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索菲亞大教堂:穿越時空的建築瑰寶

2020-12-15 騰訊網

殷鑠

拜佔庭、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堡,都是同一座偉大城市的名字。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式樣的建築先後佔據著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彰顯出其神聖的地位和文化的多樣性。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這座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還要早1000年建成的拜佔庭風格建築,曾經是東正教牧首的駐地,也在十字軍東徵期間成為天主教大教堂。1453年後,奧斯曼帝國在滅亡了拜佔庭帝國後,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了清真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座建築才逐漸改建成博物館,並成為土耳其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久以前,這一美輪美奐的建築又迎來了新的命運:聖索菲亞大教堂從7月24日起,以清真寺的身份重新向伊斯蘭教信眾開放,引起了全世界媒體和普通民眾的關注。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輝煌的裝飾 圖片:pinterest

為什麼這座現今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大教堂會迅速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因為它不僅僅是連接歐亞的節點,同樣也像是一個穿越時空的蟲洞,見證了壯闊的歐亞歷史。而更為重要的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建築歷史中的一座裡程碑。

查士丁尼一世在公元532年至537年期間,建造了君士坦丁堡基督教大教堂,作為東羅馬帝國的國家教堂,也就是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這座教堂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內部空間,也是最早使用完全懸掛式穹頂的教堂之一,被認為是拜佔庭式建築的縮影,改變了建築的歷史。兩位幾何學家、建築師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和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完成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設計。在1520年塞維亞主教堂竣工之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在基督教的世界中佔有獨特的地位,也是拜佔庭和東正教文明中最燦爛的藝術結晶。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的聖母壁畫圖片:wikipedia

在奧斯曼帝國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後,並沒有摧毀這座建築,而是在拆除了基督教象徵的祭壇、聖像、洗禮堂和描繪聖經故事的彩色馬賽克後,添加了具有伊斯蘭教特色的壁畫和裝飾,以及四個宣禮塔和一個用來指引祈禱方向的壁龕(qibla)。奧斯曼帝國的統治者們為這座拜佔庭建築的恢宏和精美所深深折服,以至於此後很多建築都借鑑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樣式,比如土耳其現今的國家清真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以及蘇萊曼尼耶清真寺和奇力克阿里帕夏建築群等。

聖索菲亞大教堂巨大的、似乎懸浮在空中的穹頂在歷史上引起了許多藝術史學家、建築師和數學家的興趣,因為穹頂的建成不僅僅是工程學的奇蹟,更包含了古代數學和幾何研究的成果。除了穹頂和內部空間,聖索菲亞大教堂還在繪畫和雕塑藝術、幾何造型、建築技術和材料應用方面展現出超越時代的奇蹟。從現今留存的基督教時期的馬賽克壁畫中,就能夠看出其裝飾的富麗堂皇和藝術氣息。大多數馬賽克壁畫完成於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而它們中的大多數在1204年十字軍入侵後被運送到威尼斯。此外,聖索菲亞大教堂地板所採用的大理石、用砂和陶片混合而成的「羅馬混凝土」等材料,無不體現了古代建築師和工程師的智慧。

