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還是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身份之爭背後

2020-12-08 騰訊網

博物館還是清真寺?關於聖索菲亞大教堂的身份之爭,正成為一場國際輿論的焦點。土耳其為何想改變這座千年古蹟的用途?在宗教、文化界乃至一些西方國家的反對聲中能否如願?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將在兩周內裁決,但在外界看來,聖索菲亞的命運其實掌握在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手中。

新的波折

7月2日,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國務委員會舉行聽證會,就土耳其一個非政府團體——歷史遺蹟與環境保護協會提出的將聖索菲亞大教堂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的訴求進行聆訊。

當天,聽證會僅持續17分鐘就閃電結束,國務委員並未作出裁決。國務委員會稱,已獲取相關文件,裁決結果將在未來兩周內宣布。

「如果法院決定支持這一非政府組織的要求,那將是聖索菲亞大教堂曲折漫長的歷史上一個新的波折。」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寫道。

矗立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於公元六世紀,原為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在距今近1500年歷史中,這座大教堂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被左右拉扯,身份幾易。

最初,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視為東正教重要地標。但在其後數百年間,大教堂又在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反覆「易手」。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拜佔庭帝國滅亡,象徵基督教文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為清真寺,一直延續至1935年。

進入推行世俗主義的土耳其共和國時代,在建國之父凱末爾的手中,聖索菲亞大教堂在1935年「變身」博物館,後又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每年吸引全球各地數百萬觀光者。

從「目睹」權力更迭、帝國興衰的宗教地標,到「見證」東西方交流的文化遺蹟,現在,聖索菲亞大教堂又面臨一個何去何從的「轉折」時刻。

「身份」之爭

博物館還是清真寺?關於聖索菲亞的未來身份問題,正在土耳其國內激起一場大辯論。

長期以來,伊斯蘭團體和民族主義者一直呼籲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成清真寺,強烈反對其作為博物館的屬性。在他們看來,這一建築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遺產,身份改變後更能反映土耳其作為伊斯蘭國家的地位。

「聖索菲亞大教堂當前的定位對土耳其造成『嚴重傷害』,因為它給人的印象是一座教堂。」伊斯坦堡大學副校長伊利亞斯·託普薩卡爾說。

然而,在土耳其身為少數派的基督教信眾卻擔心此舉會引發宗教衝突。

東正教普世牧首巴塞洛繆一世表示,一旦將教堂改建為清真寺,恐怕會挑起全世界數百萬基督徒與穆斯林的衝突。

基督徒梅拉爾說,把聖索菲亞變成一座清真寺並且只允許穆斯林在裡面禱告會讓人產生排外感。

據報導,如果變成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仍將對遊客開放,但一些被視為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壁畫、馬賽克等藝術品將被窗簾和地毯「遮蔽」,不再公開「露面」。

對此,土耳其歷史學家表示強烈關切和擔憂。聖索菲亞大教堂科學委員會成員、歷史學家澤伊內普·阿亨貝說,「這是世界上一座意義非凡的特殊紀念碑,它所有的藝術和建築元素必須展露無餘。」

伊斯坦堡海峽大學歷史學教授埃德海姆·埃爾代姆認為,改建為清真寺是對聖索菲亞豐富歷史的簡化處理,是一種政治選擇,以一種民族主義的宗教視角解讀過去,而非尋求更全球化、更人性化的理解。

土耳其國內的民意也表現出某種複雜性。據土耳其一家親政府的報紙《葉尼薩法克報》(Yeni Safak)上月進行的民調顯示,73%的土耳其人贊成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然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伊斯坦堡經濟研究公司一項調查卻發現贊成者的比例並沒有那麼高。47%的公眾支持改建,38%的人卻希望保留為博物館。

這場激辯也從土耳其國內「延燒」到國外,希臘、美國紛紛跳出來反對這一做法。

希臘政府發言人佩特薩斯警告,改變博物館的地位可能會在「全世界的基督徒和土耳其之間造成巨大的情感鴻溝」。希臘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告狀」。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敦促土耳其保留大教堂的博物館地位,對土耳其建國時所承諾的信仰傳統和多元歷史以示尊重。

