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的時空意識

2020-12-15 林sir帶您賞古建

從宇宙觀念上看,宇宙體象建築。從建築觀念上看,建築體象宇宙。宇宙與建築乃是同構。

秦漢以來中國建築尚「大」之風綿延不絕,建造巨大城市及宮殿的熱情,以一種文脈的形式被固化。一方面,這是封建統治者好大喜功的政治訴求在土木營造中的生動表現。另一方面,即在文化觀念上,這又與中國人對「宇宙」、「建築」的體悟息息相關。在二者互為映射的關係中,形成了中國古代建築文化獨特的時空意識。

宇宙即建築

建築作為一種空間存在,以屋頂和梁架為代表的立面是其主要標誌。屋頂可遮酷暑、避風雨,然僅有頂不能成屋,唯同時兼有梁棟,方能使宮室長久屹立於大地。就中國傳統土木建築而言,木構梁架具有舉足輕重的撐持與負重功能,所謂「牆倒屋不塌「,若抽去房屋梁棟,則猶傷其筋骨,「屋將不屋「。因此,承重之梁棟,實乃中國傳統建築之生命。

「宇」,屋之謂。許慎《說文解字》有云:「宇,屋邊也」。「屋邊」即屋簷。《易經》大壯卦亦有「上棟下宇,以待風雨」之說,此即取「宇」之本義。「宙,梁棟也」。此二字之組合,構成「宇宙」一詞的引申義——建築。由此可見,在古代中國,人們所感知、想像的天地宇宙,實則是一所巨碩無比的「大房子」。

屈原在他的《楚辭·天問》中問到:「寰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大意是說,天宇巍巍九重,猶如一個大屋頂,誰能夠度量?誰是它的建造者?這又意味著何等的豐功偉績?詩人的發問詩意蔥鬱,富於想像力,雄辯地說明了古人的時空意識,是將天地宇宙看作建築,又從建築角度看待天地宇宙。《楚辭·天問》又云:「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意思是說,什麼門扉關閉使天變黑?什麼門扉打開使天變亮?角宿既掌管天門,那麼當天門未啟、天未明之時,太陽又藏於何處?足見在詩人心中,「天」有如一座巨大的建築物,天門之開閉是晝夜晦明的來由,故以宮室門扉的啟闔比附天地晝夜的交替。

要之,中國古人將天地宇宙看成一所由「宇」(屋頂)和「宙」(梁棟)構築的「大房子」,千秋萬代,人們就在這所「大房子」的庇護下生活,無論肉體還是精神,都受其保護。

建築即宇宙

同時,人們也總是習慣於將建築物及其環境看作自己創造並賴以生存的「宇宙」,這種時空觀念是從農耕文化中發展而來的。美學大家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談到:「中國人的宇宙概念本與廬舍有關。宇是屋宇,宙是在宇中出入往來。中國古代農人的農舍就是他們的世界。他們從屋宇中得到樸素的空間觀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宇中出入得到時間觀念」。《墨子·經說》云:「久,合古今旦莫」(莫者,暮也)。《墨子·經上》又云:「久,彌異時也」。「久」即宙,包含一切時間,與建築及人在建築環境中的活動進程攸關。王夫之也曾說:「上天下地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又稱:「建築者,旁有質而中無實,謂之空洞可也,宇宙其如是哉!宇宙者,積而成久大者也」。宇宙就是「旁有質而中無實」的「建築空間」,這「建築空間」還是有賴於梁棟撐持天穹的一種存在,是故「積而成久大」。

特別在中國宮室營建文化上,始終充溢著體象自然宇宙的時空意識,正如班固《兩都賦》中云:「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圓方」。天上二十八星宿布列四方,地上宮室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位居四地,這種規矩制度上應星宿的理念,可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精神表徵。

結語

「宇」與 「宙」,共同揭示出中國古代宇宙觀的形成與建築文化之間的勾連關係。一定程度上可說,中國古代素樸的宇宙觀,是從建築實踐活動與建築物的造型中生成,它實則是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時空意識的抽象。反過來,這種宇宙觀又深刻影響著建築,特別是城邑、宮室的營建。因而同一部《淮南子》,既有「鳳皇之翔,至德也.....而燕雀佼之,以為不能與之爭於宇宙之間」之說,又有「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之論。因此,從宇宙觀念上看,宇宙體象建築。從建築觀念上看,建築體象宇宙。宇宙與建築乃是同構。

