的工作室裡看到有關安徽巢湖洪水的電視新聞後,寧原站起來走到了操作臺前。他在黑板上寫著腦海中出現的「idea」,利用模型講解預防洪水的知識和落水的自救。
今年2月至今,寧原從電視科普節目中的出鏡實驗員,變成了自製科普短視頻達人,他通過手工製作模型,解答著生活中的「十萬個為什麼」。「蚊子為什麼叮你?」「脫髮咋辦?」「柳絮如何生長?」 ……這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就是寧原的科普內容。
寧原要讓抽象的科學「接地氣」,「既能讓小學生看懂,也能讓成年人感到有趣,這才是成功的科普視頻。 」
寧原正在查閱相關資料。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模型將科普和生活緊密相連
落水後應該如何自救?遇到洪水第一件事情要做什麼?7月24日,看到安徽巢湖遭遇洪水的新聞後,寧原這兩天的生活就是做模型和腳本,錄製關於洪水和落水自救的視頻。「人永遠不知道意外哪天會來,掌握應急急救方法很必要。」寧原希望通過他所做的視頻,「讓更多人知道科普和生活密切相關」。
說起做視頻,要從今年2月份講起。疫情期間,正在家中休息的寧原被一輛開進小區的急救車吵醒。「小區中有人傳染了新冠」,瞬間「引爆」了小區居民群,甚至有居民想「出逃」。寧原通過窗戶,發現停著的並非負壓救護車,便在群裡發了一句「不是負壓救護車,不會運送新冠病人」。群內的討論瞬間從「如何出逃」變成了「什麼是負壓救護車」。
負壓救護車,即利用技術手段,使車內氣壓低於外界大氣壓,空氣在流動的過程中,只能從車外流向車內,負壓還能將車內的空氣進行無害處理之後排出,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醫患之間的交叉感染概率。
寧原想到,可以做一個短視頻,解釋負壓救護車如何隔離病毒。想到就做,當晚,他開始製作模型。幾天後,一個等比例壓縮的「負壓救護車」製作成功。車內的插電孔、隔離擔架都栩栩如生地被還原。不僅如此,他還單獨製作了車頂內部的負壓系統,解釋了隔離病毒的原理。
寧原在工作室內進行策劃和製作模型以及錄製。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寧原在短視頻平臺上給自己取名為「@模型師老原兒」,發布了這段利用模型講解負壓救護車工作原理的視頻。第一段視頻收到不錯的反饋,讓寧原決定將科普視頻做下去。於是,他在四惠附近租下了一間工作室,在裡面製作模型、拍攝視頻。截至目前,他發布的34段視頻中,有疫期的救護隔離原理,新聞裡山火捲土重來的原因,被蚊子叮的包會越撓越大……都是生活中人們經常遇到卻一知半解的問題。
寧原說,他做科普短視頻的思路就是和生活聯繫最緊密的、大家都會有的疑惑,利用「誰都看得懂」的模型,由淺入深地講解科學原理。「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更多人用科學知識助力日常生活。脫離生活的科學知識,很難被大眾接受,也無法體現科普的真正價值。」
寧原在工作室內進行策劃和製作模型以及錄製。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低齡兒童能懂才是真正的科普
寧原的工作室內,擺著各種各樣由他製作的模型。其中有放大1000倍、5000倍的「頭髮」,有1米多長的「螃蟹」、半米多長的「小龍蝦」,還有被蚊子叮過的皮膚下面的「毛細血管」。
為配合每一期視頻的內容,寧原都會親手製作一個或多個模型,輔助講解科學原理。寧原大學時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視覺廣告學專業,擅長製作模型。從定選題到視頻製作完畢,大約需要2周時間。而每個模型製作至少花費3天時間,複雜的甚至需要一周。
模型使用的材料,寧原大多選擇網購,還有一些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廢拖鞋的鞋底用來做蟑螂模型翅膀的支撐;路邊的廢棄廣告板做沙盤山體填充;骨折患者糊過的石膏布製作模型山體的外衣;廢棄的齒輪玩具被用於表達地震帶上的地殼運動。
寧原製作模型的工具。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觀眾隔著屏幕,需要更精美逼真的模型,才能讓他們有看下去的欲望。」他要求自己製作的科普視頻必須「有趣、易懂」。他認為,如果三四年級的孩子一遍就能看懂、理解,才是合格的科普視頻。「科普視頻做得過於高深、晦澀,不僅達不到科普效果,也失去了科普意義。」
相較於傳統的科學講解,寧原更喜歡「用實物,給鏡頭,讓觀眾清晰地感知細節」。這些經驗源於他曾從事的電視節目製作。「10年的工作裡,我接觸了很多觀眾,他們更喜歡看有意義並且有趣的內容。」此外,工作中積累的很多國內外頂尖專家資源,也為寧原製作視頻提供了支持。
除了請教專家,寧原也會看書、查資料、做實驗,確保視頻內容的正確性。為了展示「雙叉犀金龜如何把獵物挑飛」,寧原從海外買回超高清昆蟲科普視頻,用超高倍速放慢研究雙叉犀金龜(又名獨角仙,雄性成蟲的頭部長有一支兩邊對稱、雙分叉的巨型犄角)的動作,又從網上買回同屬種的昆蟲標本進行研究。
寧原在工作室內進行策劃。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做視頻不為賺錢,曾給廣告商挑刺
在短視頻平臺裡,寧原總是戴著一副大眼球道具眼鏡入場,遮住半張臉,讓觀眾無法看到他真正的樣子。一些粉絲留言問他「為什麼不露臉」?寧原都笑而不答。「我本人做科普視頻,不是為了賺錢、出名。露不露臉和科普沒關係。」他說,他和愛人積累下來了一些錢,辭職後也接商業廣告的拍攝,資金還算充足。
從2月份至今,在科普視頻製作方面,寧原已經投入三四十萬元。除去商業拍攝,寧原絕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製作科普視頻,幾乎沒有休息。他自嘲說,「花錢不是關鍵,要說最慘重的代價,是我發量的減少,頭頂黑色勢力越來越薄弱。」好在,寧原的妻子負責拍攝、剪輯和後期,為他分擔了不少工作。
寧原說,製作科普短視頻是他的事業,絕不是玩票。新京報記者 鄭新恰 攝
每段視頻播出後,寧原都會非常關注網友留言,「我很在意觀看人的反饋。」一次,一名粉絲私信寧原,說在地理考試中有一道關於「山火」的題目,她立刻想到曾看到的視頻,很輕鬆就寫出了答案。這讓寧原很有成就感,「感覺特開心。」當天,他背著手打著響指,在工作室裡溜達了好幾圈。
在「蚊子為什麼叮你?」的視頻火了之後,有幾家電蚊香廠找到了寧原,提出在視頻中植入廣告的想法。「我第一反應是看他們的產品成分和效果。」仔細研究了三天,寧原拒絕了廠家的要求,「產品成分中有些對孕婦和孩子有害,廠家卻說無害,我覺得和廣告內容不相符。」
寧原說,製作科普短視頻是他的事業,絕不是玩票,「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大家體會到,知識擴充和學習對每個人都有意義。」
新京報記者 張靜雅 編輯 白馗
校對 吳興發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