安卡拉則強硬回應。總統埃爾多安反問希臘,「土耳其是由你們,還是由我們來治理?請認清事實。」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說,聖索菲亞的問題不是國際問題,而是土耳其的國家主權問題。

總統背書

這場爭論之所以在土耳其國內外掀起波瀾,離不開一個重量級「推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埃爾多安對聖索菲亞的態度極其微妙。據《印度快報》稱,自埃爾多安2003年躋身領導層後,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地位問題從未排上他的議程表。相反,他曾經還反對把它改建成清真寺。但在去年的伊斯坦堡地方選舉中,他改了口。埃爾多安說,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博物館是「一個巨大錯誤」。

埃爾多安轉變口風在當時被認為意在吸引宗教界及保守派的選票,以此提振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在伊斯坦堡選舉中落後的選情。

如今,埃爾多安再次表示支持改建大教堂為清真寺,不惜在國內「放一把火」,又是出於什麼考量?

觀察人士認為,埃爾多安有意改建這座見證伊斯蘭世界興衰的建築物,並非單純出於城市規劃或宗教信仰,而是有著現實和長遠的政治盤算。

一是轉移公眾視線,緩解執政壓力。

土耳其畢爾肯大學國際關係助理教授貝爾克·埃森說,這場辯論可以在短期內轉移公眾對一些緊迫問題的注意力,比如嚴峻的疫情、高企的失業率。

當前,新冠疫情對土耳其經濟造成嚴重衝擊。土耳其國家統計局稱,土耳其今年約有400萬人失業,失業率超過13%。但工會組織「革命工會聯盟」表示,疫情期間另有600萬人失業。目前,埃爾多安的支持率跌至51%。

在反對派看來,埃爾多安此舉無非是一種政治伎倆,借操弄土耳其文化遺產,以分散人們對疫情危機帶來的經濟挑戰的注意力。

「每當你遇到麻煩時,不要把我們的聖地和共有的象徵當作一張(政治)牌。」反對黨未來黨領導人、前總理達武特奧盧這樣警告埃爾多安。

二是拉攏保守派支持者,提升民意,鞏固執政地位。

《印度快報》指出,自從去年在伊斯坦堡地方選舉中失利後,埃爾多安發現自己的政治支持在不斷減少,他想借改建計劃為自己加分,並爭取更多的政治支持。

「埃爾多安感受到民眾支持率下降的壓力,因此他希望利用一些議題,比如挑起本土主義、民粹主義和反精英主義的話題,重新穩固他的右翼根基。」《埃爾多安的帝國》一書作者索內爾·恰阿普塔伊說。

分析人士認為,推動一個充滿爭議色彩的文化議題,試圖恢復昔日奧斯曼帝國主權的象徵,對伊斯蘭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富有吸引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指出,埃爾多安支持改建計劃摻進了宗教、民族主義的政治算計,以便在經濟滑坡和疫情肆虐的當下,鞏固江河日下的民意。尤其在希臘、歐盟和美國齊聲反對之下,不但可穩住原有的保守派支持者,亦可借人們對奧斯曼帝國的懷念,打破政治上的分歧,重新團結民眾。

三是重振土耳其「帝國」雄風。

「這不僅僅是一場關於建築的辯論。」恰阿普塔伊說,當年,土耳其共和國的締造者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博物館,強調他對土耳其世俗化的願景。然而,近100年後,埃爾多安卻反其道而行之。

《金融時報》稱,埃爾多安試圖利用改建計劃鞏固自己作為強勢領導人的聲譽,竭力恢復土耳其作為全球大國和穆斯林世界精神中心的地位。

有人形容,夕照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圓穹頂「充滿帝國斜陽的憂傷」,而埃爾多安卻要在圓穹頂上重拾帝國榮光。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命運究竟如何將在未來兩周見分曉,外界認為最終仍將取決於埃爾多安的意願。政治觀察人士稱,改建事宜無關法律問題,埃爾多安完全可以拍板,無需法庭裁決,但是法律裁決可以增加合法性。埃爾多安已決定7月15日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祈禱儀式,以紀念2016年未遂政變4周年。

「它(聖索菲亞大教堂)銘刻下一段獨特歷史,為什麼要讓它捲入政治?」眼看聖索菲亞大教堂可能要變成清真寺,梅拉爾不無悲傷地說。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相關焦點