正因為中國建築,至少自秦漢始,已具有象法自然宇宙的文化胸襟,所以一旦經濟條件、建築材料以及技術水平許可,人們總是願意將自身對自然宇宙的感悟,以巨大的文化熱情甚至近乎執拗的狂熱傾注於宮室營構之中,建造儘可能恢宏博大的建築物以象徵自然宇宙之巨麗。中華都城、宮殿、陵寢及長城的偉大風格,究其文化基因全在於此。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建築的精美:山體與寺廟結下之緣,寺廟為什麼都建在山上
    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你會想到哪一種?皇家園林?還是江南古村落?又或者是四合院?在中國,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建築。古村落的古樸自然美,皇家園林的輝煌與經典,都展示出不同的時代,人們對建築的追求也不同。在眾多建築中,木質結構建築已經成為中國建築的代表。不管是國外的建築,還是國內的建築,都有各自的特點,與民族、文化、背景等因素有關。
  • 淺談:中國古代鬼文化探析
    在中國遠古,因為對一些自然現象的無法理解和生老病死的無法制控,以及人死後所歸之處的迷茫無知,認為人死後,將處在另一個超越的境界,並由此幻化產生出鬼崇拜和鬼畏懼。由此陰法魯對「鬼」的詮釋為「原始人類想像人體中有一個神秘的存在,它控制著人們的思維和感覺,這個神秘存在就是靈魂……他們把附在活人身上的靈魂與人死後獨立存在的靈魂加以區別,稱後者為鬼……古代真正崇拜的就是這種人死後變成的鬼魂。」
  • 中國古代建築簡史:魏晉時期的石柱類建築有古希臘風格
    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 ——梁思成 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相對於西方古建築的磚石結構體系來說,中國古建築是獨立的機構體系,以木結構體系為主。今天建築史君選取了中國歷史中一些重要的節點,讓大家在輕鬆之餘可以通俗的了解中國古代建築史。
  • 中國50個古建築!讓我們一起領略下古代建築的神奇吧
    中國自古地大物博 建築藝術源遠流長 讓我們一起領略下 古代建築的神奇吧 31.瀋陽故宮 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河南開封府,看氣勢恢宏的建築,感受古代府衙文化
    河南地處中原,以前各大君王都有著逐鹿中原的偉大理想,所以河南這塊風水寶地,聚集了的各地人才,河南是一個神奇的地方,這裡坐落了很多的歷史遺蹟,河南開封府,這裡有著氣勢恢宏的建築,還有深厚的古代府衙文化。很多喜歡古代文學的人都喜歡來河南尋找屬於古代的氣息,河南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文明起源地,所以河南有著古代的文明和古樸,河南就像一幅歷史的捲軸,記錄著我國歷史的繁榮和後來的落寞。
  • 建築模型是古建的核心,而今成為研究古代建築的利器
    在小型器物上以模型形式反映建築,中國在漢代就出現了。而隋朝的大建築師宇文愷在他的建築文集中,明確記載將建築模型運用在建築設計中。對此,學者永昕群與溫玉清在紫禁城雜誌《咫尺樓臺——漫談中國古建築模型》一文中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古代的建築燈光秀設計需注意什麼
    在設計理念上,中國古代建築亮化設計與現代建築有很大區別,大多數現代建築都是立體雕塑形式。所以,建築設計就是為建築本身定製投影來展現建築,建築的夜景是以實體形式呈現的。古建築的燈光秀通過華麗的燈光集投射到建築立面,再設計定製的動畫內容,改變了過去安靜肅穆的氛圍,不僅給遊客帶來獨特的視覺盛宴,也給古建築注入了新的活力。
  • 聖索菲亞大教堂:穿越時空的建築瑰寶
    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式樣的建築先後佔據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彰顯出其神聖的地位和文化的多樣性。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這座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還要早1000年建成的拜佔庭風格建築,曾經是東正教牧首的駐地,也在十字軍東徵期間成為天主教大教堂。1453年後,奧斯曼帝國在滅亡了拜佔庭帝國後,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了清真寺。
  • 如何欣賞中國古代雕塑?
    雕塑在中國並沒有像西方那樣的獨立地位,幾乎都是建築的一部分,處於從屬地位,但是雕塑一直被發展和創造。受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佛教的雕塑作品依然有嚴格的等級限制,所以在雕塑中出現了主次之分,一般表現為一個較大的主要雕塑,其他雕塑則服從他呼應他。目前中國最優秀的石雕在龍門石窟,雲岡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均有展現。
  • 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