路易·哈格 聖索菲亞大教堂 石版畫 1852年 圖片:wikipedia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歷史上曾經多次改頭換面,如今又從博物館成為清真寺。縱觀這樣一座跨越了1500年歷史的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不僅是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也在一次次戰火的洗禮中遭到破壞並屢次重建。現代研究者已經發現,與最初的建築相比,穹頂的曲率已經發生了不小的偏移。修復和保護歷史建築已成為現代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概念,對古建築的改造和再利用也成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隨著世界很多地區對新建築和空間需求的不斷增加,無數已經存在的古建築——包括那些具有歷史和美學價值的世界遺產,仍然具有充分的潛力成為現代城鄉景觀,成為現代生活中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中央大街東側的透籠大街,是典型的拜佔庭式正教會, 曾經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會堂,現在是中國保存最完全的拜佔庭式建築, 這個教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構, 1997年6
  • 建築史上的裡程碑-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來了解下,人類建築史上有著裡程碑意義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說到教堂肯定跟宗教有關,那麼先和道誠君來了解下,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實質關係上是無關的,但是由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與猶太教有淵源,因此三個宗教形成了同一的起源,三個宗教都原生於中東地區。
  • 奧斯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為什麼沒有推倒聖索菲亞大教堂?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又做出「驚人之舉」,宣布將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造為清真寺,土耳其最高法院很快廢除了1934年將大教堂改為博物館的內閣法令,埃爾多安籤署總統令,表示穆斯林信眾7月24日即可在此處進行禮拜,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會用新的地位歡迎所有人。
  • 大國興衰與中世紀歷史的見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最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籤署法令,改變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用途,由博物館變為清真寺。一千五百多年來,這座位於伊斯坦堡的偉大建築,由建成之初的大教堂,變為清真寺,而後改成博物館,今天又重新成為清真寺。其中經歷的坎坷命運,也是文明變遷的寫照。
  •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中俄文化碰撞中,產生的藝術結晶
    文/壯爺2020年的一場冬雪,將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映襯得格外美麗。聖索菲亞大教堂具有百年歷史,是早期俄國軍人在哈爾濱的東正教教堂,建築風格獨特,是中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而產生的一朵耀眼結晶,也是哈爾濱建築多元性的體。
  • 土耳其終於下手,聖索菲亞大教堂「永遠消失」!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拜佔庭式建築流傳至今的最佳範例,其鑲嵌畫、大理石柱子及裝飾等內景布置極具藝術價值。聖索菲亞曾經獲得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的讚美,它在西方建築界、文化界、歷史界以及宗教界的地位甚至已經超過了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它就是印刻在歐亞大陸之間的一顆璀璨明珠。
  • 聖索菲亞大教堂,見證拜佔庭的歷史,它是保存完好的世界奇蹟之一
    為建起舉世最恢弘完美的教堂,查士丁尼大帝選用希臘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為建築師傾心打造。大量的圓柱、柱頭、大理石及彩石從安那託利亞地區的古城被運到伊斯坦堡,用於聖索菲亞的建築工程。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跨度33米,高55米,以穹頂為中心的複雜拱券結構,被稱為拜佔庭式的代表作。
  • 聖索菲亞大教堂身份之爭背後
    最初,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視為東正教重要地標。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大教堂又在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反覆「易手」。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滅亡,象徵基督教文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一直延續至1935年。
  • 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部分馬賽克圖案,或將被遮蓋
    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於公元532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537年建成。教堂建成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和工程奇蹟。 而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到訪土耳其必去的景點。 每天上午9點後一直到晚上10點這裡都是人山人海。