  • 被操縱的歷史記憶:世界遺產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
    下令建造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拜佔庭帝國查士丁尼皇帝(432/483-565)。1聖索菲亞背後的歷史:是寬容與和平,還是劫掠與殺戮?對我個人來說,一提起聖索菲亞,首先想起來的還是2005年7月第一次造訪伊斯坦堡的時光,當時當然也參觀了聖索菲亞。但在那時候,作為一個普通的訪客,我腦子裡有的只是聖索菲亞大教堂。
  • 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部分馬賽克圖案,或將被遮蓋
    伊斯坦堡的聖索非亞大教堂,於公元532年由拜佔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修建,537年建成。教堂建成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和工程奇蹟。 而現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到訪土耳其必去的景點。 每天上午9點後一直到晚上10點這裡都是人山人海。
  • 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清真寺後首次禮拜,埃爾多安現身
    【文/觀察者網 陳思佳】兩周前土耳其宣布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引發了歐美俄的眾怒。但埃爾多安無視了國際社會的壓力,將他的決定付諸實現,再次引起國際社會震動。據路透社當地時間7月24日報導,當天,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參加了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行的穆斯林禮拜,這也是這座教堂時隔近90年後首次舉行宗教活動。埃爾多安還聲稱,大教堂未來將作為清真寺繼續為信徒服務。
  • 土耳其宣布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方案 無價壁畫只遮不拆
    【財新網】(記者 王自勵)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老城區的著名古蹟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歷史上曾經歷過多次身份轉變。這座誕生於公元6世紀的拜佔庭式建築,原本是一座彰顯基督教─東正教文化和拜佔庭文明的教堂,而後一度被徵服了伊斯坦堡的奧斯曼土耳其人改建成清真寺。
  • 把聖索菲亞博物館改成清真寺,土耳其在宗教化的不歸路上又邁了一大步
    在凱末爾的世俗化的運動中,做了將近500年清真寺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改變了命運,於1934年光榮退休變成了聖索菲亞博物館,隨著身份的轉變,曾經被遮蓋的壁畫和雕塑也部分重見天日。從那以後到現在的86年時間裡,聖索菲爾博物館成了土耳其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每年吸引400萬遊客過去鍛鍊頸椎。
  • 聖索菲亞大教堂:穿越時空的建築瑰寶
    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這座比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還要早1000年建成的拜佔庭風格建築,曾經是東正教牧首的駐地,也在十字軍東徵期間成為天主教大教堂。1453年後,奧斯曼帝國在滅亡了拜佔庭帝國後,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了清真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座建築才逐漸改建成博物館,並成為土耳其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土耳其終於下手,聖索菲亞大教堂「永遠消失」!
    (精美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裝飾)但如今的基督教世界事實上已經再無聖索菲亞,根據土耳其最高行政院於7月10日頒布的內閣法令,聖索菲亞大教堂從1934年至今的博物館身份徹底終結,即日起將成為一座清真寺。根據如今土耳其政府的最新規劃,聖索菲亞清真寺將分成兩個部分,分別為參觀區和禮拜區,前者專門向各國遊客開放,促進旅遊業;而後者僅供穆斯林參拜使用。
  • 土耳其稱非禮拜時間,聖索菲亞大教堂將免費對所有訪客開放
    繼上周,土耳其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宣布聖索菲亞大教堂再次成為清真寺之後,7月13日,土耳其執政黨「正義與發展黨」(以下簡稱「正發黨」,AK Party)再次發聲,宣布在穆斯林禮拜期間,聖索非亞大教堂中的馬賽克壁畫將被用「窗簾或雷射器
  • 大國興衰與中世紀歷史的見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最近,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籤署法令,改變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用途,由博物館變為清真寺。一千五百多年來,這座位於伊斯坦堡的偉大建築,由建成之初的大教堂,變為清真寺,而後改成博物館,今天又重新成為清真寺。其中經歷的坎坷命運,也是文明變遷的寫照。
  • 奧斯曼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後,為什麼沒有推倒聖索菲亞大教堂?
    7月10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又做出「驚人之舉」,宣布將位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改造為清真寺,土耳其最高法院很快廢除了1934年將大教堂改為博物館的內閣法令,埃爾多安籤署總統令,表示穆斯林信眾7月24日即可在此處進行禮拜,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會用新的地位歡迎所有人。