    中國古代木架建築經過數千年的演化發展,技術相當成熟,將結構材料充分的暴露而非掩飾起來,是中國古代匠人對待材料的態度。在中國古代建築中,木架建築是最主要的一種類型,體系完整,特徵明顯,散布區域遼闊,流傳年代久遠。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它也是一個家族精神的載體,是家族文化傳承的體現,使族人具有更深切的歸屬感。古代祠堂的歷史發展「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全體家族成員聯繫起來,起著維繫、團結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 當中國建築遇到斯堪地那維亞——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解讀
    因而,在福州海峽文化藝術中心(SCAC)設計之初,設計團隊就堅定地以「保持中國本土文化自覺」為創作核心,在充分體現當代建築簡約精細的同時,一定要體現中國建築的本土特色。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海峽文化藝術中心的「中西融合」的設計理念進行剖析。
  • 盤點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之最,不看就可惜了!
    中國 古代木結構建築 ▍ ▍ ▍▍ 凝固的詩 立體的畫 中國建築歷史長久,所覆蓋之範圍又極為遼闊,其歷代興造之建築不但內容豐富多彩,而且還對東方乃至世界的建築文明,都作出了十分偉大的貢獻。
  •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
    佛光寺:「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的千年記憶演講人:劉暢 主持人:張小琴演講地點: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 演講時間:2020年7月編者按7月,「人文清華講壇」特別節目《穿越時間的距離,跟隨梁思成林徽因探尋中國古代建築》走進梁思成眼中的「中國古代建築第一瑰寶」——山西五臺山佛光寺。
  • 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
    ,是其他國家所不能相提並論的,中國也是唯一一個沒有文化斷代的國家。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的四大書院的情況,也是來了解一下中國的學堂教育,從而更好的把握中國的教育發展方向。1、應天書院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的應天書院,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到商丘古城的南畔湖邊,這所書院最早可以追溯於後晉時代,到了宋朝的時代成為了最具影響力的一個書院,以前也是中國唯一鎖升級為國子監的一所書院,其地位以及歷史的影響不言而喻,到了近現代由於戰火以及外敵的入侵,應天書院的建築遭到了破壞。
  • 貴比玉器的琉璃,為何在古代會作為建築材料?
    並且琉璃在古代被評為「五大名器之首」,是佛家七寶之一。在《西遊記》中,沙僧不就是因為打破了琉璃盞,被貶下凡。在《明制》中記載:皇帝頒給狀元的配飾就是琉璃,一般四品大臣以上才配擁有。很顯然,琉璃在古代明顯是貴比玉器。但即便是如此貴重的琉璃,卻在古代建築上能尋到身影。
  •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一自西嶋定生以降,東亞史的研究至少有兩個趨勢特徵值得警惕:一是將東亞特別是古代中國、朝鮮、日本(有時還有越南)劃分為一個似乎是天然的歷史世界——東亞世界,而對「中國」哪一部分參與「東亞世界」曖昧不明;二是偏愛於強調中國文化對東亞的單方面傳播和影響。
  • 傳統中式別墅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讓大家的意識得到承繼
    因為中式風格的穩重,經典,許多 的年青人不適合那樣的設計風格,因而要想真實把中式別墅發揚,還得不斷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讓大家的意識得到承繼。中式別墅的造型設計特性還是承襲了中華民族舊思想的工程建築方法,牆面小青瓦是關鍵的外形設計風格,配上稍加裝飾的窗門造型設計,就可以原生態的呈現傳統式中式的建築類型。
  • 中國歷史上神秘的時空穿越事件
    所以這次,就跟大家聊聊古中國神秘的時空穿越者以及時空飛船的故事。中國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大部分都記載於野史雜談之中。 如果讓現代人以當今知識去分析歷史事件,有時候只能一頭霧水地跑出來。參考,戰錘40K中的飛船這一切,究竟是古代時空穿梭者的證據,還是古人對於時空、未來的一廂情願,這個就不得而知了。但我們知道的是,在古代中國,有很多極其駭人的黑科技還會帶給當時社會一些實質的技術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