  • 土耳其稱非禮拜時間,聖索菲亞大教堂將免費對所有訪客開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對土耳其當局未經事先對話即決定更改聖索菲亞大教堂現狀的決定深表遺憾。7月10日當晚,她向土耳其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表達了對此事的關切。阿祖萊女士說:「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份建築傑作,是歐亞兩洲數百年交流的獨特見證。大教堂目前的博物館身份反映了其遺產的普遍價值,使其成為對話的有力象徵。」
  • 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清真寺後首次禮拜,埃爾多安現身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兩周前土耳其宣布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引發了歐美俄的眾怒。但埃爾多安無視了國際社會的壓力,將他的決定付諸實現,再次引起國際社會震動。據路透社當地時間7月24日報導,當天,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參加了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的穆斯林禮拜,這也是這座教堂時隔近90年後首次舉行宗教活動。埃爾多安還聲稱,大教堂未來將作為清真寺繼續為信徒服務。
  • 土耳其宣布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方案 無價壁畫只遮不拆
    【財新網】(記者 王自勵)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老城區的著名古蹟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身份轉變。這座誕生於公元6世紀的拜佔庭式建築,原本是一座彰顯基督教─東正教文化和拜佔庭文明的教堂,而後一度被徵服了伊斯坦堡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改建成清真寺。
  • 聖尼古拉大教堂,承載了藝術和建築精華的大教堂
    在阿什河兩岸附件的三十多座建築中,最引人注目,最吸引人的主建築肯定是那座巨大的教堂——聖尼古拉大教堂。無論是否信仰,但宗教總是有一種讓人安寧,凝聚人心的力量。步入教堂,我不自覺地讓自己的腳步放輕,我不由自主地讓自己的音量收小,我生怕打擾了這裡的寧靜,我害怕我打破了這裡的安寧。聖尼古拉大教堂是伏爾加莊園的地標性建築,也曾經是哈爾濱市的標誌性建築。
  • 英諾曼式建築杜倫教堂: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取景地
    戲裡戲外都是故事的教堂  《哈利·波特》前六部的故事主要發生在霍格沃茨魔法學校裡,這座散發魔幻氣息的學校讓無數人為之著迷。當《哈利·波特》搬上大銀幕後,這座學院裡的無數經典場景讓人印象深刻,其中,英國恢弘無比的諾曼式建築杜倫大教堂便是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取景地之一。
  • 伊斯坦堡聖索非亞大教堂又上熱搜
    7月2日,土耳其行政法院開始審裁決一項關於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否改建為清真寺的提案,決定是否將世俗化了85年的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裁決將於兩周內宣布。一時間,國際輿論喧囂,聖索菲亞大教堂也上了「熱搜」。
  • 神殿爭奪戰:千年爭議再起 聖索菲亞的當代難題
    追源溯流,聖索菲亞為何既是「大教堂」又是「清真寺」,又何來「博物館」一說?如此複雜混淆的稱呼,正反映其錯綜複雜的歷史,非一時三刻可理順。公元六世紀,*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要求在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興建聖索菲亞大教堂。
  • 土耳其博覽 | 聖索菲亞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和不確定的未來
    聖索菲亞大教堂結構圖注斯提尼恩(Justinian)皇帝(公元527-565年)想建一座比前兩座建築更宏偉的教堂,以象徵帝國的實力和榮耀。當時兩位著名的建築師,即來自米利塔斯的依西多羅斯(Isidoros)和來自塔勒斯(Tralles)的安特密奧斯(Anthemios)主持修建了新的哈吉亞·索菲亞。
  • 世界上為人稱讚的十大建築
    它被認為是"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遺產中舉世矚目的傑作之一"。 它是莫臥兒王朝建築的最好典範,並於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該建築始於1632年,並於21年後的1653年完成。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為何會引發歐美的強烈反對?
    從一開始,大教堂的設計便以世界之最為目標,兩人以那個時代最高的數理水平,用數學、幾何和物理的方法設計了整個教堂,創造了帆拱這一新的支撐結構以支撐起教堂那宏偉的穹頂;同時以這個穹頂為核心,他們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集中式的平面布局模式, 這一布局方式也在日後成為了拜佔庭式建築的一大標誌,對日後的東歐、伊斯蘭建築形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們在數理方面的極高造詣則使得聖索菲亞大教堂可以一舉超越時代的限制
  • 把聖索菲亞博物館改成清真寺,土耳其在宗教化的不歸路上又邁了一大步
    後來奧斯曼帝國滅了東羅馬帝國搶了君士坦丁堡,土耳其人把它改名為「伊斯坦堡」,伊斯坦堡最耀眼的建築便是聖索菲亞大教堂。君士坦丁是羅馬帝國第一個追基督教的皇帝,他還把基督教奉為國教,所以修新城的時候教堂是個必需品,他人到哪兒教堂就得修到哪兒,一天不到教堂裡自言自語一番,四肢無力連馬背都爬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