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還是清真寺?關於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身份之爭,正成為一場國際輿論的焦點。土耳其為何想改變這座千年古蹟的用途?在宗教、文化界乃至一些西方國家的反對聲中能否如願?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將在兩周內裁決,但在外界看來,聖索菲亞的命運其實掌握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手中。
新的波折
7月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國務委員會舉行聽證會,就土耳其一個非政府團體——歷史遺蹟與環境保護協會提出的將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的訴求進行聆訊。
當天,聽證會僅持續17分鐘就閃電結束,國務委員並未作出裁決。國務委員會稱,已獲取相關文件,裁決結果將在未來兩周內宣布。
「如果法院決定支持這一非政府組織的要求,那將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曲折漫長的歷史上一個新的波折。」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寫道。
矗立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公元六世紀,原為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在距今近1500年歷史中,這座大教堂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被左右拉扯,身份幾易。
最初,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視為東正教重要地標。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大教堂又在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反覆「易手」。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滅亡,象徵基督教文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一直延續至1935年。
進入推行世俗主義的土耳其共和國時代,在建國之父凱末爾的手中,聖索菲亞大教堂在1935年「變身」博物館,後又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全球各地數百萬觀光者。
從「目睹」權力更迭、帝國興衰的宗教地標,到「見證」東西方交流的文化遺蹟,現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又面臨一個何去何從的「轉折」時刻。
「身份」之爭
博物館還是清真寺?關於聖索菲亞的未來身份問題,正在土耳其國內激起一場大辯論。
長期以來,伊斯蘭團體和民族主義者一直呼籲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強烈反對其作為博物館的屬性。在他們看來,這一建築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遺產,身份改變後更能反映土耳其作為伊斯蘭國家的地位。
「聖索菲亞大教堂當前的定位對土耳其造成『嚴重傷害』,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一座教堂。」伊斯坦堡大學副校長伊利亞斯·託普薩卡爾說。
然而,在土耳其身為少數派的基督教信眾卻擔心此舉會引發宗教衝突。
東正教普世牧首巴塞洛繆一世表示,一旦將教堂改建為清真寺,恐怕會挑起全世界數百萬基督徒與穆斯林的衝突。
基督徒梅拉爾說,把聖索菲亞變成一座清真寺並且只允許穆斯林在裡面禱告會讓人產生排外感。
據報導,如果變成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仍將對遊客開放,但一些被視為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壁畫、馬賽克等藝術品將被窗簾和地毯「遮蔽」,不再公開「露面」。
對此,土耳其歷史學家表示強烈關切和擔憂。聖索菲亞大教堂科學委員會成員、歷史學家澤伊內普·阿亨貝說,「這是世界上一座意義非凡的特殊紀念碑,它所有的藝術和建築元素必須展露無餘。」
伊斯坦堡海峽大學歷史學教授埃德海姆·埃爾代姆認為,改建為清真寺是對聖索菲亞豐富歷史的簡化處理,是一種政治選擇,以一種民族主義的宗教視角解讀過去,而非尋求更全球化、更人性化的理解。
土耳其國內的民意也表現出某種複雜性。據土耳其一家親政府的報紙《葉尼薩法克報》(Yeni Safak)上月進行的民調顯示,73%的土耳其人贊成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然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伊斯坦堡經濟研究公司一項調查卻發現贊成者的比例並沒有那麼高。47%的公眾支持改建,38%的人卻希望保留為博物館。
這場激辯也從土耳其國內「延燒」到國外,希臘、美國紛紛跳出來反對這一做法。
希臘政府發言人佩特薩斯警告,改變博物館的地位可能會在「全世界的基督徒和土耳其之間造成巨大的情感鴻溝」。希臘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告狀」。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敦促土耳其保留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對土耳其建國時所承諾的信仰傳統和多元歷史以示尊重。
安卡拉則強硬回應。總統埃爾多安反問希臘,「土耳其是由你們,還是由我們來治理?請認清事實。」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說,聖索菲亞的問題不是國際問題,而是土耳其的國家主權問題。
總統背書
這場爭論之所以在土耳其國內外掀起波瀾,離不開一個重量級「推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埃爾多安對聖索菲亞的態度極其微妙。據《印度快報》稱,自埃爾多安2003年躋身領導層後,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地位問題從未排上他的議程表。相反,他曾經還反對把它改建成清真寺。但在去年的伊斯坦堡地方選舉中,他改了口。埃爾多安說,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博物館是「一個巨大錯誤」。
埃爾多安轉變口風在當時被認為意在吸引宗教界及保守派的選票,以此提振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在伊斯坦堡選舉中落後的選情。
如今,埃爾多安再次表示支持改建大教堂為清真寺,不惜在國內「放一把火」,又是出於什麼考量?
