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2 月 12 日,位於池州高新區前江工業園區內,安徽三毛紡織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縫紉機聲響個不停,100 多位製衣工人戴著口罩正在緊張地忙碌著,看到一件件衣服被裁縫出來,他們臉上露出自豪的笑容。據了解,該車間目前吸納了周邊村 16 位貧困戶前來務工。
安心——
車接車送就可在家門口就業
" 我以前在外打工,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如今在家門口就能找到活幹,每月能掙三千多塊,日子越過越好了。" 說話的是池州市貴池區殷匯鎮殷匯村的貧困戶吳丹,她一邊縫製衣服一邊跟記者聊著扶貧車間給她帶來的變化,今年 8 月份,她剛進入安徽三毛紡織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工作,儘管家裡離廠子不是很緊,但每天廠車都會在家門口將她載到這裡," 從早上 7 點半到晚上 6 點半,也不上夜班,每個月收入還不錯,像這樣在家門口解決就業、實現脫貧,我覺得很滿足。"
其實不止吳丹,扶貧車間目前吸納了周邊村包括吳丹在內的 16 位貧困戶來扶貧車間務工。
該廠辦公室主任張振平表示,扶貧不能只喊口號,企業與政府合作,能夠解決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落實精準扶貧的政策。" 我們希望能用真心,扶真貧,讓扶貧車間變成貧困戶的另一個家。"
夢想——
" 只要能脫貧,咱夫妻倆把廠子當家了!"
2016 年 1 月,貴池區梅村鎮貧困戶徐翔來到了扶貧車間,從事了 4 年多的機械維修工作。不久後,他的妻子也來到了扶貧車間從事縫紉工作,兩口子不僅在企業有夫妻寢室,而且每月收入共有 8 千多元。
" 前幾年,父親得了重病,母親在家照顧父親,兩個子女都在上學。後來多虧了政府部門的推薦,我們到了扶貧車間,不僅有了工作,還實現了脫貧,甚至連孩子上學都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回憶往昔,35 歲的徐翔動情地說道,這裡改變了他的生活,為了廠子、也為了自己,他們夫妻就把這當家了。
一個個扶貧車間託起了一個個家庭的致富夢想。貴池區木閘鄉楊店村的徐平菊是最早來到扶貧車間的貧困戶,她興奮地說:" 扶貧車間建在我們家門口,讓我既照顧家庭,又不耽誤掙錢,真是建到我們貧困戶的心坎裡了。"
踏實——
扶貧車間讓脫貧成效 " 長久 "
扶貧車間裡工人總人數是 105 人,其中貧困人口 16 人。記者了解到,政府對於貧困人口,每個月有 200 元的補貼,企業也會根據各個貧困戶的情況,相應給予績效補貼。
" 池州高新區前江工業園區三毛扶貧車間是貴池區多個就業扶貧車間其中之一。" 貴池區委書記、平天湖風景區黨工委書記馬勝利表示,近年來,貴池區根據當地資源實際,結合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務工需求,建立減貧帶貧機制,推進產業脫貧和就業脫貧取得良好成效。
各類創新性舉措遍地開花,但作為就業脫貧工作的重要一環,大力創建就業扶貧車間更是被 " 委以重任 "。企業建設扶貧車間,成為最直接的扶貧實施者,而政府的責任和功能同樣不可或缺。馬勝利告訴記者,下一步,貴池區政府將加快提升各種扶貧政策的精準性,積極引導企業參與扶貧,同時讓企業自身獲得更好的發展,實現貧困戶、企業和政府的 " 三贏 "。王峰 文圖
【來源:合肥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