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日本一般家庭中,最過剩的東西大概有兩樣:衣服和食器。這兩樣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吃穿」兩事外在的極端形式。日本人正式的一頓飯至少用20幾頭甚至更多的大小碗碟。餐具使用根據盛放的食物風格而異。所以,透過餐具器皿可以窺視出主人的生活品位和雅興。在日本,因為餐具文化具有雅俗共賞的特性,即使平常人家的餐具,其種類和數量也比中國普通家庭的餐具多出許多。而且日本的家庭餐具不公用是基本特點,幾乎人人都有自己專用的茶杯、飯碗、筷子等餐飲用具,尤其是夫婦的餐具茶具通常都是相似而不相同。
食案、碗、筷這類個人專用的餐具,表現出了很強的個人意識。以前的日本使用個人專用食案是很普遍的現象,隨著桌椅的普遍使用,現今的家庭中食案逐漸少見了。
食案的起源在中國,但是中國的案後面還有椅子和桌子,個人專用食案沒有再繼續使用,反倒是在朝鮮半島和日本流傳、發展下來了,這兩地區的人們習慣在室內的地面上用餐。據史料記載,日本百姓使用個人專用食案最晚在平安時期就已普及了。
下面說說用餐時專用的陶器,雖然曾說過它出現在繩文中期,要從文獻上證明這一點,還得看《魏志·倭人傳》中「飲食用籩豆手食」的描述。《後漢書》的《東夷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隋書》的《倭國傳》中有「俗無盤俎,籍以槲葉,食用手哺之」的記載。彌生中期以前,木製的缽高腳盤是個人專用餐具的主流,後期時則變為陶器,古代、中世時期的陶製小碟子的起源,應該在這一時期吧。
陶器的誕生標誌著人類從漁獵和採集為主的遊牧生活轉變為農耕為主的定居生活。日本這個海上島國在受到外來文化影響之前,就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形態的陶器代表——繩紋陶器。繩紋陶器產生於公元前10000年,因陶器表面有繩紋圖案而得名。
彌生陶器是在繩紋陶器之後出現的,彌生時代為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間,這一時期的文化深受中國和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彌生陶器出土的器型有杯、壺、甑、鼎、缽等,造型穩重、風格簡明、輕裝飾重實用,頗有現代日本提倡的「極簡風格」。
古墳時代的時間跨度是公元4~7世紀,之所以有這麼「拉風」的名字,是因為當時的統治者營造了大量的「古墳」,所以稱這一時期為古墳時代。進入古墳時期的日本,出現了國家這一概念,整體的經濟、文化和政治方便都有了質的飛躍,並且受到了中國漢、魏、六朝文化的影響。古墳時代「須惠器」的誕生標誌著日本有了正式的陶器工藝,壺、瓶、盤、碗、碟、杯等小型器皿相繼問世,從中國引進的釉陶技法提高了須惠器的防水性,使其作為更適合作為餐具使用。一些研究資料分析道:古墳陶器小型餐具的增多與當時的飲食風格相輔相成,古墳時代的人們多食用魚類、醬類和醃製類的食物,較少使用畜肉,所以餐具的尺寸也偏小,這一點和現代日本餐具的風格極為接近。後來律令制的發展使餐具形狀逐漸統一,在國衙、郡衙這類政治機構的推動下變得更加一致。
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年)和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前期是日本全面「唐化」的時期。隨著唐朝的唐三彩、陶瓷製品的傳入,日本的陶瓷發展受到了極大地影響,出現了一種仿唐三彩燒制的奈良三彩,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人工釉陶器,有綠、褐、白三彩,有綠、白色二彩,也有單色釉;平安綠釉是從奈良三彩和中國的越窯青瓷基礎上脫胎而來的。
除了陶器,此時的日本還出現了漆器和金屬器餐具。奈良時期的漆器線條僵硬,器型規整,紋飾主題和圖像多為華麗的幾何圖案,頗有盛唐奢華的質感。到了平安時期,汲取了充足唐朝文化的日本開始從「唐風」向「國風」轉變,民族意識覺醒,在器物上表現出獨具日本特色的民族性,這一時期的漆器一改之前的奢華、規整,線條圓潤流暢、圖案以簡單的自然景物和波浪紋裝飾為主。奈良時期,餐具的功能也更加細化,互相之間的搭配也更加規範化。比如,「片碗」作為盛飯用的餐具,「杯」作為盛放饗物的容器,「鹽杯」作為裝調味料的容器,另外裝鹹菜類的容器是「陶佳良」。總之,奈良時期的餐具功能更加細化,個人專用化也不斷推進,可以說日本式的餐具使用方式的原型已經具備了。
平安時代後期至鎌倉時代,日本受到宋朝海外貿易的影響,大量的宋朝青瓷流向日本,日本陶瓷製造業受到了極大震動,在陶瓷裝飾上開始出現加刻弦紋,器身上有唐草紋、牡丹紋、柳紋等紋飾,同時印花、劃花、模壓等技法也流向日本。在日本被奉為「陶祖」的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便是在貞應二元隨遣宋使來到中國學習制陶技藝,他也是日本瀨戶燒的鼻祖。
鎌倉至室町時代,菜色由五菜二湯到七菜三湯不等的「本膳料理」和三菜一湯的「懷石料理」開始興起,餐具器型精巧。注重營養均衡的和式料理講究「色、形、味」,用現在的話講是很注重食器的選擇和擺盤,室町時代末期日本著名的茶道大師千利休提出「(餐具)黑色代表的是古樸的內心,紅色代表的是喧雜的內心」,這種審美趣味影響了日本漆器的設計,紅黑木漆餐具廣受歡迎。
至於碗,在《古事記》、《日本書紀》的神代部中,分別有玉器、玉碗出現,並用它來盛水。《魏志·倭人傳》等一系列的中國史料中所記載,日本人自是用手抓食物的。大概在7世紀前後開始使用筷子,一開始是官吏們使用,8世紀末時已普及到普通民眾了。湯匙也與筷子一樣是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但沒有在日本紮下根。如史料所講,筷子與湯匙是成套的,原本與臺盤一起用於大鄉料理的儀式上。但因平時的食物以稻米為主,人們喜歡比較硬而且有黏性的米飯,所以日本保持了拿著碗吃飯的習慣。因此,湯匙在日本的命運與在中國、朝鮮不同,不自覺地被淘汰了,只剩下使用筷子這個用餐方式固定下來。
這樣看來,餐具受到了中國、朝鮮的強烈影響。只是在古代國家的形成時期,產生了今天樣式的原型,但還沒有在日本作為一種用它把餐食分成份兒的習慣紮下根來。日餐裡逐漸使用個人專用的餐具這一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是在古代國家的成立時期形成的。
江戶時代,日本政治經濟迅速發展,文化藝術得到大繁榮,浮世繪的繪畫風格也應用到餐具的設計中。德川幕府及其管轄下的貴族為了展現自身地位,非常喜好做工複雜的漆器,江戶時代的漆器有了「官方」風格。除了傳統造型的杯盤碗碟壺,還出現了葉形、菱形、方形、扇形、鴨形、南瓜型等異形餐具,已經和現代日本餐有了相當大的共通之處。
明治維新標誌著日本進入近代社會,各方面飛速發展,尤其是陶瓷產業發展迅猛,在幕府統治下的制陶業衰敗,陶瓷的生產從匠人式生產逐漸轉向個性化生產,瓷器也不再僅僅是餐具,更是一種藝術品。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