觀察人士認為,埃爾多安有意改建這座見證伊斯蘭世界興衰的建築物,並非單純出於城市規劃或宗教信仰,而是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政治盤算。
一是轉移公眾視線,緩解執政壓力。
土耳其畢爾肯大學國際關係助理教授貝爾克·埃森說,這場辯論可以在短期內轉移公眾對一些緊迫問題的注意力,比如嚴峻的疫情、高企的失業率。
當前,新冠疫情對土耳其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土耳其國家統計局稱,土耳其今年約有400萬人失業,失業率超過13%。但工會組織「革命工會聯盟」表示,疫情期間另有600萬人失業。目前,埃爾多安的支持率跌至51%。
在反對派看來,埃爾多安此舉無非是一種政治伎倆,借操弄土耳其文化遺產,以分散人們對疫情危機帶來的經濟挑戰的注意力。
「每當你遇到麻煩時,不要把我們的聖地和共有的象徵當作一張(政治)牌。」反對黨未來黨領導人、前總理達武特奧盧這樣警告埃爾多安。
二是拉攏保守派支持者,提升民意,鞏固執政地位。
《印度快報》指出,自從去年在伊斯坦堡地方選舉中失利後,埃爾多安發現自己的政治支持在不斷減少,他想借改建計劃為自己加分,並爭取更多的政治支持。
「埃爾多安感受到民眾支持率下降的壓力,因此他希望利用一些議題,比如挑起本土主義、民粹主義和反精英主義的話題,重新穩固他的右翼根基。」《埃爾多安的帝國》一書作者索內爾·恰阿普塔伊說。
分析人士認為,推動一個充滿爭議色彩的文化議題,試圖恢復昔日奧斯曼帝國主權的象徵,對伊斯蘭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富有吸引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埃爾多安支持改建計劃摻進了宗教、民族主義的政治算計,以便在經濟滑坡和疫情肆虐的當下,鞏固江河日下的民意。尤其在希臘、歐盟和美國齊聲反對之下,不但可穩住原有的保守派支持者,亦可借人們對奧斯曼帝國的懷念,打破政治上的分歧,重新團結民眾。
三是重振土耳其「帝國」雄風。
「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建築的辯論。」恰阿普塔伊說,當年,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博物館,強調他對土耳其世俗化的願景。然而,近100年後,埃爾多安卻反其道而行之。
《金融時報》稱,埃爾多安試圖利用改建計劃鞏固自己作為強勢領導人的聲譽,竭力恢復土耳其作為全球大國和穆斯林世界精神中心的地位。
有人形容,夕照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圓穹頂「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而埃爾多安卻要在圓穹頂上重拾帝國榮光。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命運究竟如何將在未來兩周見分曉,外界認為最終仍將取決於埃爾多安的意願。政治觀察人士稱,改建事宜無關法律問題,埃爾多安完全可以拍板,無需法庭裁決,但是法律裁決可以增加合法性。埃爾多安已決定7月15日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祈禱儀式,以紀念2016年未遂政變4周年。
「它(聖索菲亞大教堂)銘刻下一段獨特歷史,為什麼要讓它捲入政治?」眼看聖索菲亞大教堂可能要變成清真寺,梅拉爾不無悲傷地說。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