  • 埃爾多安紀念挫敗政變四周年,土耳其欲將千年教堂改成清真寺
    二十世紀初,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凱末爾執行世俗化政策,清真寺變成了博物館,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世人開放。索菲亞教堂的複雜歷史和宗教身份,意味著任何改變其功能的決定牽扯到的都不僅僅是土耳其。
  • 建築史上的裡程碑-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來了解下,人類建築史上有著裡程碑意義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前世今生。 說到教堂肯定跟宗教有關,那麼先和道誠君來了解下,世界三大宗教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到底有著怎樣的關係?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實質關係上是無關的,但是由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與猶太教有淵源,因此三個宗教形成了同一的起源,三個宗教都原生於中東地區。
  • 土耳其博覽 | 聖索菲亞博物館的前世今生和不確定的未來
    作為清真寺1453年奧斯曼大帝攻陷伊斯坦堡,宣告了 「土耳其時代」的來臨。聖索菲亞大教堂隨即被轉換成阿亞索菲亞清真寺,並經歷了數次翻修。當時教堂已相當殘破,多道門窗剝落。1850年,福薩蒂加建一個拜佔庭復興建築風格的長廊,連接清真寺後方的皇室樓閣。一座記時員建築及一所伊斯蘭學校建在清真寺外,叫拜樓也被修正為同一高度。復修完成後,清真寺在1849年7月13日舉行盛大慶典並重開。作為博物館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
  • 聖索菲亞大教堂,見證拜佔庭的歷史,它是保存完好的世界奇蹟之一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我們遊覽伊斯坦堡的第一站,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我們都會駐足在這個擁有眾多的博物館、教堂、宮殿、清真寺、市場以及美妙的自然風光的城市,所以我們在這裡買的是185裡拉有效期5天的伊斯坦堡博物館通卡。本來想租個語音導覽,看了一下竟然沒有中文的,看來中國人大量湧入土耳其旅遊就在近兩三年,時間還不夠長。
  • 土耳其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成清真寺,為何會引發歐美的強烈反對?
    2020年7月10日,在沒有與國際社會協商,也沒有經過國內充分商討的前提下,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突然通過了一項決議,並由總統埃爾多安向外宣布—目前作為博物館的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將在7月24日以清真寺的形式重新開放,並將其管理權移交給土耳其宗教事務國家委員會。
  • 神殿爭奪戰:千年爭議再起 聖索菲亞的當代難題
    自現代土耳其立國以來,世俗化國策使聖索菲亞一直保持「博物館」的中性身份─參觀者毋須講求宗教價值、不用遵循宗教儀式,只需對鬼斧神工的建築工藝、源遠悠久的歷史文化懷著仰慕之心。然而,今後聖索菲亞將會出現變化。
  • 伊斯坦堡聖索非亞大教堂又上熱搜
    7月2日,土耳其行政法院開始審裁決一項關於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否改建為清真寺的提案,決定是否將世俗化了85年的聖索菲亞博物館改為清真寺,裁決將於兩周內宣布。一時間,國際輿論喧囂,聖索菲亞大教堂也上了「熱搜」。
  • 土耳其或遭歐盟制裁 聖索菲亞宗教壁畫將這樣處理
    歐聯網7月15日電,據希臘歐聯通訊社報導,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令土耳其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希臘、賽普勒斯等的關係非常緊張。連日來,希臘繼續尋求國際社會對土耳其實施制裁。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稱,歐盟可能要對土耳其採取實際行動。
  • 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中俄文化碰撞中,產生的藝術結晶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百年歷史中,見證了哈爾濱的近代發展,教堂的鐘聲至今仍舊迴蕩在哈爾濱人的心中。如今,走在哈爾濱的商場、車站等公共場所,到處可以看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照片,仿佛它已經成為了哈爾濱的象徵,令中俄文化的交流一直保持著鮮活度。
  •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
    中國保存最完整的拜佔庭式建築,哈爾濱地標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哈爾濱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裏區中央大街東側的透籠大街,是典型的拜佔庭式正教會, 曾經是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會堂,現在是中國保存最完全的拜佔庭式建築, 這個教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構, 1997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